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你拍我也能拍的時代裏,社會更應該形成共識:在公共場合玩手機時盡量避免被他人誤會你在偷拍;對着陌生人,不要做出讓對方覺得不适的拍攝行爲,更别說動辄把視頻放上網了。/ 站酷海洛
作者|梁中明
編輯|廖穎瑤
在廣州鹭江站派出所裏,張某 " 一直在哭 "。據當事人兒子鄧先生對記者說,張某聲稱自己所在大學準備開除她," 在那哭了一下午 "。
連日來,廣州地鐵" 大叔被疑偷拍自證清白後仍被曝光 "一事仍在發酵,張某從義正言辭地網上聲讨,到聲淚俱下地請求諒解,個中反轉起跌可謂天淵之别。
◎ 網絡截圖。
這近乎于由一台手機引起的鬧劇。人分享信息,是生物性特點,或多或少屬于一種活着的生理需求。手機已成爲現代人身體 " 不可缺少 " 的一部分,然而需要警覺的是,從什麽時候起 " 個人分享 " 與 " 踐踏他人 " 之間的邊界感變得越來越模糊了?無論遇到什麽問題,都需要用手機拍個視頻訴諸網絡?
01
怎樣才能阻止刷手機上瘾?
美國心理學家羅斯和尼斯伯特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将學生區分爲兩組,一組是 " 熱心學生 ",一組是 " 自私學生 "。兩位心理學家制作了兩封不同的信,一封很簡短,告知收信者下周将舉辦愛心捐贈活動,請帶上食品到學校廣場;另一封信較爲詳細,告知收信者活動地點及對食品的要求,并建議順道經過學校廣場時進行捐贈,這樣就不用特地多跑一次。
兩封信随機發送給了這些 " 熱心學生 " 和 " 自私學生 "。
結果顯示,收到詳細信件的學生中,有 42% 的 " 熱心學生 " 捐獻了食品," 自私學生 " 也有 25% 捐了;收到簡單信件的學生中,隻有 8%" 熱心學生 " 捐出了食品,而 " 自私學生 " 的捐獻率爲 0。
◎ 收到詳細信件的學生會捐贈更适合的食物。/ 站酷海洛
兩封信最大的區别是有無具體活動地點,如果隻是一個空泛的 " 學校廣場 ",那麽就需要學生自己去尋找具體目的地,讓人覺得做這件事的成本比較大。
所以心理學家提出的一個說法就是:永遠不要低估一個人能有多懶。如果用這種 " 懶惰 " 來對抗當今社會的手機依賴症,有個方法就是增大個人使用手機的成本:如果你一使用手機刷朋友圈或者微博就要罰幾百塊給朋友,你或者可以盡量控制住不看手機。
◎ 起床後第一件事:刷手機。/ 站酷海洛
人爲什麽會依賴手機、不停地刷取信息?這是一個頗爲複雜的身體及心理學問題。當中最關鍵的是 " 信息 " 所具有的生物性,它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近乎食物和水一樣重要:
有學者認爲,生物體最早出現的信息 " 接收器 " 是嗅葉。人類正是通過這個位于大腦半球底面最前端、專門負責嗅覺的突出部分,來分辨外界的化學信号。當人類祖先看到猛獸的腳印或糞便時,可以很快判斷其在附近出沒,于是盡快逃生。
因此,信息的功能除了幫助人獲得食物,還有趨吉避兇——需要足夠多地掌握周圍情況,才能保證個體安全地存活下去。在不斷進化後,人的潛意識裏依然充滿着對信息的渴求感。當今社會發達的網絡傳達着巨量信息,進入這個漩渦後,人還是會爲 " 信息 " 焦慮不已,不然會有被抛棄的感覺。
抵抗這種焦慮感的做法,就是不斷地刷手機。曾有研究者指出,日本動漫、AV 發展得最好的時期,正是日本經濟衰退或停滞的時期。從科學層面來說,人感受到壓力時,體内會釋放一種叫皮質醇的類激素。在皮質醇幫助下,人體肌肉會釋放出大量氨基酸,肝髒也會釋放出更多的葡萄糖,脂肪會釋放出充足的脂肪酸,從而給人提供充足能量去面對困境。
◎ 當身體處于壓力狀态下所産生的化學變化。/ 站酷海洛
但如果皮質醇含量過高,人的能量就會在短時間内大量消耗,一個結果就是——長期處于壓力下的人很容易生病。有沒有一種方法既可以抵抗壓力又不緻于過分耗損身體呢?有的,刷手機分散注意力吧,這樣就能降低人對當下的激素反應,以降低皮質醇。玩手機恰恰能轉移人的注意力,減輕焦慮感。在身體循環形成習慣之後,離不開手機就會逐漸變成常态。
02
是不是要将一切擺上網?
英國社會學家托馬斯 · 霍布斯有個觀點認爲,人們總是處于相互競争的環境中,并且在不斷尋找别人的缺點,競争性越強,那麽他們就越會通過對方的缺點取悅自己。
有學者總結了人們熱衷于社交媒體分享信息的原因,其中兩點是尋求身份認同和自我存在感。很顯淺的理由,一旦粉絲或朋友進行點贊或評論,會帶來積極的心理暗示,加強分享者對自身的認可。随着點贊和評論增多,受到關注的滿足感和存在感也會随之增強。
◎ 被點贊越多,心情越愉悅。/ 站酷海洛
通過抨擊對方缺點可以取悅自己,而手段又如此便捷,這或者就可以從某個角度理解,爲什麽張某在發現大叔沒有偷拍她後,還會做小作文訴諸微博。
有些現實問題非得發上網才引起重視,最後才得以解決;有些問題當時可以找工作人員處理,并即時就地解決,但爲什麽如今似乎産生了一種趨勢:我一定要拍個視頻擺上網。
在網上搜查一番就會發現,高鐵占座、吵架;排隊插隊争吵;打架互毆……一切問題上視頻,幾乎成爲常态。抛開那些要博取眼球、爲收益着想的自媒體與網紅不談,具體到某個當事人,也是熱衷于此。
◎ 互聯網令分享一切成爲可能。 / 全景視覺
這也是社交媒體的一個特性:人樂于在戲拟的舞台前,構建理想的自我形象。張某的個體形象呈現即是:一個嫉惡如仇、勇于發聲又言語犀利的知識分子形象。互動如此重要,在自我形象構建後獲得觀衆贊譽後,心理上的滿足感會随之而來。
實際上,當已經預設有觀衆存在的前提下,一些事情看上去正變得違和。比如說,幾年沒見父母的孩子突然回老家探望老人家,準備好了手機拍下了老人家熱淚盈眶的場景。這當然能打動人,但潛意識裏面向 " 觀衆 " 的提醒,卻令親情暖意顯出劇本式的一絲怪異。
危險的是,當知道觀衆很多、個人表演欲又過于強盛的時候,社交媒體上 " 個人分享 " 與 " 侵犯他人 " 的邊界會被擠壓得更加模糊。在看過張某在 " 地鐵偷拍事件 " 發生後的各種反應後,可以理解其作爲當事人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但另一方面,我們會發現其過分情感化、言行誇飾的一面。
◎ 《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表演型人格角色。/ 電影截圖
參照一篇醫學論文,表演型人格有如下表現:
1、表情誇張,像演戲一樣,裝腔作勢,情感體驗膚淺。
2、暗示性高,很容易受其他人的影響。
3、自我中心,強求别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給别人難堪或強烈不滿。
4、經常渴望表揚和同情,感情易受傷害。
5、尋求刺激,積極參加各種社交活動。
6、需要别人經常注意,爲了引起注意,不惜嘩衆取寵,危言聳聽,或者在外貌和行爲方面表現得過分吸引異性。
7、情感反應強烈易變,完全按個人的情感判斷好壞。
8、說話誇大其辭,摻雜幻想情節,缺乏具體的真實細節,難于核對。
或者,這可以給我們在生活上一些警示。
RECOMMEND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