

在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汽車市場的當下,中國車企的整合潮正在加速。
3 月 3 日,中國一汽與零跑汽車正式簽署《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意味着這家造車新勢力迎來了最強央企盟友。
雖然資本市場對兩者的合作前景似乎并不 " 看好 ",零跑今天的港股跌近 2 個點,收報 35.85 港元;但可以确定的是,這次合作無論對于一汽還是零跑來說,都是一次增強市場競争力的機會。

事實上,此前在東風與長安醞釀重組消息引發行業強烈關注之時,一汽的 " 缺席 " 就已經給人們留下了不少的 " 想象空間 "。
如今一汽聯手零跑,在功夫汽車看來,這一 " 央企 + 新勢力 " 模式無疑将打開新局面。
與此同時,面對新能源市場的激烈競争,零跑與一汽的牽手,或許不僅是一次深思熟慮的選擇,更是一次順勢而爲的雙赢布局。
事關最近 Stellantis 的财報暴跌,唐唯實提前下台,這一系列變動也爲零跑的未來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
1
央企新能源整合提速
一汽 + 零跑的 " 補位 " 邏輯
從最近東風、長安醞釀重組,到這次一汽選擇零跑,看似不相關的兩件事,實則反映出央企新能源戰略正在經曆從 " 分散推進 " 到 " 資源協同 " 的轉變。
首先,從一汽的視角來看,零跑的全域自研能力正是其新能源業務所急需的 " 拼圖 "。
2024 年,一汽新能源銷量僅 33.9 萬輛,未能完成 50 萬輛的目标。
而衆所周知,零跑在智能化、三電技術方面具備優勢,且新能源市場表現穩定,2024 年交付量達 29 萬輛,是少數 " 穩住了基本盤 " 的造車新勢力,且通過與 Stellantis 的合作積累了國際化經驗。
其次,從零跑的視角來看,一汽強大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制造體系和政策資源,能夠幫助其在新能源市場的内卷競争中站穩腳跟。
可以說,零跑與 Stellantis 的合作帶來了全球化發展機會,而與一汽的合作,則強化了國内市場的基本盤。
尤其是在融資和成本控制方面,央企的資金優勢将成爲零跑未來競争的保障。
爲此,一汽牽手零跑,既是央企新能源轉型的 " 捷徑 ",也是新勢力尋找穩健成長路徑的戰略選擇,基本面上看是一個 " 雙赢 " 的選擇。
與此同時,這說明,在新能源競争進入深水區之後,央企體系内的新能源戰略正在發生轉向,原本各自爲戰的新能源闆塊,開始向更大規模的協同方向邁進。
與東風、長安可能的合并不同,一汽選擇攜手造車新勢力的這條路徑,也意味着一汽在新能源轉型上,選擇了一條更加靈活且高效的路徑。
因爲合并意味着要經曆管理架構調整、品牌整合、内部資源重新分配等複雜流程,短期内很難快速見效,而 " 央企 + 新勢力 " 模式,則能在保持各自體系獨立運作的前提下,實現技術、市場、制造等方面的互補協同。
2
Stellantis 财報暴跌
零跑提前找 " 備胎 "?
在一汽與零跑簽署的該份《備忘錄》中,除了在研發領域的合作之外,雙方還将 " 進一步探讨深化資本合作的可行性 ",這也不禁讓人對兩者後續的合作形式充滿想象。
就在零跑和一汽官宣牽手的前不久,Stellantis 公布的 2024 年财報讓人 " 大跌眼鏡 "。
不僅淨利潤暴跌 70%,從 186 億歐元降至 55 億歐元,其 CEO 唐唯實提前下台,Stellantis 管理層面臨巨大調整。

這對零跑來說,無疑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
在這種背景下,零跑與一汽的合作不僅僅是 " 技術聯合開發 ",更可能是一場資本層面的 " 提前布局 " ——以防 Stellantis 的投資戰略發生變化。
從零跑的角度來看,如果 Stellantis 削弱對其的資金支持或技術合作,零跑需要一個新的穩定資本方。
而一汽作爲央企,不僅在資金和資源方面更具穩定性,政策優勢也能爲零跑提供更多支持,例如政府新能源補貼、産業鏈整合等。

再者,從一汽的角度來看,如果其與零跑的合作足夠深入,未來入股零跑也不是沒有可能。畢竟對一汽而言,這是一塊值得加注的新能源資産。
3
功夫拍案
在新能源行業進入深度洗牌期後,車企之間的合作模式正發生根本性變化。
從當前來看,一汽 + 零跑的合作更像是一次 " 政策推動下的務實選擇 ",但如果能實現技術、供應鏈、資本的深度融合,它未必不能成爲一次真正的 " 雙向奔赴 "。
未來,零跑是否能借助一汽站穩國内市場?一汽能否借零跑加速新能源轉型?這場合作的真正意義,或許要等到雙方的産品、市場、資本合作真正落地後,才能見分曉。
點擊圖片,直接看往期精選文章
▼



歡迎點擊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