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祖已逝,功德永存 …… 輝煌前程等待後人,我們要弘揚先祖美德和奉獻精神!" 清明節當天,常州溧陽市沙漲村,偰(xiè)姓後人念誦祭文的聲音在村子裏回響,這個中國曆史文化名村的祭祖儀式,已經延續多年。
在近 700 年的曆史歲月裏,這個村莊繁衍出一支遍布全球的偰姓血脈。随着城市化進程,很多人離開了村莊。如今,政府相關部門正制定規劃,保護這個曆史文化名村。村民也一直在自發保護和繼承村裏的傳統。
160 多位宗族後人回村祭祖
4 月 5 日上午,沙漲村合剌普華墓園内,建于明朝的 " 石像生 " 排列在行道兩邊,160 多位偰普宗族後人分列站在合剌普華、偰文質等先祖墓碑前。從地面張貼的站位次序可以看出,這個家族已經有了第 32 世子孫。當天前來祭拜的族人中,大多數已經搬離沙漲村。登記在冊的 218 戶常住人口中,隻有 4 戶仍留居在村莊裏,剩下的都搬到附近安置小區,住上了樓房。
祭文念畢,160 多位族人脫帽、低頭,向先祖墓碑鞠躬緻敬。
清明祭祖是沙漲村重要的宗族活動,爲了迎接這一天,51 歲的偰亞偉已經忙活了很久,打掃房子、清洗餐具、買菜請廚子 …… 每一件都做得極爲認真。偰亞偉是沙漲村的村民小組長,也是爲數不多的留守者。據他介紹,前來祭祖的 160 多位族人從江蘇南京、安徽廣德等多地而來,不僅爲了祭祖,還要商讨宗族事務。
祭拜結束後,族人們陸續回到村莊禮堂,按照約定的秩序落座。紅燒魚塊、水煮河蝦 …… 精心準備的餐食擺滿了桌子,杯盤碰撞的叮當聲裏,人們說起各自的生活,懷念沙漲村發生過的一件又一件瑣碎小事。唢呐器樂的聲響和喧鬧的談話在煙氣中交織。
祖先是元代古回鹘族官員
沙漲村方圓約 1 公裏,人口最多時住着 170 多戶、600 多人。在偰家人的記憶中,過去的沙漲村有三街六巷,都是青石闆鋪路,雨天裏也幹淨清爽。
過去,村西那方大墓,村民隻知是祖墳,卻不知墓主身份。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這裏出土了一塊墓碑,上世紀九十年代,溧陽籌建博物館,整理清點庫存的石刻件時,經過對碑文的研讀,才揭曉了有關沙漲村和偰姓由來的答案。
" 墓主人叫合剌普華,他是元代古回鹘族官員,他的兒子在溧陽周邊做官,就把父親的墓遷葬到了這裏,也同時在這裏安了家。" 偰亞偉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元史》記載,合剌普華是元代官員,死後被追封爲高昌郡侯,葬于山東。他的長子曾擔任廣德太守,期間在溧陽沙漲村購置田産,将其父遷葬于此,并取漠北高原 " 偰辇河 " 的首字爲姓氏,更名爲偰文質。偰姓由此發源,并繁衍生息至今。" 除了偰姓,合剌普華後人中還有一支改姓普,也生活在沙漲村,所以才有偰普宗親的說法。"
偰姓誕生後,很快就迎來了 " 高光時刻 ",偰文質的五個兒子和一個侄子陸續科考中了進士,朝廷專門在沙漲村立了一塊 " 五桂坊 " 牌坊,用于表彰偰家 " 五子登科 "。其中,兒子偰哲笃考上進士後,做過元朝的禮吏部尚書。到了明朝,偰哲笃的兒子偰斯曆任戶部尚書、吏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也就有了 " 父子兩尚書 " 的說法。偰斯的兄弟偰遜在高麗國擔任高官,也由此将偰姓血脈散播至韓國。據史料統計,偰氏家族在曆史上總共出過八進士、兩尚書、七宰相。到了當代,沙漲村也走出去不少知名學者和企業家。
大部分村民搬到新小區
偰亞偉回憶,小時候村裏到處都是高大的樹木,河邊的碼頭以及村中的道路都是石闆鋪的,村裏住房大部分是青磚黛瓦的老屋。缭繞的炊煙,以及盛夏在大樹底下納涼的人群,都在表達一個家族式自然村的人丁興旺。
随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各種機械加入沙漲村的農耕生活,石闆路逐漸損毀,一幢又一幢小樓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家前屋後全都鋪上了水泥路。有人認爲這毀掉了村中曆史痕迹,但偰亞偉卻覺得,水泥路替代破碎的石闆路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就像 1970 年後逐步建起來的新式小樓,盡管和古村的面貌有些格格不入,但卻是那個時代的必然結果。
與之對應的是,村裏的人越來越少,一些外出經商、求學的人在城裏安了家。留守溧陽的也在城鎮裏買了房。2013 年,附近新建了鋼鐵廠,當地政府就近開發了安置小區,大部分村民住進了樓房。村中僅 2 家 4 戶留守,沙漲村也從此冷清下來,隻剩下石像、古樹和老屋繼續守護着空村西側的大墓。
政府正制定保護規劃,傳統文化代代傳承
目前,沙漲村有曆史民居建築 43 處、傳統風貌建築 18 處,石刻文物、古樹名木衆多,樹齡超百年的就有 16 棵。1998 年,在村莊 " 身世 " 弄清後不久,合剌普華墓被列爲溧陽市文保單位。四年後,又被列入江蘇省重點文化保護單位。村裏的古樹被編上号,挂上了古樹名木的銘牌,有價值的石刻也被清理收藏。
2017 年 2 月,沙漲村被确定爲江蘇省第八批曆史文化名村。此後,當地規劃部門專門制定了《溧陽市沙漲村曆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2019 年,沙漲村又先後入選第七批中國曆史文化名村和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在民間,2014 年,在學者偰正才的引導下,村裏成立了文化研究會和老年協會,同時還确定了清明祭祖、重陽敬老、入夏獎學的族規,這也成爲這個家族人與人聯系的紐帶。每年清明、重陽,遠在外地的偰姓人會回到村裏。
" 村裏的路要複原,房子也要修繕起來。" 年逾花甲的偰建平曾在安徽廣德縣教育系統供職,他的父親是村裏最早一批的大學生,後因工作留居安徽。退休後,偰建平開始研究家族史,清明當天專門趕到沙漲村。從突厥東進到民族融合,從漠北到溧陽 …… 偰建平腦海裏裝滿了偰姓家族在漫長的曆史歲月裏濃墨重彩的片段。
與之相比,偰亞偉長期留守村中,想的是身邊人的柴米油鹽。此外,對日漸破敗的房屋的保護也迫在眉睫。
現代快報記者從溧陽采訪獲悉,以保護爲前提的美麗鄉村規劃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
現代快報 + 記者 宋體佳 文 / 攝 後期 王曦
(編輯 蔣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