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Introduction
經曆了萌芽、發展再到崛起,2023 年,中國汽車出海事業又翻開了新篇章。
作者丨樊舒琪
責編丨曹佳東
編輯丨靳鵬輝
世界這麽大,中國汽車當然要去看看。
早在上世紀 50 年代,中國汽車就開始了揚帆出海的曆程,可惜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内,中國汽車大多以國家間協定無償援外的形式出口,無論産品的技術水平還是出口數量,都乏善可陳。
直到 2021 年,中國汽車出口首次突破 200 萬輛的門檻,達到 201.5 萬輛;新能源汽車出口更是爆發式地同比增長了 304.6%,達到 31 萬輛,因此這一年被看作中國汽車出海元年。2022 年,中國汽車出口競争力持續增強,全年累計出口超 300 萬輛,達到 311.1 萬輛,同比增長 54.4%;新能源出口 67.9 萬輛,同比增長了 120%。
從燃油車向新能源車轉型的過程中,中國汽車似乎真的迎來了百年一遇的機會,不僅出口量突破瓶頸,出海地點也從以前亞、非、拉這些低勢能市場逐漸向歐洲等高勢能市場轉移。
于是我們看到,李書福帶領吉利汽車收購了沃爾沃、路特斯、寶騰,入股雷諾韓國股份;魏建軍領導的長城汽車頻頻在東南亞、俄羅斯、巴西落子,還籌劃着讓 " 中國汽車開上歐洲大街小巷 ";奇瑞汽車從早期無意識被動出海到如今有戰略地在全球布局;紅旗以豪華車的姿态走上世界舞台,走進了日本、挪威等發達國家;蔚來采取 " 輕擁有重使用 " 的 " 訂閱 " 戰術攻入 BBA 老家……
中國汽車出海新篇章
經曆了萌芽、發展再到崛起,2023 年,中國汽車出海事業又翻開了新篇章。
據中汽協統計,2023 年 1-6 月,我國汽車出口量同比增長 75.7%,達到 214 萬輛,僅半年時間就完成了去年出口總量的近 70%,可以預見,今年中國汽車出口數量将攀上一個新的高度。橫向對比的話,今年一季度中國汽車出口數量已超越日本,拿下了全球第一,如果這種勢頭繼續保持下去,沒準今年中國就是全球汽車出口第一大國。
新能源車是自主出海的壓艙石,上半年,我國新能源車出口 53.4 萬輛,實現了 160% 的同比增長。盡管目前在出口數量上,新能源車尚不能與燃油車相提并論,但新能源車增勢迅猛,發展潛力無限,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中國汽車在全球的影響力,有效推動了國産燃油車的出海。
中國汽車出海能取得這樣的成果,同樣離不開幾家企業。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屬上汽和奇瑞,這兩家的出口量之和占了上半年總出口的近 50%。
今年上半年,上汽集團以 53 萬輛的出口量位居行業第一,其中自主品牌銷量占比超 70%。在公布上半年銷量當天,上汽宣布将在歐洲建設生産基地,目前已在進行選址工作。而上汽決定在歐洲建廠的主要原因是,歐洲已成爲上汽海外業務第一個 20 萬輛級的市場。
上半年,上汽在歐洲的新能源車銷量超 2 萬輛,光是對英國就出口了 8000 輛。上汽領導人更表示,公司今年極有可能成爲歐洲新能源車銷售亞軍,冠軍是特斯拉。歐洲作爲全球汽車工業的 " 耶路撒冷 ",上汽能在歐洲市場嶄露頭角也算是中國汽車的一種進步吧。
出口數量僅次于上汽的是奇瑞。奇瑞 20 多年前就開始布局海外渠道,但近些年才享受到紅利。
最近兩年,國内汽車市場遍地哀鴻,但曾經的自主一哥、後來一度有些沉淪的奇瑞,卻如有神助,逆勢大漲。這得益于奇瑞在海外的布局。
2022 年,奇瑞出口 45.13 萬輛,同比增長 67.7%,并連續 20 年位居中國品牌乘用車出口第一。今年上半年,奇瑞出口 39.8 萬輛,占據總出口量的 18.5%。
朋友不是一天就能交到的,渠道的建設以及在當地品牌号召力的建立,更是需要經年累月的投入。早在 2001 年,奇瑞就錨定了海外市場,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海外市場的紅利不僅成爲了成爲奇瑞技術的放大器,還有效平衡了奇瑞在國内的短期風險,成爲公司銷量攀升的最大動力。
除了數量上的增長,中國汽車出海的深度也在持續擴大,中國車企越來越熱衷海外建廠。
前文提到的上汽自不必說,廣汽埃安今年計劃投資約 13 億人民币在泰國建設電動汽車工廠;比亞迪于今年 7 月宣布,将在巴西設立由三座工廠組成的大型生産基地綜合體,比亞迪的泰國工廠也已經在今年 3 月動工建設,計劃 2024 年投産;今年 5 月,長城汽車對外表示,巴西工廠将成爲巴西首個專門生産混合動力汽車和電動汽車的新能源汽車工廠,估計明年上半年就能啓動運營……
車企密集出海建廠,從側面反映出中國汽車出口已進入一個新階段,畢竟海外建廠必須有一定的銷量基礎,而對那些在海外發展較快的企業而言,當前也的确是在海外建廠的好時機。
" 中國電動汽車在海外争奪市場份額,必然會遭到目的國市場的打壓,這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此前歐盟提議對中國電動車開展 " 雙反 " 調查,就是想打擊中國新能源産品。中國車企在海外建廠,就是在應對這種風險。海外建廠爲當地政府帶去了稅收、創造了就業機會,必然能獲得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對中國車企而言,又能爲企業降低物流等方面的成本,可謂互利共赢。
總的來說,到今年上半年底,中國汽車的海外業務呈現的兩大趨勢是:出海數量不斷創新高,出海方式由簡單貿易,不斷向重資産模式演變。是時候從另一個角度去審視中國汽車的出海征程了。
切勿自嗨
但是,中國汽車的全球戰事才進行到一半,現在還遠不是中國汽車人能自嗨的時候。
首先,從出口結構來看,目前中國出口車型仍以燃油車爲主,雖然上半年新能源車出口量同比增長了 160%,但新能源出口量依舊隻占到出口總額的 25%。
而且,有數據顯示,A0+A00 級純電動車占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 56%,也就是說出口的新能源車中,有超過一半是相對低端的車型。這多少能反映出,我國新能源車打開海外市場的主要方式還是低價策略,而與之相對的,是中國政府對新能源車産業的大力扶持。因此如何讓國産中高端新能源車被海外消費者廣泛認可,無疑是汽車人眼下繞不開的話題。
第二,從企業層面來看,根據中汽協的數據,特斯拉今年上半年從中國出口了 18.2 萬輛汽車,占出口總額的 8.5% 和新能源出口總額的 34%。衆多自主車企中,隻有上汽和奇瑞的出口量高于特斯拉。
這說明,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 214 萬輛這個成績含有一定水分。還有一點值得警醒,雖然新能源是中國汽車較有優勢的領域,但光特斯拉就占了新能源出口的 34%,可見自主新能源車在海外的競争力明顯不及特斯拉。
至于今年上半年在海外混得風生水起的車企,靠的也不完全是實力。
拿上汽來說," 海外每賣出三輛中國車,就有一輛是上汽造 ",聽上去似乎很風光,但具體到品牌,今年上半年,名爵出口 37 萬輛,仍是上汽出口的主力品牌。而名爵之所以能叱咤海外市場,常年穩居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瑞典等國新車銷量排行榜前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名爵這一品牌的英國血統,而外國人買車剛好也有着嚴重的品牌情結。
如果去掉名爵和商用車,我們會發現,上汽自主乘用車的出口的情況并不容樂觀,看來上汽在出口上的優異表現,有實力之外的因素加成。
第三,從海外市場分布來看,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前 10 的國家中,俄羅斯以 28.7 萬輛位列第一。但這一現象的背景是俄烏危機下,西方車企紛紛外流,爲中國車企提供了占領俄羅斯市場的機會,因此中國車企在俄羅斯市場份額飙升,不能完全等同于中國汽車在俄羅斯的崛起。
此外,今年中國車市另一個重要現象是,中國車企紮堆進入英國市場,希望以英國爲跳闆,進而攻克歐洲市場。這一計劃是否可行性暫且不論,反正從今年一季度的數據來看,中國車企在歐洲的出口情況頗有些不值一提,比如領克在歐洲僅出口 7692 輛,大通 197 輛,蔚來 334 輛。爲數不多的看點是沃爾沃和 MG,沃爾沃一季度對歐洲出口 60739 輛,MG42446 輛,還都是沾了品牌的光。
歐洲是一片較爲封閉的市場,要想在歐洲市場打開局面并不容易,德國汽車管理中心負責人斯特凡 · 布拉策爾曾表示:" 市場認知是當前中國品牌進入歐洲市場的主要障礙。"" 歐洲消費者品牌忠誠度很高 ",中國企業要想打開歐洲市場," 要在準确把握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服務,以提高品牌信任度和認可度。"
不過,大體而言,還是瑕不掩瑜吧,中國車企出海逐步從産品出海過渡到 " 生态出海 ",新能源産業鏈成本優勢難以撼動,自主新能源車在海外的潛力正被持續激發,在汽車産業革命的風口上,2023 年注定又是中國汽車出海事業迎來新輝煌的一年。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