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補退場、經濟下行、鲶魚特斯拉掀起空前價格戰,造車新勢力盈虧尚未平衡,而已有車企陷入破産邊緣…… 2023 年新能源汽車已然進入市場化的全新戰局,激烈而殘酷。
在此大背景下,汽車市場趨勢,智能化走向,供應鏈、電子電氣架構的發展,以及 ChatGPT 引領的 AI 經濟又将給自動駕駛帶來怎樣的變局?在近日舉辦的第一屆英飛淩汽車創新峰會暨第十屆汽車電子開發者大會上,便有行業衆咖齊聚一堂,對一系列行業前瞻性話題進行了探讨。
低碳化和數字化是未來十年的巨大推動力
英飛淩科技全球高級副總裁及大中華區總裁、英飛淩大中華區電源與傳感系統事業部負責人 潘大偉;圖源:英飛淩
" 我們認爲低碳化和數字化是未來十年很大的推動力。這兩個領域都是英飛淩非常關注的方向,低碳化和數字化會爲英飛淩帶來在半導體行業中強勁的增長需求。" 在峰會上,英飛淩科技全球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英飛淩科技大中華區電源與傳感系統事業部負責人潘大偉先生如是表示。
當前,低碳化和數字化已經成爲未來汽車的 " 關鍵詞 ",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下,低碳化和數字化在半導體行業中也帶來了強勁的增長需求。作爲半導體行業中第一家定下長期碳中和目标的國際公司,英飛淩計劃在 2025 年,自家工廠碳排放較 2019 年減少 70%,2030 年達到碳中和。
英飛淩表示,得益于低碳化和數字化,公司營收在過去五年高速增長。2022 财年,公司營收達到 142.18 億歐元,利潤率達 23.8%。
英飛淩科技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汽車電子事業部負責人曹彥飛;圖源:英飛淩
至于半導體領域的業務增長動能,英飛淩科技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汽車電子事業部負責人曹彥飛表示,汽車半導體,尤其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的增量非常巨大,結合有關機構數據,英飛淩預計在未來幾年内将以 30% 左右的複合年均增長率實現成倍增長。
基于此,英飛淩擴産動作不斷。潘大偉指出,2022 年英飛淩宣布将在德國德累斯頓投資 50 億歐元擴大 300 毫米晶圓制造能力,并宣布在馬來西亞居林工廠建設第三個廠區,預計于 2024 年投産。值得一提的是,在其 19 個不同的生産基地當中,無錫工廠未來五年會進一步加大生産能力,提升本地采購能力,發展在大中華區加工、代工的合作夥伴。
曹彥飛直言,中國從産銷角度已成爲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2022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産銷超過 600 萬台,在全球 NEV 中占比也大于五成,這是新能源真正變成市場驅動過程中的一次裏程碑。
圖源:英飛淩
其預計,在功率半導體領域,得益于電動化趨勢,預計從 2021 年至 2029 年,在中國市場,用于電動汽車動力總成的半導體市場規模将以約 25% 的複合年均增長率實現增長。在智能化和自動輔助駕駛領域,預計未來五年,在中國市場,用于 ADAS 應用的半導體市場規模的複合年均增長率将超過 20%。" 當前,智能化和自動輔助駕駛以 L2 級别和 "L2+" 級别爲主,高階自動駕駛的不斷發展會讓所需的汽車半導體用量出現大幅增長。" 曹彥飛說,在網聯化方面,從 2021 年至 2029 年,中國域控制器市場的複合年均增長率也将超過 30% 。
智能化快速推進 業務增長可觀
伴随新能源汽車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低碳化和數字化之外,智能化是汽車産業發展的另一重要趨勢。進入汽車智能化的 " 下半場 " 競争,從終端車企到産業鏈上遊半導體産業都進行了深刻的變革與升級。
賽道機遇下,英飛淩在會上也談及市場已進入了高速增長階段,汽車中的電氣化、智能化、聯網化都有着非常可觀的增長。根據潘大偉介紹,英飛淩在汽車半導體領域的市場占有率達12.7%,排名全球第一。其中,在汽車功率半導體市場遙遙領先,占據31.7%的市場份額;在汽車傳感器領域的市占率達14.1%;在汽車MCUs領域的市占率爲22%;在車用NOR Flash存儲芯片領域也是行業翹楚,市占率全球第一。
作爲終端車企代表,哪吒汽車在核心技術深度自研的基礎上正不斷提升功能等級與智駕體驗,通過多元計算平台及硬件配置,形成不同車型高低搭配,助力科技平權。在會上,哪吒汽車聯合創始人、副總裁,零部件公司總裁彭慶豐指出,目前智能駕駛已經從 2021 年 -2022 年的輔助駕駛階段,進入到人車共駕模式,實現了高速和城區領航、記憶泊車短距召喚等功能。2024 年哪吒還将實現托管駕駛,2025 年之後則将進入 L4+ 級别的全自動駕駛階段。
對此,哪吒也正在打造全自動駕駛第三生活空間以及整車融合全棧 OS;并計劃未來 3-5 年從集成動力域的域控平台逐步升級爲中央域控的超算平台。
圖源:2023 第一屆英飛淩汽車創新峰會暨第十屆汽車電子開發者大會
針對汽車智能化的飛速推進,蓋世汽車創始人、總裁、資訊總編周曉莺也在會上指出,随着消費者對于輔助駕駛的重視程度和支付意願能力逐漸提升,行業配置會迅速跟上,這将導緻國内 L2 級别以上智能汽車市場将進入快速滲透期,預計 2025 年、2028 年将分别達到 63%、84% 左右。
由于傳統座艙主要是 MCU 中控屏和儀表,而智能座艙不僅涵蓋中控屏、預控制器、儀表等,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很多增量硬件,包括氛圍燈、通信模塊、網關、屏幕等,以及其他很多增量軟件,所以智能座艙的單車價值占比和金額将持續提升。
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數據,智能座艙的單車價值量或将達到傳統座艙的 3-5 倍,其中座艙硬件價值量将提升至座艙産品總價值量的 70% 左右,智能座艙市場規模預計在 2030 年達到 2,000 億元人民币。
另在智能駕駛核心技術自研能力建設方面,周曉莺表示,多家造車新勢力主要還是圍繞 " 硬件外采 + 軟件技術自研 " 的産業布局,同時開始自主開發自動駕駛和座艙系統技術,通過自研、投資合作等多種形式尋求對核心部件壟斷供給的突破,其中尤以頭部玩家投入爲最。
她指出,芯片、預控、操作系統、感知算法、決策和控制算法都是業界自研的重點," 操作系統是未來競争核心,操作系統的中間件及通用件也是熱點,高算力、異構融合的自動駕駛芯片是行業必然選擇。"
毫末智行董事長張凱也在會上強調,2023 年是智能駕駛市場的沖刺之年、大考之年,智駕産品将進入快速增長的全線爆發期。伴随企業在自動駕駛領域開始沖刺由數據驅動的 3.0 時代,真實用戶覆蓋和多城市落地則成爲大家比拼的維度。
張凱稱,在乘用車領域,軟硬件成本的進一步下降以及搭載規模的擴大,将推動智能駕駛功能由此前的高端車型獨享逐步覆蓋至中低端車型。
" 智能座艙能爲用戶提供怎樣的服務?" 面對此問題,理想汽車副總裁勾曉菲則認爲,交互會成爲服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底層邏輯,三維空間交互是人車交互的發展趨勢。當前,人與車的交互方式多是通過手機和顯示器等平面進行交互,但汽車座艙是一個三維空間,所以把二維交互技術移到一個三維終端裏是明顯的錯配。
那麽,如何将二維交互升級至三維交互呢?勾曉菲指出,升級的本質主要在感知層面。交互不能隻靠觸覺,還要具備聽覺和視覺能力,以及對 3D 空間的聽覺感知和視覺感知能力。" 如何處理信息、準确洞察用戶意圖,并且針對相應用戶畫像給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是汽車智能座艙行業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AI在智駕領域帶來多大改變?
2023 年開年,ChatGPT 一夜爆火,AI 賽道随即在各行各業狂飙突進,汽車領域也不例外。特别是一衆車企都在聚焦軟件能力的升級,算法變得越來越重要,而 AI 賽道的再度爆火可謂是提供了一些新方向與新思路。
經緯恒潤高級副總裁兼 CTO 範成建表示,大模型是一個趨勢,其應用于自動駕駛是一個非常确定的趨勢,但不确定性主要聚焦在雲端(訓練和推理等投入過大)和車端(需要演進的過程)。不過,後者未來演進速度也會加快。
地平線總裁陳黎明也認爲,大數據、大模型在自動駕駛領域應用前景非常廣,車端的話主要是 SoC 基于數據驅動的角度進一步應用。類似于手機 SoC 先進工藝發展過程,包括進一步開發芯片算力,關注芯片通用性、芯片安全,提升芯片工藝、封裝技術,以及在架構設計、軟硬結合等方面,都是未來發展方向。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現階段,新能源汽車進入到激烈的市場化競争,也正加速實現對傳統燃油車車的替代,而在此過程中,結合疫情三年,整個汽車産業鏈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車企自研比重攀升、上下遊廠商合作緊密,汽車生态圈的協同效應也更爲凸顯。
對此,英飛淩也強調,某種意義上,價值鏈上的 Tier1、零部件以及 OEM 廠商,最終是爲汽車市場、終端客戶以及消費者服務的。曹彥飛稱:" 我們的半導體都流向了合作夥伴、Tier1,最終到車廠,也說明前端的需求是巨大的,所以我們才有機會提供這樣的服務,來提供我們非常完整的優秀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