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小米董事長兼 CEO 雷軍在社交媒體上透露,MIUI 即将退役,小米将啓用名爲小米澎湃 OS(Xiaomi HyperOS)的全新操作系統。據悉,目前小米已擁有跨 200 多個品類的智能生态,人車家全生态也即将完成閉環,澎湃 OS 将以人爲中心,打造人車家全生态操作系統,并且澎湃 OS 是基于深度進化的 Android 以及自研的 Vela 系統融合,将徹底重寫底層架構,爲未來百億設備、百億連接做好了萬物互聯的公有底座。
事實上,不僅小米即将推出自研操作系統小米澎湃 OS,vivo 方面也已宣布在不久後召開的開發者大會上,也将公開自研操作系統的相關進展。由此不難推測,諸多主流廠商在自研操作系統方面的動作,也使得其後續或将會迎來一輪新的爆發期。
iOS 的封閉特性也意味着其不太可能開放
目前,主流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基本可以分爲兩大陣營,即近乎全封閉的 iOS 以及完全開放的安卓。在蘋果的産品生态中,iOS 無疑充當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不僅是蘋果旗下硬件産品互聯互通的關鍵節點,同時也是這一生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因此封閉的特性也導緻了其不太可能會轉向開放。
而在安卓陣營,憑借着更多的參與者和設備技術,毫無疑問是目前智能手機市場的絕對主力。雖然國内手機廠商的操作系統許多都被冠以 "OS" 的名号,但其基本都是基于安卓、并進行二次優化的系統,所以更準确的說法應該是 "UI"。但也正是因爲是基于原生 Android 進行的優化,導緻這類深度定制 UI 在推進 " 萬物互聯 " 上多多少少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不同廠商的機型在對智能家居産品進行操控時,就隻能對數量有限的設備進行控制,與 " 萬物互聯 " 還有着不小的差距。
跨端系統潘塔納爾本質上更像是 " 中間件 "
其實近年來已經有廠商試圖通過自研操作系統來突破連接方面的限制,例如 OPPO 就在去年推出了旗下首個自研跨端系統潘塔納爾,其爲 ColorOS 的組成部分之一,并能有效拓展 ColorOS 的跨端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潘塔納爾本質上是手機操作系統與 IoT 應用之間的 " 中間件 ",目标是打破設備間的連接限制。對于手機廠商而言,将這種 " 中間件 " 安置于現有安卓操作系統中的風險更低,而且用戶端也可以實現無感切換,不會影響到使用習慣。
如今随着自家生态的不斷成熟,各大手機廠商也在試圖向用戶提供差異化的使用體驗來增強市場競争力,但由于許多功能需要涉及到修改系統底層代碼,因此爲了擺脫對于安卓的過分依賴,并提升安全性,自研操作系統也就成爲了各家必然的一個選擇。
對于手機廠商來說,自研操作系統的難題之一是成本,其中既包含資金成本、也囊括了時間成本。早年間,谷歌收購安卓便花費了 5000 萬美元,随後更是用了 5 年的時間才正式推出 Android 1.0 正式版。在手機市場競争愈發激烈的當下,用自研操作系統來取代成熟産品顯然也需要很大的魄力。
但以小米和 OPPO 來說,他們所采取的策略則相對更穩妥。首先,自研操作系統依舊是基于深度優化的 Android,這其實可以理解爲保留了安卓的底層框架,并根據自身的需要進行了調整,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夠降低對目前主流應用的适配工作,免除用戶的學習成本,降低開發者的工作難度,能夠快速将其推向市場,無疑是一種确保基本盤的思路。
而在澎湃 OS 中的自研 Vela 系統,顯然才是拓展市場、拓展生态的關鍵部分。根據小米方面透露的信息顯示,"Vela 系統是小米基于開源實時操作系統 NutX 打造的物聯網嵌入式軟件平台,能夠在各種物聯網硬件平台上提供統一的軟件服務,支持豐富的組件和易用的框架,打通碎片化的物聯網應用場景 "。
由此不難推測,Vela 系統極有可能就是用于負責與 IoT 設備之間的互聯,與 OPPO 的潘塔納爾思路類似,即通過 Vela 系統這樣的 " 中間件 ",來降低全面自研操作系統的風險和難度。
從現階段曝光的澎湃 OS 相關信息中不難發現,其設計思路與小米當下的生态極其吻合。目前,小米已擁有龐大的生态體系,米家生态鏈更是提供了覆蓋安防、照明、清潔、廚衛、環境、網絡等諸多 IoT 品類,因此向用戶提供更優質的适配體驗無疑也成爲了解決用戶痛點的必經之路。正如雷軍此前曾透露的信息顯示,小米早在 2014 年 IoT 業務初具規模時,就已開始自研操作系統的探索式開發和驗證,并于 2017 年正式啓動自研系統的研發工作。
相比 IoT 生态已經頗具規模的小米,其他廠商則可能會面臨更大的挑戰,而且在自研操作系統後,如何針對現有産品以及未來的生态規劃進行持續優化,也可能會成爲其成敗的關鍵。用更直白的話來說,那就是自研操作系統後續比拼的可能是生态圈的深度與廣度。
如今,打通智能手機、車機、智能家居設備已經成爲了業内的一大趨勢,而自研操作系統一方面可以通過爲用戶提供差異化體驗,來布局萬物互聯生态。另一方面,自研操作系統還有望讓智能手機具備跨平台的操作性,并進而成爲生态中的重要節點,甚至是核心部件。但于此同時,相關廠商未來如何平衡平台、開發者,以及用戶之間的關系,使得自家的生态圈能夠健康持續發展,無疑也是需要着重關注的一點。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