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 &值班編輯 | 金木研
第 7301 篇深度好文:5480 字 | 13 分鍾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邀您閱讀前,先思考:
如何成爲高手?
高手爲何能夠屢出奇招?
一、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這是一個發生在一百年前的故事。
1. 沒有人會記住第二名,大家隻知道第一名
截止到 1911 年 12 月,沒有哪個地球人到達過南極點,所以這是一百年前所有最偉大的探險者、所有最有探險精神及夢想的人最想做到的事情。
最後是兩個競争團隊打算完成這項創舉,一個是來自挪威的阿蒙森團隊,另一個是英國的斯科特團隊,他們都想率先完成這個從來沒有人完成過的事情,到達南極點。
他們出發時間是差不多的,這是因爲這個世界上從來競争都非常激烈,當有一個大的機會的時候,沒有可能隻有你看到了,基本是差不多時候有一幫人看到了,這跟其他無數場合的競争都很像。
所以這兩支團隊差不多都是 1911 年 10 月在南極圈的外圍做好了準備,準備進行最後的沖刺。
結果是這樣的:
阿蒙森團隊在兩個多月後,也就是 1911 年 12 月 15 日,率先到達了南極點,插上了挪威國旗;
而斯科特團隊雖然出發時間差不多,可是他們晚到了很多,他們晚到了一個多月。
這意味着什麽?
這就是成功跟失敗的區别:阿蒙森團隊作爲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團隊會永載史冊,獲得一切的榮譽;而斯科特團隊他們雖然經曆了一樣的艱難險阻,但是晚了一個多月。沒有人會記住第二名,大家隻知道第一名。
2. 不僅要到終點,還要活着回去
但這個故事并沒有這麽簡單,你不光要到南極點,你還要活着回去。阿蒙森團隊率先到達南極點之後,他們又順利地返回了原來的基地。
而斯科特團隊晚到了,他們沒有獲得榮譽。而且更糟糕的是,他們因爲晚了,回去的路上天氣非常差。他們在回去的路上不斷地有人掉隊,最後他們沒有任何一個人生還。
斯科特團隊不但沒有完成首先到達南極點的目标,而且全軍覆沒,這已經是生與死的區别了。
對這個事情進行研究,可能對我們做事會有些幫助和啓發。
首先,去南極探險,不光需要人,還需要物資,事後有人總結分析兩個隊的策略和兩個隊的準備,可以看到非常重要的區别:
阿蒙森團隊物資準備非常非常充分,他們是三噸的物資;
而斯科特團隊準備的東西少,他們隻有一噸的物資。
一噸的物資夠嗎?如果你在過程中不犯任何錯,完全不犯任何錯的話,剛好夠。
這是多麽可怕的事情,理論上可行,但現實中碰到很大的壓力、碰到很大的未知困難,你不可避免地會動作走形,會犯很多錯。
所以,當你的計劃定得太緊的時候,其實是非常非常危險的。
而阿蒙森團隊做得非常好,他們準備了三噸的物資,這些物資有極大的富餘量。他們充分預知到環境的困難,做好充足的準備,給自己留下了犯錯的空間。
事實上,他們碰到的環境是差不多的,最後兩個團隊卻有截然不同的結果,這個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阿蒙森團隊的成功經驗,最後可以總結成一句話:在一個極限環境裏面,你要做到最好,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做到可持續的最好。
相反,斯科特團隊從他們的日志來看,是一個比較随心所欲的團隊,天氣很好就走得非常猛,可能四五十公裏甚至六十公裏。
但天氣不好的時候,他們就睡在帳篷裏,吃點東西,詛咒惡劣的天氣,詛咒運氣不好,希望盡快天轉晴,盡快能夠前進。
事後總結,這兩種做法很可能是他們最大的區别:不管環境好壞,不管容易與否,堅持每天前進三十公裏。不管是到達南極點還是從南極點順利返回。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别。
阿蒙森團隊于 1912 年 1 月 25 日全部返回營地。這個日子和他 3 年前計劃的歸程一天不差,是巧合也是奇迹。
後來有人評價阿蒙森的成功是因爲好運,他的回答是:
最重要的因素是探險的準備如何,你必須要預見可能出現的困難,遇到了該如何處理或者如何避免。
成功等待那些井井有條的人——人們管這個叫做好運氣。
對于那些不能預見困難并做出及時應對的人來說,失敗是難以避免的——人們稱這個爲壞運氣。
3. 細節的思考
這個故事還有一些細節也值得我們思考。
① 拉雪橇的工具
斯科特團隊用的是矮種馬來拉雪橇,而阿蒙森團隊用的是愛斯基摩犬。
阿蒙森團隊足足準備了 97 條愛斯基摩犬,阿蒙森認爲隻有愛斯基摩犬才是南極冰天雪地中的最佳選擇。
相比而言,馬更強壯,開始的時候走的更快,但馬不夠耐寒,走到半路都凍死了,最後隻能靠人力來拉雪橇;
愛斯基摩犬雖然走得慢,但能在很冷的條件下生存,從而保證了行進速度。
② 求生學習
阿蒙森爲了極地探險,他曾經和愛斯基摩人生活了一年多時間,就爲了跟他們學習如何在冰天雪地裏生活、求生等。
③ 計劃
阿蒙森的計劃非常周詳,連午餐也作了特别的安排。他使用了一種新設計的保溫瓶,在每天啓程前早餐時,便把熱飯菜裝在保溫瓶裏。這樣午餐可以在任何時間吃,既節約燃料,又省時間。
而由于需要紮營生火,斯科特團隊吃頓午餐要多花 1 個小時。
阿蒙森的隊員時常坐在雪橇上,一邊欣賞極地的奇異風光,一邊嚼着暖瓶裏的熱飯,而且還有休假:星期天哪怕再适于行路,阿蒙森也不改變習慣。
二、通盤無妙手
" 通盤無妙手 " 是一個下棋的術語,原話叫做 " 善弈者通盤無妙手 " ——也就是說很會下棋的人,往往一整盤棋你是看不到那種神奇的一招,或者力挽狂瀾的一手的。
這有點違反我們的直覺,爲什麽是這樣呢?
1. 下棋的 " 通盤無妙手 "
韓國有一位圍棋選手叫李昌鎬,是圍棋界的世界級頂尖高手,下圍棋的人都知道他。
李昌鎬 16 歲就奪得了世界冠軍,被認爲是當代僅次于吳清源的棋手,巅峰時期橫掃中日韓三國棋手,号稱 " 石佛 ",是圍棋界一等一高手。
李昌鎬下棋最大的特點也是最讓對手頭疼的手法:就是從不追求 " 妙手 "。而是每手棋,隻求 51% 的勝率,俗稱 " 半目勝 "。
通常,一局棋下來,總共也就 200-300 手,即使每手棋隻有一半多一點的勝率,最多隻要一百多手,就能穩操勝券。
也就是說,隻要每一步比對手好一點點,就足夠赢了。
李昌鎬曾對記者說:" 我從不追求妙手,也沒想過要一舉擊潰對手。"
世界排名第一的棋手,居然隻追求 51% 的勝率,讓很多記者和業内人士都覺得不可思議。這恰恰是高手的戰略。
所謂的 " 妙手 ",雖然看起來很酷,赢的很漂亮,但存在一個問題——給對方緻命一擊的同時,往往也會暴露自己的缺陷,正所謂 " 大勝之後,必有大敗;大明之後,必有大暗 "。
而且," 妙手 " 存在不穩定和不可持續性,無法通過刻意練習來形成技能上的積累,一旦 " 靈感 " 枯竭,難免手足無措。正如守衛一座城池,隻靠 " 奇兵 " 是不行的,終歸要有深溝、高壘的防護。
而與之相比," 通盤無妙手 " 看似平淡無奇,但是積勝勢于點滴、化危機于無形,最終取得勝利是穩穩當當的,體現的是不同于 " 妙手 " 的另一種智慧。
真正的高手是不太會去做這些看起來風光無限的事情,因爲他們懂得 " 善弈者通盤無妙手 "。那些看起來很風光的事情,其實風險很大,失誤率高,一次失誤後果就很嚴重。
巴菲特的合作夥伴芒格說:如果我知道自己會死在哪兒,那我一輩子不去那裏就好了。
這類人他們站在全局的高度來看問題,提前防範危險,消除隐患,把威脅化解于無形。
2. 台球的 " 通盤無妙手 "
如果你打過或看過斯諾克台球比賽應該知道,它是這樣的一項運動:
台子上有各種不同顔色的球,代表不同的分數,兩個人按照規則輪流擊球;
而且隻要球進了,就可以一直打,直到自己打丢了一顆球,就換對方上場擊球。最後看誰得的分數多。
所以,斯諾克台球比賽非常重要的就是保持自己擊球的連續性。
所以在打球的時候,球手一定要對整盤球的形勢有整體的分析和規劃,并且每一杆擊球都要爲下一杆做好鋪墊,這樣才能打得比較順,否則就是自己給自己制造麻煩。
于是縱觀斯諾克的曆史,有兩類球手是非常頂尖,經常拿下大賽冠軍的:
第一類是球手天賦極佳,擊球特别準,即使對别人來說難度很高的球他也能打進。
雖然整體控制局勢的能力稍差,可能在局面上給自己 " 挖坑 ",但由于自己總能超水平發揮,打得别人沒辦法,所以也能奪得冠軍。
另一類球手是,對局面的掌控非常完美,每一杆每一次計算都非常到位,給後面留了很多的餘地和鋪墊。
看這種人打球你會發現他很少有那種難度很大,非常精彩的擊球,但他經常不知不覺、波瀾不驚地就赢下了比賽。這樣的球手也能獲得大賽的冠軍。
不過,這兩類頂尖選手有一個最大的區别——後一類球手職業生涯的長度往往比前一類要長得多;
而前一種天賦型的選手,往往會在巅峰期的幾年裏非常耀眼,但下滑也會很快,過了一陣就會淡出公衆的視野了。
3. 守門員的 " 通盤無妙手 "
大家都知道,在足球場上,守門員是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外行看守門員的水平,往往會在意那些特别精彩的撲救。
比如飛身一躍把一腳勢大力沉的射門撲出去,這确實非常精彩;但是懂業務的人評價一個守門員,其實是看 TA 是否能把問題化于無形。
比如曆史上一些偉大的足球守門員,其實都是後防線的指揮家。TA 會觀察對手的進攻路線和模式,然後幫助整條後衛線做好整體規劃,把很多問題消解在無形中。
所以,你在場上不會看到他們經常有超水平發揮的精彩撲救,主要是因爲他們早就杜絕了隐患,把對方有威脅的射門化解在了無形中。這才是一個足球守門員的高境界。
4. 醫者的 " 通盤無妙手 "
中國有句古話:"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醫者無煌煌之名。"這兩句意思是說:" 善于打仗的人往往沒有什麽顯赫的功績,而好的醫生沒有很大的名聲。"
扁鵲是春秋戰國時的名醫,他有兩個哥哥,三兄弟都精通醫術。
魏文王曾問扁鵲:" 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誰的醫術是最好的呢?"
扁鵲回答:" 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個。"
魏王不解地說:" 但是你的名氣确是最大的啊。"
扁鵲解釋說:" 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藥鏟除了病根,使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所以沒有名氣,隻是在我們家中被推崇備至。
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症狀尚不十分明顯,病人也沒有覺得痛苦,二哥就能藥到病除,使鄉裏人都認爲二哥隻是治小病很靈。
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病人痛苦萬分,病人家屬心急如焚。
此時,他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敷以毒藥以毒攻毒,或動大手術直指病竈,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緩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聞天下。"
魏王大悟。
三、結硬寨,打呆仗
清朝末年,太平天國起義,太平軍戰鬥力極強,大清國 20 萬八旗兵和 60 萬綠營兵在其面前都不堪一擊,可最終卻毀在了曾國藩率領的湘軍手裏,這是怎麽回事呢?
1. 曾國潘的一生
曾國藩一生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文人生涯,從 6 歲讀書到 27 歲中進士,一直做到大學士,是當時的學術領袖;
第二階段,軍人生涯,太平天國運動中,自己組建湘軍,纏鬥 13 年,愣是把懸崖邊上的大清王朝拉了回來續了命;
第三階段,引入西方科學文化。他組織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引入第一批西方書籍,送出去第一批留美學生。
前後兩階段都是文人的事,但一介書生怎麽戰勝當時戰鬥力爆裂的太平軍呢,這是個有趣的戰略研究。
2. 結硬寨,打呆仗
不了解情況的一定以爲曾國藩是一個熟讀兵法、足智多謀的戰略家,其實恰恰相反,在他帶領湘軍之前,并沒有多少帶兵打仗的經驗,也不懂什麽用兵之道。
之所以能赢,其實就六個字——結硬寨,打呆仗。
曾國藩從來不與敵軍硬碰硬地短兵相接,即使在勝算很大的情況下也從不主動發動攻擊,而是每到一個地方就在城外紮營,然後挖戰壕、築高牆,把進攻變成防守,先讓自己處于不敗之地。
太平軍是非常骁勇善戰的,總想跟湘軍野戰,而湘軍就是守着陣地不動,就算太平軍再能打,碰到這種路數,也是毫無辦法。
隻要一有時間,湘軍就開始不停地挖溝,一道又一道,直到讓這個城市水洩不通、斷草斷糧,等到城裏彈盡糧絕之後,再輕松克之。
就這樣,一座城接着一座城,一點一點地挖溝,一步步地往前拱,就把太平天國給拱沒了。
湘軍每打一個城市,都不是用一天兩天,而是用一年兩年,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挖壕溝,當時的湘軍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施工隊,被湘軍攻打過的城市,如安慶、九江等,城外的地貌都被當年所挖的壕溝改變了。
湘軍與太平軍糾鬥 13 年,除了攻武昌等少數幾次有超過 3000 人的傷亡,其他時候,幾乎都是以極小的傷亡,獲得戰争勝利,這就靠曾國藩六字戰法:結硬寨,打呆仗。
3. 先占據不敗之地,再慢慢獲得細小優勢
《孫子兵法》中說:" 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所謂 " 結硬寨,打呆仗 ",簡而言之,就是先占據不敗之地,然後慢慢獲得細小優勢。
曾國藩是一個愛用 " 笨 " 方法的人,他不喜歡取巧的東西,也不相信什麽四兩撥千斤的事情。因爲勝利果實從來不是強攻出來的,而是它熟透了,自己掉下來的。
《孫子兵法》裏說," 勝可知,而不可爲。"
美團王興在接受采訪時對記者說:多數人對戰争的理解是錯的,戰争不是由拼搏和犧牲組成的,而是由忍耐和煎熬組成的。
無論是戰争、商業還是個人層面,道理都一樣,要想走出困境或者取得勝利,靠的都是耐心,而不是某個突發性地、奇迹般地勝利。
很多時候,你隻需要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等時機來臨時,一切都會有所改變,隻是在那之前,你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
四、結語
最後,我希望能和你一起,記住這些精彩的故事,汲取前人留給我們的經驗教訓。
無論外界環境優劣、不管運氣好壞,都不怨天尤人,按照自己的計劃,穩紮穩打,步步爲營,每天進步一點,到來年這個時候再回頭來看,你就會發現,你已經走出了很遠的距離。
就像林肯那句話:我走得很慢,但我絕不退後。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