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華夏能源網
中國的雙碳進程已步入第三個年頭。在這三年的謀篇布局中,發電集團千帆競進,逐鹿新能源開發,将風、光裝機推上了 9 億千瓦的曆史高點,發展勢頭極其良好。
然而," 電源 " 側建設的火熱,也意味着電網建設的壓力與日俱增。在碳中和大潮中,電網的角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沒有強大電網的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會成爲一句空話。
針對這個問題,華夏能源網注意到,9 月 20 日國資委主任張玉卓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 要強化國有資本對電網、石油天然氣管網、江河主幹水網、信息通信網等領域投入 "。電網投資,赫然列在第一位。
張玉卓是能源電力領域的 " 行家裏手 ",曾掌舵神華和中石化兩大央企多年。晉升國資委主任半年多來,張玉卓先後密集調研發電集團以及電網企業,對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存在的痛點做了深入研判。此番撰文力促電網投資,帶有先行的政策吹風意義。
無獨有偶,國際能源署亦提出,在中國,加大電網建設是電力保供和新能源消納的關鍵。國際能源署執行董事、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法提赫 · 比羅爾博士受訪時表示,相比中國熱火朝天的電源建設," 電網是極其重要的,很不幸的是,電網被遺忘了。"
國資委要求強化國資投資電網,意味着電網不僅沒有被遺忘,更預示着一個新的大投資周期正在來臨。
特高壓 " 缺口 " 巨大
中國正大刀闊斧推進總計近 5 億千瓦的風光大基地項目建設,到不了 " 十五五 " 期末,三期風光大基地就全部并網了。在這之後,西北地區還将持續上馬更多集中式新能源項目,未來裝機量約 35 億千瓦(點擊閱讀:《從 " 要不要建 " 到 " 夠不夠用 ",特高壓争議二十年未了》)
因此之故,2022 年 1 月,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特高壓輸變電線路與大型風光電基地、清潔高效煤電一起,首次被最高層明确爲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的 " 戰略鐵三角 "。
在此前後,特高壓迎來了新一波建設高潮。35 條在運線路之外," 十四五 " 期間,光國家電網就規劃了 "24 交 14 直 ",涉及線路 3 萬餘公裏,總投資 3800 億元。截至目前,在運以及規劃建設中的特高壓總投資在 1.6 萬億元左右。
需求方面," 十四五 " 風光大基地總裝機約 2 億千瓦,其中外送 1.5 億千瓦,外送比例達到 75%。" 十五五 " 風光大基地總裝機約 2.55 億千瓦,其中外送約 1.65 億千瓦,外送比例約 65%。
一般來說,一條直流特高壓可配送約 1000-1200 萬千瓦新能源裝機。" 十四五 " 風光大基地 1.5 億千瓦新能源裝機中,需要新增外送通道容量約 9200 萬千瓦,對應 8-10 條直流線路,目前已規劃 4 條,缺口 4-6 條。
按照 " 十五五 " 風光大基地外送規劃 1.65 億千瓦計算,假設約有 50% 的容量可利用現有特高壓外送,那另外 50% 還是需要新增外送通道,這一部分将對應 7-9 條線路。
綜上,僅大基地項目,特高壓 " 缺口 " 就近 15 條,更遑論未來西北還将有更多新能源項目落地。
在特高壓建設上,國家此前一直鼓勵民資參與。兩網曾多次嘗試引入社會資本,國企改革還曾明确要求電網企業引入保險、大型産業基金以及送受端地方政府所屬投資平台等社會資本參股,以合資組建項目公司方式投資運營新建特高壓直流工程。
然而,一條線路投資金額動辄幾百億元,投資門檻不是一般的高。同時,電網企業有自然壟斷屬性,即使引入社會資本,電網也要保留控股權和運營控制權,社會資本沒有決策權,最終大多是望而卻步。
事實上,投資特高壓,電網企業還可以通過内部資金、銀行貸款、境内外債券發行、信托融資等方式滿足資金需求。比如,此前國家電網于上交所發行的 100 億元公司債券,三年期 50 億元,發行利率 2.99%;五年期 50 億元,發行利率 3.15%,比銀行貸款基準利率還要低。
問題主要出在電網企業的投資意願上面。張玉卓喊話國有資本強化電網投資,正是針對這一現實狀況。
配電網建設推進難
特高壓之外,随着新能源持續大比例接入電網,配電網投資缺口日益顯現。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量 40.96 吉瓦,占光伏總新增并網量的一半。然而,配電網建設的嚴重不足,成了分布式的 " 卡脖子 " 問題。
例如,位于河北邢台的隆堯縣,作爲 " 整縣推進 " 試點縣之一,該縣供電局每周受理新增光伏用戶 200 戶左右,戶均申請容量 30 千瓦,分布式光伏出現井噴式安裝。
隆堯縣是一個農業大縣,28% 爲農業負荷,在非灌溉期負荷較小,基礎農網配電設備容量與接入光伏發電容量差值過大,部分光伏發電無法就地消納,配電變壓器出現反向重過載,增加燒毀風險。
隆堯的情況其實具有普遍性。爲了應對分布式光伏大規模快速并網,發改委、能源局發文,要求大力推進智能配電網建設,鼓勵建設源網荷儲一體化、多能互補的智慧能源系統和微電網。
要解決問題,一方面,傳統的配電網要繼續改造升級;另一方面,應提高配電網對分布式新能源的主動響應和服務能力,在運行方式上主動适應有源配電網的需要。
政策層亦強調," 配電網建設要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讓民資增量配電網與電網存量配電網形成對标和競争,進而提升電網整體效率。" 但是,由于電網企業對電量統購統銷的依賴,增量配電網進展極爲緩慢。
以河南省爲例,鄭州市通過招商引資,引入了比亞迪建設新港新能源産業園。該産業園建成後年用電量或将超過 5 億千瓦時,這對于航空港區增量配電網來說是一塊 " 大肥肉 "。
爲了配套比亞迪項目,明星增量配電網——鄭州航空港興港電力有限公司(興港電力)于 2022 年 9 月建成豫州變電站,耗資近 1 億元。此後,興港電力先後 14 次申報電源接入,均被以該變電站未納入升級電網規劃等理由拒絕受理。
今年 3 月,爲保證比亞迪項目用電需求,興港電力大股東航空港區管委會,決定将豫州變電站賣給國網河南,并要求興港電力将旗下全部配電網資産出售給國網河南。
這樣的典型案例表明,增量配電利益分配存在的問題很難調和。一方面電網不想 " 分蛋糕 ",另一方面社會資本尋求投資收益缺乏保障機制。在這樣的局面下,增量配電網建設隻由能國資扛起大旗。
區域環網建設要提速
全國不缺電,單個省份、局地缺電要怎麽應對?單個省份缺電,區域内相鄰省份能不能幫上忙?此前四川缺電就暴露出區域電網建設的嚴重不足。
由于來水偏枯,2022 年夏,額定容量 8000 萬千瓦的四川水電直接腰斬;另一邊,由于幹旱高溫,四川最大瞬時用電負荷驟升至 6500 萬千瓦。
6500 萬千瓦的最大負荷,4000 萬千瓦的有效水電出力,就算 2000 萬千瓦的煤電全部頂格發電,四川還是出現了不小的電量缺口。危急時刻,相鄰省份緊急調撥電力入川是一個救急的辦法。但前提是,入川電力要有電網。
可現實是,相較于四川 3000 萬千瓦左右的外送電能力,2022 年四川缺電時入川的省外支援電力僅有 600 萬千瓦,入川通道不足,導緻電力入川保供難度特别大。
省間電力互濟難,區域電力市場則能夠更大範圍内以市場化手段實現,且應急狀态下能更好的發揮平衡調節作用。道理很簡單,省和省之間出現供需波動時,省間資源有時難以作備用;而區域市場中,電力資源提供主體更多。從這個角度看,加快區域電網建設很有必要性。
區域市場的建設基礎,軟性條件上,如果省與省之間在資源禀賦、負荷特性上有互補性,那就有助于區域市場推進;而從硬件設施上看,這就要求各省之間有堅強的電網結構,比如特高壓環網、以及省間特高壓通道等。
2022 年 1 月,發改委、能源局下發《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下稱 118 号文),要求到 2025 年,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初步建成,到 2030 年,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基本建成。
118 号文還特别指出," 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鼓勵建設相應的區域電力市場。"
目前,長三角區域的電力市場有望加速落地。長三角所在的華東電網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四省一市。區域電網聯系緊密,互相調劑備用的能力較強,比如浙江和安徽負荷高峰有時差,福建水電、核電資源豐富;電網硬件上,華東特高壓環網已經形成,西電東送特高壓又分别送至上海、浙江、江蘇多個省市,可以靈活調劑省間電力餘缺。
要想建成一個個統一的、資源互濟的區域電力市場,加大區域電網投資必不可少。
當全行業都在讨論碳中和目标和增加清潔電力裝機時,電網建設是 " 修路架橋 " 這樣的基礎工作,電網建設不應該也不能成爲實現碳中和的短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