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李誕在《奇葩說》的封神之戰。
當時的辯題是——
博物館着火,你是救一副名畫,還是救一隻小貓?
BB King 黃執中選擇救畫。
他從一以貫之的精英視角出發,提出 " 遙遠的哭聲 "。
随着你對世界的認知越高
你聽到的哭聲越遙遠
而要救貓的李誕,用一通地躺拳打得黃執中找不着北。
經典言論:一副畫,最好的歸宿就是燒了。
比《蒙娜麗莎》更美的
就是《正在燃燒的蒙娜麗莎》
彼時,巴黎聖母院的大火還令人心有餘悸。
所以李誕此話一出,瞬間引爆知乎、豆瓣、微博在内的所有社交平台。
誰知道三年過去,玩笑話照進了現實。
有人花高價從盧浮宮借來了《蒙娜麗莎》放在自家别墅,結果被暴怒的朋友一把火燒了。
看到它燃燒的樣子,你覺得美嗎?
這人是誰?出于什麼目的要燒《蒙娜麗莎》?安保措施呢?現場情況如何?會引發何種後續?
懸疑大片在線解析。
這一次,燒《蒙娜麗莎》,他們是認真的——
利刃出鞘 2
19 年,"007" 丹尼爾 · 克雷格與 " 美隊 " 克裡斯 · 埃文斯演的《利刃出鞘》橫空出世。
拿了幾億美元票房不說,還在金球獎和奧斯卡上得到 N 多提名。
豆瓣七十多萬人打出 8.1,爛番茄新鮮度 97%,爆米花指數 92%。
奈飛一看,可以啊,續集必須安排上——
于是,他們花了4.5 億美元打造《利刃出鞘 2&3》。
召回萊恩 · 約翰遜(《星球大戰 8》導演)繼續擔任導演、編劇。
圍繞着丹尼爾 · 克雷格飾演的偵探布蘭克開發全新故事。
不僅如此,還找來愛德華 · 諾頓、加奈兒 · 夢奈、凱瑟琳 · 哈恩、戴夫 · 巴蒂斯塔的全明星陣容。
目的很明顯,就是想複制第一部的爆款。
可結果,出乎意料。
豆瓣開分勉強破 7,如今已跌到 6.8,網友們用 " 雞肋之作 " 為其蓋棺定論。
但在爛番茄,它的新鮮指數和爆米花指數都維持在 93%。
内冷外香?
是中國觀衆不識貨?
是外網眼瞎濫好評?
還是中美文化差異大?
Sir 今天,帶你一探究竟。
01
Sir 必須首先提出的是,《利刃出鞘 2》是一場反叛。
前作《利刃出鞘》,以快節奏、強反轉和對阿加莎 · 克裡斯蒂的緻敬而聞名。
在阿加莎的小說中,兇殺環境往往封閉。
作案動機往往是尋仇和求财。
兇手往往開局就浮現,甚至可能不止一人。
偵探波洛最常說的話,是兇手就在我們中間。
《利刃出鞘》幾乎占全了。
比如電影開場,是在一座豪華莊園。
伴随着急促的背景音樂,女管家像往常一樣一步步走向頂樓,給她的雇主送咖啡。
結果卻發現,她的雇主——
家纏萬貫的斯隆比老爺子正躺在沙發上。
地毯的一角布滿鮮血。
鋒利的匕首仿佛在告訴大家:我就是兇器。
是自殺嗎?他為什麼要自殺?
是他殺嗎?兇手的作案動機是什麼?
又或者是其它意外?
可以說,這個開場一出就抓住了觀衆的好奇心。
圍繞着斯隆比的死亡風雲,警察們開始對他的家人、仆人、醫護人員進行問詢調查。
随着時間的推移,一個 " 事實 " 出現了:
斯隆比的不肖子孫們都在說謊。
他們明面上很敬重斯隆比,也為他的死亡十分遺憾、痛心。
但實際上,斯隆比很可能就是被家人們組團殺死的。
作案動機,是想順利地從 " 吝啬鬼 " 斯隆比那繼承家産。
可随着大偵探布蘭克的冷靜分析,關于兇手的一個又一個 " 事實 " 接替浮現。
種種強反轉看得人眼花缭亂。
勾住觀衆對于真相的好奇心——
都是假的,誰是真的?
最後在偵探激動的叙述下,給出那個未曾想到但又符合常理的答案。
劇情的曲折複雜,揭秘的刺激上頭,一氣呵成。
不論是古典推理愛好者還是粉絲影迷,都能得到快感。
所以造就了前作的高口碑。
但《利刃出鞘 2》不同。
它的節奏,實在是太慢了。
甚至可以說,它的一切,都是對于前作精髓的 " 逆反 "。
不得不說很是大膽。
02
看看劇照上這些人——
他們聚在這座莊園别墅中,各有各的目的。
但這回的人物衆多,複雜性更是上了一個台階——
聚會的召集者,是阿爾法集團的總裁、美國巨富邁爾斯(愛德華 · 諾頓 飾)。
但最近,阿爾法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安迪神秘死亡,似乎與他有關。
為此就來了兩位探案者。
一,偵探布蘭克,來調查安迪之死案件。
二,海倫,委托布蘭克來調查雙胞胎姐姐安迪去世的真相,又在布蘭克建議下扮演安迪來到莊園别墅。
△ 安迪、海倫皆由加奈兒 · 夢奈飾演
參與者就更多了。
比如女政治家克萊爾。
來這是想靠邁爾斯的财富讓自己赢得競選。
比如 YouTube 博主杜克。
他性格上是媽寶男,身材是肌肉男,視頻人設上是男權鬥士。
但為了上邁爾斯的新聞平台獲得更多關注,他可以将女友送上邁爾斯的床。
比如科學家萊昂内爾。
參與聚會是因為邁爾斯有很多 " 天才想法 " 供他研究。
最近邁爾斯就有個點子,将易燃易爆的氫氣做成晶體當燃料,并走進每個普通人的家門。
Sir 前面說過,《利刃出鞘 2》最大的缺點之一,是節奏慢。
有多慢?
這麼說吧。
影片的前一個小時,隻交代了一件事:
克萊爾、杜克、安迪(妹妹海倫扮演的)等人受好友邁爾斯的邀請,來他的莊園參加 party。
Sir 看到的時候,完全驚呆了。
這些簡單介紹個人物關系,至于講一個小時嗎?
要知道。
郭敬明先生在豆瓣 4.9 的《小時代》裡,用 PPT 介紹林蕭和她的塑料姐妹花,也隻用了 3 分鐘而已 .
整整一個小時哎。
已經久到,足夠讓顧裡的人生 " 發爛發臭 " 一百零八遍了。
但《利刃出鞘 2》就是任性地花了一個小時,來增加故事的複雜程度。
細節?反轉?
的确有在一步步鋪墊。
比如聚會目的:
每個參與者們都跟邁爾斯相識多年,每年都會聚一起開 party,不是因為他們是朋友。
而是因為利益。
甚至還交過 " 投名狀 "。
當年邁爾斯和合夥人安迪分道揚镳時,這些參與者收受邁爾斯的賄賂,集體在法庭上做僞證,讓公司幾乎全部歸屬了邁爾斯。
全員惡人了屬于是。
比如私心:
肌肉男權媽寶男 · 杜克,最初是因為自己在 YouTube 過氣了,想和邁爾斯攀關系求助,為此不惜送女友。
但當他看到安迪已死地新聞之後,聯想到自己曾見過邁爾斯開跑車駛離安迪的家。
他就準備當衆威脅邁爾斯。
比如當初不起眼的小細節:
杜克進莊園前,說自己對菠蘿過敏。
結果在影片進行到第一個小時結束時,他用自己的死成為整部電影前期僅有的高潮。
但他死的原因都藏着反轉——
杜克拿的是邁爾斯的酒杯。
那杯酒,本來的目的,是邁爾斯?
而杜克随身攜帶的槍,也不翼而飛。
在一陣混亂之後,這把槍又将子彈射入了前來調查姐姐死因的海倫胸口……
可以說,類似的反轉和細節鋪墊,電影裡至少有十八個。
至于兇手?
Sir 打住,先不劇透。
在信息量的堆砌上,《利刃出鞘 2》花了大量功夫。
也讓沖着第一部的快節奏來的觀衆。
很容易看不下去。
但口碑的下滑,真的是因為這種大膽的改變麼?
顯然不是。
改變的大膽,隻是在掩蓋電影在核心邏輯上趣味性的缺失。
說人話就是,沒意思。
電影結尾,布蘭克一步步揭穿了陰謀。
之前殺死安迪,趴體上殺死杜克,打海倫黑槍的人,就是邁爾斯。
揭開謎底後,暴怒的海倫為了幫姐姐安迪複仇,還在莊園裡大砸特砸。
甚至燒了邁爾斯花高價租來的《蒙娜麗莎》。
用的燃料,正是邁爾斯瘋狂幻想的氫氣固體結晶。
布蘭克的推理、海倫的發洩、衆多參與者對邁爾斯的反叛……
以上種種,是許多人看到後半段,覺得有爽感的原因。
與之恰恰相反。
Sir 眼中《利刃出鞘 2》爛的原因。
近些年。
國内外的懸疑推理片,都有一個誤區——
反轉越多越好。
你有 3 次反轉,我就要有 5 次反轉 .
總之,我反轉多就是強過你。
但反轉,還真不是越多越好。
舉個簡單的例子。
東野圭吾的《嫌疑人 X 的獻身》,十數年暢銷不衰,被全球許多國家的讀者奉為懸疑推理佳作。
是東野圭吾筆力很強嗎?
當然不是。
他是在跟我們讀者鬥智鬥勇。
小說開篇就告訴我們,數學家石神要幫助鄰居靖子,處理她前夫的屍體。
此後,東野圭吾、石神以及我們,處在同一起跑線。
沒有一處細節是我們不曾知曉的。
就看我們能不能猜到,石神幫靖子建造完美不在場證明,并完全洗清靖子殺人嫌疑的方式。
《利刃出鞘 2》呢?
雖然鋪墊了很多所謂細節。
但始終沒有交待給我們全部的信息。
反而掩蓋關鍵信息,然後通過布蘭克之口閃回。
目的?
為了成全布蘭克人前顯聖的的高光時刻。
換句話說。
導演或許本可以,但最終放棄了與我們進行鬥智鬥勇的權利。
03
還不止于此。
在 Sir 眼中。
《利刃出鞘 2》更為緻命的缺陷,是缺乏可以打動人的共情點。
不必避諱。
《利刃出鞘》在美國走紅的一大原因,是政治隐喻。
蘭森,青年白人男性,美國隊長的飾演者,為了謀取老白男斯隆比的家産,翻牆殺害了他,還企圖殺死瑪塔。
瑪塔,普通的巴西移民,心地善良,踏實工作,結果繼承斯隆比遺産成為了億萬富翁。
這無疑是對美國的移民政策、當下社會割裂的現狀,以及各種曆史原罪的強力嘲諷。
到了《利刃出鞘 2》,導演仍然并未放棄對政治和社會的揶揄。
隻不過嘲諷對象,從蘭森換成了邁爾斯——
一個科技集團的總裁。
一個 new money。
他自大、瘋狂、不聽勸告。
事業之所以突飛猛進,是有着常人無法想象的肮髒。
将邁爾斯的名字換成任何一個科技行業的美國新巨頭,都似乎并無不可。
當奈飛的訂閱用戶,看着《利刃出鞘 2》裡邁爾斯最後崩潰的表情。
就仿佛我們這些打工人,看着奉行 996 是福報的老闆們走了黴運。
這固然是 " 解氣 "。
可導演似乎忘了。
《利刃出鞘》打動全球觀衆的最大原因,不是重重反轉,也不是所謂的政治隐喻。
而是瑪塔站在莊園的陽台上,端着印有 " 我的房子 我的規矩 我的咖啡 " 的杯子,俯視着斯隆比的一衆不肖子孫。
而他們,隻能仰望着善良的瑪塔。
一個巴西移民,通過野蠻的 " 翻牆 " 方式,在美國落地生根,成為社會精英。
我們固然可以說,這是更深刻的政治隐喻。
但 Sir 更想說。
這是人性的勝利。
可《利刃出鞘 2》交給觀衆的核心是什麼?
是布蘭克再一次的通過閃回交代關鍵信息。
是海倫燃燒《蒙娜麗莎》的瘋狂。
在媒體和民衆的呼聲下。
科技寡頭邁爾斯必定要敗走麥城,他的瘋狂幻想也必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因為危險的氫氣結晶,燒毀了世界上最知名、最名貴的畫作,還引發了一場巨大火災。
誰還會用它?
誰還敢用它?
但 Sir 得說。
這種結尾方式是一場 low 穿地心的秀。
難道當社會被無序與貪婪控制,權力與财富無所不能的觀念大行其道,世界被撕得四分五裂。
我們賴以自傲的文明,去面對它們的方式,竟然是一場徹頭徹尾的以暴制暴嗎?
索爾仁尼琴 " 慕尼黑的幽靈絕非已退卻到過去 " 的敬告猶在耳畔。
而如果你還記得李誕在《奇葩說》上的發言。
正是這些
為了一些所謂宏偉的事業
為了一些遠大的目标
去不計後果地犧牲别人
犧牲别的小貓的人
頻頻地讓我們這個世界陷入大火
遙遠的哭聲是足夠宏大。
但近處觸手可及的慘狀,難道不是更加震耳欲聾嗎?
" 抽象的人 " 和 " 具體的人 " 誰更重要?
曆代哲學家們已經告訴過我們答案。
Sir 今天不想贅言。
回到電影,最後說一句。
《利刃出鞘 2》的英文名為《Glass Onion:: A Knives Out Mystery》。
導演萊恩 · 約翰遜說,"Glass Onion" 是 " 玻璃洋蔥 "。
它出自披頭士樂隊的一首歌。
是為了諷刺那些盲目吹捧,無限解讀他們歌詞含義的粉絲。
電影中的邁爾斯很愛這一套。
為了掩飾自己的無知,他還在莊園裡建造了一個巨大的玻璃巨幕。
但在 Sir 看,這也是《利刃出鞘 2》的代名詞。
它塑造了一個盛大的莊園别墅,請了一衆大牌演員打造推理迷宮。
且包括了美女、遊輪、性愛、兇殺等衆多吸睛元素。
但最終呈現的效果。
既像玻璃——
一眼望到底。
又像洋蔥——
如果你帶着欣喜,一層一層的剝開它。
你會詫異地發現,洋蔥是沒有心(内核)的。
一切。
都如爛番茄上諸多好評中,《滾石》雜志對《利刃出鞘 2》的尖銳差評。
當你最終得出它的結論時
你會發現這一切的最終結果
是多麼空洞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李尋歡不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