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autocarweekly (ID:autocarweekly),作者:Grace,題圖來自:AI 生成
2024 已 " 餘額不足 ",又到了年末盤點的時候。去年我們做過關于 2024 年車市的預測,不少預言都成真了。
比如 " 零跑是最值得期待的新勢力 "、" 華米雷餘将承包一年熱搜 "(唯一沒料到半路殺出個周鴻祎)、" 電動 MPV 依舊不是好風口 "、以及 " 大模型是熱點但真正有意義的落地不多 " 等等。
這次我們梳理了 2024 年車市 5 大懸念,以及關于明年車市走向的 5 大預測。
懸念 1:全球 TOP10 中國能否占兩席
2024 年國内車市銷量冠軍,基本已經可以鎖定比亞迪了,優勢太明顯,前 11 個月累計銷量 375.73,即便是把南北大衆加在一起,前 11 個月在中國累計銷量也不到 300 萬輛,超不過,根本超不過。

按照 2023 全球 TOP10 排名,比亞迪以 302 萬輛位列第十,已經是中國車企的最好成績了。不過今年跨國車企銷量普遍在下跌,而比亞迪和吉利等中國車企則是保持了火箭速度。
按照比亞迪四季度連續 2 個月單月銷量突破 50 萬輛的勢頭來看,全年銷量突破 400 萬輛已成定局,甚至有可能突破 430 萬輛。
這意味着今年比亞迪有可能會一舉超過鈴木、日産、本田、福特,排名全球第六。花旗分析師甚至預測,2025 年比亞迪有可能突破 500 甚至 600 萬輛大關,與通用汽車和 Stellantis 一争高下。
吉利控股集團今年前 11 月累計銷量也突破了 300 萬輛,所以很有可能在今年登上全球 TOP10 榜單,成爲第二個殺入全球前十的中國車企。
懸念 2:新能源占比能否突破 50%
今年 7 月,國内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達到 51.1%,首次月度突破 50% 大關,真正做到了和燃油車平分秋色。
剛剛過去的 11 月,國内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 52.3%,連續 5 個月突破 50%,1-11 月新能源整體滲透率爲 47.3%,不過全年突破 50% 的難度非常大。
11 月新能源滲透率雖然超過了 52%,但環比 10 月下降了 0.6 個百分點,而是已經連續 3 個月環比下降。
再加上臨近年末和春節,12 月的車市表現目前不好判斷,所以全年新能源滲透率究竟能夠達到什麽水平很難預測。
懸念 3:小米汽車今年到底能賣多少台
小米汽車,2024 年車市最大黑馬,官方定下了全年交付超 13 萬輛的目标,按照 11 月 18 日累計交付超 10 萬輛的傳播口徑計算,目前距離 13 萬輛還剩 1.37 萬輛的任務,也就是最後三周平均周交付 4600 輛左右就能完成 KPI。
不過小米汽車第 48 周和 49 周的交付量分别爲 6300 輛和 5400 輛,環比一直在下滑,這就讓最後三周的表現充滿懸念。
據傳 2025 年小米汽車還要挑戰 36 萬輛目标,看來 YU7 擔子很重啊。
懸念 4:新勢力還會不會繼續爆雷
之前和大家聊哪吒換帥的時候,我們還預測過,哪吒的處境雖然危險但絕不是最難的,至少銷量比極越強,負債比蔚來少。
誰想到話音未落,極越就這麽華麗的跪倒了,背靠百度和吉利兩個金主爸爸都撐不到過年,就要和員工們共渡難關。
剩下的新勢力,還會不會有誰毫無征兆的爆雷,真不好說,畢竟年底了供應商經銷商們都要催付。而且現在新勢力生死線的門檻也在提高,之前說月銷 1 萬是安全的,現在 1 萬輛以下的新勢力很少了,明年生死線可能都要 2 萬輛起。
至于那些已經爆雷的,下一步能不能救、怎麽救、誰來救,都是問題。
懸念 5:中歐電動車關稅談判能否迎來轉機
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的政策 10 月 30 日正式生效,但是雙方的談判一直沒有停,大家的目标其實是一緻的,希望能有一個雙赢的結果。
對中國新能源車企業來說,出口歐洲受阻的影響雖然稱不上巨大,但也很明顯。10 月中國電動車品牌在歐洲市場的份額跌至 8.2%,7 月開始持續下跌。
整個國内的新能源乘用車出口都在放緩,乘聯會數據顯示 11 月同比下降了 6.3%,環比下降 33.3%,放緩趨勢明顯。
預測 1:" 四界 " 之後華爲駛向何方
2025 年華爲的動向依然是汽車行業最大看點," 四界 " 完成體達成後,廣汽與華爲的合作會以何種方式落地,上汽和華爲究竟會不會牽手都是關注焦點。
首先可以明确,鴻蒙智行的隊伍不會擴大,廣汽華爲和上汽華爲都不可能是第五界。從廣汽與華爲簽約現場的出席人員可以看出,華爲方面到場的分别是華爲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以及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的高管,所以廣汽強調和華爲的合作會是創新模式,不過依然屬于 HI 模式範疇内。
其實鴻蒙智行之外的車企和華爲合作,都會強調自己的 " 獨一無二 " 和 " 創新 ",心情可以理解,但方式無外乎産品層面将鴻蒙智艙和乾崑智駕落地,以及再加上對引望入股,加深資本層面合作。
至于上汽,考慮到 Momenta 和零束科技,不太可能傾集團之力與華爲合作,大概率會選擇旗下一個自主品牌作爲試點。
預測 2:L3 級自動駕駛小規模落地
2024 年上半年,車企還在拼 " 全國都能開 " 的城區 NOA,随着端到端成爲新風口,車企的智駕比拼也進入新階段,2025 年車位到車位會成爲智駕第一梯隊的準入門檻。
雷軍在直播中展示了小米汽車的 " 車位到車位 " 智駕能力,小鵬汽車在廣州車展上宣布 " 車位到車位 " 開啓全網首測,而當月底理想的 " 車位到車位 " 已經正式全量推送給 AD Max 用戶。
除此之外,随着監管放開,L3 級自動駕駛也很有可能在 2025 年實現曆史性突破,在特定區域實現小規模商業化落地。
預測 3:價格戰休戰
價格戰打到今天,車企疲了、消費者也麻了,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 8-11 月的車企降價促銷頻次已明顯少于 2-4 月,價格戰趨穩。
最直接的原因是,打不動了。今年前 10 個月,汽車行業利潤 3758 億,同比下降 3.2%,汽車行業利潤率隻有 4.5%,低于下遊工業企業 6.1% 的利潤率平均水平。
2025 年,價格戰不會徹底偃旗息鼓,但是真金白銀的降價促銷不太可能頻繁上演,特斯拉帶火的 " 限時 0 息 " 政策會成爲新的促銷手段。
預測 4:合資品牌止跌
過去幾年合資經曆了大潰敗,自主迅速崛起,雖說短時間内合資重返巅峰的可能性不大,但至少 2025 年主流合資品牌有可能止住下跌趨勢。
11 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銷量 60 萬輛,同比下降了 9%,但是環比增長了 6%,而且從 8 月開始已經連續 4 個月環比增長。
不要小看合資品牌反攻的決心和實力,畢竟深耕中國市場幾十年,用戶基數和品牌積澱擺在那裏,尤其是智能化這個短闆,人家都開始全面擁抱華爲這些本土科技巨頭了,産品體驗的差距會越來越小。
預測 5:大佬流量戰告一段落
車企大佬們集體觸網的 2024 年,并沒有幾家真正從中獲益,畢竟雷軍隻有一個。
大佬們逐漸意識到,流量不僅帶不動銷量,還容易落下口實,成爲日後被打臉的證據。沒有哪一家真正成功且曆史悠久的企業,是依靠高管個人 IP 和流量加持赢得勝利的。
所以 2025 年,大佬們會逐漸告别 " 抛頭露面 " 的網紅生活,繼續選擇悶聲發大财,少一些争議,比多幾個熱搜來得更實際。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autocarweekly (ID:autocarweekly),作者: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