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全國至少 175 位醫院院長、書記被查,醫藥公司風聲鶴唳,反腐讓醫、藥兩端遭遇狂風暴雨,那些隐秘的黑洞能否被徹底照亮?
作者 | 葉丹璇、李鑫
編輯 | 邢昀
一場規模空前的醫藥反腐在全國範圍内席卷。
醫、藥兩端都遭遇狂風暴雨。根據行業平台賽柏藍統計,截至 8 月 12 日,全國至少已有 175 位醫院院長、書記被查," 帶金銷售 "" 學術營銷 " 等醫藥行業術語和模式浮出水面。
生物醫藥行業風聲鶴唳。本月以來,多場學術會議、論壇等發布停辦或延期的公告。多地醫院打出橫幅标語,禁止醫藥代表進入院内。
一名醫藥公司的學術專員向《豹變》透露,8 月以來,公司的新産品招商和正常的學術推廣都無限期停止,何時重啓還需要等待通知,公司 60% 以上的崗位都采用線上辦公形式," 說是線上辦公,其實和放假沒什麽區别,目前的工資按底薪來發。"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上醫藥闆塊集體回調,多家上市藥企公開聲明,本輪醫藥行業反腐是行業回歸正常秩序的必經過程。不少公司回應投資者稱,公司日常經營管理和業務狀況一切正常,醫療反腐并未對公司的運營産生影響。
8 月 15 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三千字長文詳解醫藥反腐,文章稱:反腐已在醫藥行業内形成廣泛共識,集中整治的各項工作正在穩步開展。下一步,集中整治工作将根據總體安排。加大對典型問題處置及通報力度,确保整治工作成效。
業内人士都預測,這一場 " 地震 " 勢必曠日持久,而幾乎所有人都在期盼着,醫療這一和民生高度相關的行業,能夠将那些隐秘的黑洞照亮。
風暴中心的醫院
8 月上旬,廣東開平市某鎮中心衛生院的院長室已被貼上了封條,院内的醫生信息公開欄中,院長一欄的信息也已經被用白紙遮擋。
這是當前醫療系統的縮影。
與大型三甲醫院在院内旗幟鮮明地反複标示 " 禁止醫藥代表進入 " 不同,規模較小的鄉鎮衛生院通常不受太多關注,但貪腐早已盤根錯節,悄悄下滲到沉默的鄉鎮衛生院。在這場醫藥界的 " 反腐風暴 " 中,從醫療資源集中、人滿爲患的大型三甲醫院,到基層的鄉鎮衛生院,都處在風暴的中心眼。
據雲南日報消息,過去兩年間,普洱市景東彜族自治縣全縣 13 個鄉鎮衛生院院長、3 個分院院長全部 " 淪陷 "。在整治景東縣醫療衛生行業腐敗的重拳之下,全縣醫療衛生行業有 403 人主動說明問題、退贓、上繳不當得利。
景東縣政府公布的 2022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年末全縣共有醫療機構和衛生單位 23 個,年末衛生機構職工人數 1636 人。
此案發生後,景東縣的醫療采購程序實現了重整重建。僅景東縣人民醫院 2022 年全年達到節約設備、耗材采購資金 1053 萬元,設備和耗材同比降幅達 26%。
數額龐大的醫療腐敗常常發生在被忽視的細枝末節處。
廣東省紀委監委網站披露,中山市坦洲人民醫院原黨總支書記、院長羅勇收取醫藥代表與醫療設備代理商高額回扣一案。這家醫院隻是一所鎮立二甲醫院,僅羅勇一人,涉案金額就高達 2980 多萬元,其收受的高額回扣及虛增的藥物設備價格計入醫療成本,直接導緻就醫人群 " 看病難 "" 看病貴 "。
以羅勇爲代表的醫院涉腐人員等 " 醫蠹 " 被拔除後,該院今年 1-5 月門診和住院次均費用同比下降 16.6%、21.4%,而人均就醫成本更是直觀地下降了 1400 餘元。
事實上,2017 年至 2019 年間,藥品從出廠到進院隻能開兩次發票的 " 兩票制 " 和藥物集中帶量采購等機制的推廣實行,已經将藥品流通環節的套利空間一再壓縮。但是,集采環節的暗箱操作仍不鮮見。一位醫藥領域投資人表示,這背後帶金銷售的主要品種是醫療大設備、高值耗材這些。
多名接近醫藥行業的人士向《豹變》确認,業内對藥品和器械集采環節的灰色地帶心照不宣。一名衛生系統的工作人員透露,之前的藥品采購流程是醫療單位統一在省藥品招标平台上購買,部分醫藥公司會通過給醫院或科室負責人回扣的方式,加大對該公司的藥品購買量。實施集中采購模式後的公開招投标,也有可操作空間:通過對參數等指标的具體限制,挖出 " 蘿蔔坑 "。
" 行業内多多少少都知道一點,但仔細想想,最後爲這些買單的其實還是普通老百姓。" 該名工作人員說。
3200 億背後
在這場醫藥反腐風暴中,醫療衛生機構内的 " 關鍵少數 " 成爲整治重點是 A 面,醫藥公司高企的銷售費用率則是 B 面。
所謂銷售費用,是企業爲了争奪市場份額所支付的銷售推廣費用。這些費用用于支持企業的銷售和營銷活動,包括推廣産品、提高市場知名度等。
近期,一份落款爲廣東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生産經銷使用情況專項審計調查組的《廣東省藥品耗材專項審計調查報告》在醫藥行業内流傳,點名十餘家醫藥器械企業存在銷售費用異常等問題。
報告中特别提及,2021 年至 2023 年 5 月,廣東一方制藥、一品紅、麗珠制藥 3 家藥品生産企業向 1936 家第三方商務推廣公司支付費用,假借服務費用等名義套取資金 40.77 億元,增加藥品綜合成本,推高出廠價格。其中,廣東一方制藥涉及 23.9 億元的資金,一品紅涉及 16.75 億元,麗珠制藥涉及 1240.01 萬元。
上述三家被點名企業中,2022 年,一方制藥所屬上市母公司中國中藥銷售費用率高達 55.24%,一品紅銷售費用率爲 52.24%。銷售費用率相對較低的麗珠藥業,也以 30.78% 的比率顯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同時,2022 年,麗珠藥業的銷售費用總額以 38.87 億元位居 Wind 醫藥制造業闆塊第 13 位。
根據 Wind 數據計算,截至 2022 年,A 股市場共有 497 家醫療保健類企業,上一年度銷售費用共計 3248.91 億元。
闆塊橫向對比之下,醫藥業銷售費用也名列前茅。以 2022 年年報爲參照,根據 Wind 數據,醫藥生物闆塊整體銷售費用率僅次于美容護理業,位居銷售費用率第二。
數據來源:Wind
不過相比 14% 不到的整體平均值,部分企業的數據格外紮眼,且分布在醫藥産業的各細分闆塊。
具體來看,A 股 431 家醫藥企業中(剔除醫藥流通類和銷售收入低于 1 億元的企業),銷售費用率超過 40% 的,達到 85 家。
其中,廣譽遠、未名醫藥、靈康藥業銷售費用率甚至超過 80%。這三家企業分别屬于中藥、生物制品、化學制藥三大闆塊。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企業高比例的銷售費用率,背後是高企的 " 廣告宣傳推廣費 "。典型如廣譽遠,其 2022 年 8.54 億元的銷售費用中,廣告宣傳推廣費達到 7.03 億元,占比超 8 成。
從銷售費用的絕對值來看,A 股 2022 年全年銷售費用超 10 億元的企業達到 66 家,其中銷售費用超過 50 億元的有 6 家,分别爲複星醫藥、步長制藥、恒瑞醫藥、百濟神州、白雲山和華潤三九。
不過從大趨勢來看,随着近年帶量采購的持續落地,上市藥企的銷售費用率近年正逐步下行。根據 Wind 數據,從 2019 年到 2022 年,生物醫藥行業的銷售費用率已經從 17.05% 降到了 13.77%。
從中外醫藥龍頭對比來看,中國企業銷售費用率仍然顯著高于海外龍頭。
數據來源:Wind
據華創證券研報,中外藥企銷售費用率的不同可能來自于藥品支付體系上的差異。國内在集采政策推進前,藥品招投标體系都比較分散,企業爲了參與全國各地的招标要有更多的費用支持。美國藥品市場采購的集中度較國内有大幅的提升,對于企業而言,也意味着入院效率更高,費用率會較低。
盤根錯節的灰色利益鏈條在銷售費用的包裝下延伸,患者的醫療成本因爲這些隐秘的利益輸送而變得臃腫。
" 大震 " 之後,如何重建?
醫療界 " 大地震 ",過往隐秘的黑洞被揭開。
從 7 月初,國家衛健委會同 9 部門聯合印發了有關文件,聚焦解決當前醫藥領域腐敗的突出問題,到 7 月 28 日,中紀委牽頭部署紀檢監察機關配合開展全國醫藥領域腐敗集中整治,将這次醫藥反腐的戰略地位推向更高處。
長久以來的以藥養醫模式浮出水面,醫患關系再度變得緊張。不少網民甚至将醫生開藥直接等同于 " 藥販子 "。
事實上,醫藥腐敗不僅對醫療資源的傷害極大,還會摧毀醫患之間的信任,打擊基層醫生的積極性。
一名醫藥領域投資人對《豹變》透露,醫藥利潤在醫院的分配中也呈現極度的失衡,真正承擔了大量工作的主力醫生收入并不會因此增加多少。
日前,北京大學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公立醫院 90% 以上的收入都需要醫院自己去創收,給醫生護士發多少工資,基本上都是醫院内部要做決定,也因此滋生出公立醫院高層領導的腐敗空間。
換言之,我們所了解的 " 以藥養醫 ",很多時候養的隻是院長,落不到廣大基層醫生頭上。反腐并不能治本,後續還需相應的改革跟上,尤其是如何做好醫療服務價格改革、醫療收入分配改革,讓大量基層醫生有匹配付出的收入,維系醫務工作者的熱情。
對于近期醫藥領域 " 學術會議 " 概念的普及和後續的污名化,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内科主任醫師孫甯玲在微博指出,學術會議是醫生們醫療信息交流、新知識傳播、疑難醫學問題商讨的平台,醫學進步與知識交流緊密連接,但不能因爲反腐而影響正常的行業行爲。
一味宣傳醫藥企業的高銷售費用、污名化學術會議,并不利好醫藥行業的長遠健康發展。華創證券研報也指出,在醫藥企業中,新藥和耗材設備的推廣需要銷售費用,用藥需求很大程度上受醫生與患者對藥品認知程度的影響。同時,對于設備和耗材的推廣也需要投入銷售費用用于醫生培訓。
國家衛健委在 8 月 15 日發文中也強調,需要整治的是那些無中生有、編造虛假學術會議的名頭,進行違法違規利益輸送,或者違規将學術會議贊助費私分的不法行爲。
行業普遍認爲,本輪反腐對于藥企而言,長期看會肅清行業風氣、優化産業結構。多位觀察者表示,要回歸臨床價值,關注創新本質。
比如西南證券認爲,短期看醫療反腐或将影響銷售合規性較差的中小型藥企以及非臨床必需的利益品種,短期藥械新品種入院節奏可能存在季度遞延情況,尤其是臨床獲益較少、價格虛高、渠道空間大的品種。前述醫藥領域的投資人對《豹變》表示,部分創新藥在渠道暢通的過程中需要付出比行業均值更高的銷售費用,創新藥品類的銷售費用大概在 40% 左右。
不過大家均認爲,長期來看,未來合規銷售有望成爲常态,有利于臨床必需且真創新的品種,有望進一步推動行業持續良性創新發展。
此外,醫療反腐将深刻影響企業研發和銷售策略。藥企研發思路更要聚焦在具有臨床創新價值的創新品種上,僅靠改良劑型等方式的微創新将陸續被市場淘汰,疊加藥械集采的常态化,行業集中度将會進一步提升。
東北證券認爲,未來的藥物市場競争将更多地依賴臨床數據,真正優秀、有潛力的臨床管線價值将相對提高,擁有創新能力和差異化管線的創新藥企值得關注。而對于渠道不能自控的企業,成本不能滿足國家招投标價格要求的企業,會面臨較大風險,相對利好有自營銷售團隊和能力的龍頭企業。
創新背後,如何在創新成本和利潤之間取得平衡,将成爲每家醫藥企業經營實力的考驗。
總的來看,此輪醫藥反腐進入深水區不僅是一場關于道德和合規的戰役,更将引發行業變革和調整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