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京廣線從南北端往中部走,20 年前,商旅人行經武漢,偶有笑稱," 大武漢不夠‘洋氣’ ";20 年後,商旅人感慨,一座現代化和國際化的新星之城煥新伫立,并擔起了全國米字型交通網絡的 " 樞紐站 "。
與這種變化同時發生的是,武漢從九省通衢到九州通衢,再到成爲投資熱土、旅遊熱點、文化熱城,諸多熱力值的疊加,不斷推高城市能級。
所有的量變在 2023 年形成質變。2024 年 1 月 28 日,武漢市統計局代表武漢市官宣:根據湖北省市州生産總值統一核算結果初步核算,2023 年,全市地區生産總值(GDP)爲 20011.65 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 5.7%。時隔 9 年,武漢兩萬億征途塵埃落地。在此之前,我國中部地區從未出現過兩萬億城市的身影,武漢填補了這一空白," 中部第一城 " 和 " 中三角 " 龍頭的稱号在實力上得到印證。
這份兩萬億答卷也推動了武漢城市内核的裂變。
從 " 含新量 " 來看,以建設全國具有影響力科創中心爲目标的武漢,在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爲創新發展優勢戰略推進下,科創強城成果顯現。
武漢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 年武漢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 1.25 萬家,實現兩年翻番;淨增高新技術企業超 2000 家,總量達 1.45 萬家。新興産業快速增長,全市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 6.8%;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爲 17.8%,比上年提高 0.1 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爲 26.3%。
從 " 含金量 " 來看,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爲國内國際雙循環樞紐鏈接優勢戰略推進,推動武漢以更高水平開放的姿态,融入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并轉化爲會展業、商貿物流、文旅、消費、等領域的 " 流量密碼 ",推動武漢成爲全國投資最熱門的城市之一,特别是在沿海之外的省會城市中,成爲諸多企業的 " 首選 " 或 " 最優選 "。
武漢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 年武漢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 4.6%,有 9 個行業産值過 500 億元,4 個行業過千億元。服務業方面,武漢實現服務業增加值 12736.36 億元,比上年增長 6.2%,第三産業占 GDP 比重比上年提升 1.7 個百分點。同時,擴内需、促消費取得實效,武漢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7531.9 億元,比上年增長 8.6%,時隔四年,重新邁上 7 千億台階。
" 含綠量 " 也并未被武漢忽視,作爲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落戶承載地、全國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之一,武漢成爲全國聚集了三重國家級政策和平台優勢的 " 雙碳 " 城市,并将雙碳的規劃,融入産業的發展。
而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被視爲對 " 世界之問、時代之問、人民之問 " 的堅定回答,曆經城市内核裂變并站上兩萬億新起點的武漢,正謀劃以更智慧、更提質增效的頂層設計,擎畫下一個新增萬億的目标。
産業裂變:高質向 " 新 "
2023 年,在國内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等多重壓力下,武漢工業交出一份 " 逆襲 " 成績單: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 2022 年增長 4.6%;規模以上工業 36 個行業大類中,有 9 個行業産值過 500 億元,4 個行業過千億元;在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 3458 戶,創曆史新高。
這一成績的背後,是武漢在産業 " 含新量 " 方面做足文章。2023 年,武漢研究出台《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 加快建設制造強市實施方案》,明确提出将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鞏固鋼鐵、石化、紡織服裝、燃油車、家電、食品等傳統支柱産業;布局未來顯示、元宇宙、電磁能、量子科技、新型儲能、腦科學與類腦科學等未來産業。
長航集團武漢電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長航電機 ")副總經理蘆仁傑記得,長航電機是在 2019 年起,開始進行數智化改造," 我們先後共計投入 40 個智能單元約百餘台設備,前後投入約 6000 萬元後,搭建了 PLM 等應用系統,完成了各個系統間的數據集成,體系化地梳理規範了業務流程。"
這種智能化改造後,公司各類材料的利用率提升了 10%," 一年将節約成本近 300 萬元 "。此外,智能化改造還讓長航電機從本質上解決制造工序上的安全問題,且加工效率遠高于人工,需求設計産出周期縮短 37%,産品準交率提升 28%,财務核算周期縮短 32%,憑證自動化率 100%。
賽迪研究院無線電管理研究所所長韓健說,實現傳統産業躍升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形成新質生産力的必要措施,即讓傳統産業插上新技術翅膀,邁向價值鏈高端,實現産品叠代升級。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朱明皓也認爲,破局大中小企業數智化轉型是傳統産業釋放新質生産力的關鍵。作爲工業重鎮的武漢,近年來持續推進工業企業設備換芯、機器換人、生産換線、工廠換代,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業态。
長航機電的案例由點到面折射出武漢産業數智化轉型成效。武漢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 年,武漢市企業數智化轉型取得了創新突破,成功獲批全國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并在 " 雙智 " 試點城市驗收考核中位列全國第二;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 9.1%,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達 55%,創近三年新高。
在系列轉型升級動作後,武漢傳統支柱産業煥新蓄能。數據顯示,2023 年,武漢電子設備、汽車行業生産恢複明顯,共計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 2 個百分點;煙草、石油加工、電氣制造行業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長 5.1%、17.2%、12.1%,共計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 2.3 個百分點。
各類産業和企業在全國乃至全球競争力快速攀升。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産業集群打造中,2023 年,武漢新能源汽車産量增長 47%,截至目前,武漢智能網聯汽車開放裏程和開放區域數量均位居中國首位。在電子設備産業方面,作爲代表性企業之一的光迅科技,在 2023 年的全球市場份額占比已接近 7%,位列全球第四。
加速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及未來産業的發展,則形成武漢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主陣地。被外界認爲站位高、戰略眼光強的城市發展策略中,武漢長期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爲城市發展主導戰略,将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爲創新發展優勢,多年 " 新年第一會 " 聚焦科技創新主題,重塑武漢科創強城内核。
武漢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 年武漢科創平台建設成效明顯,東湖科學城建設聚勢突破,13 家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重組和新建,6 個大科學裝置建設有力推進,武漢産業創新發展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加快發展。同時,創新主體規模不斷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 1.25 萬家,實現兩年翻番。淨增高新技術企業超 2000 家,總量達 1.45 萬家;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增至 27 家,居副省級城市第 1。
如今,科創對于武漢産業的驅動力和集聚力也已展露鋒芒。2023 年,武漢市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6.8%,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爲 17.8%,比上年提高 0.1 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爲 26.3%;淨增高新技術企業超 2000 家、總量達 1.45 萬家;數字經濟規模占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到 48%。
流量裂變:全面開花
産業築牢基石、挖掘動能是武漢成功進入 GDP 兩萬億隊列的核心支撐,卻并非是武漢兩萬億答卷中唯一的亮點。
2023 年,衆多城市将擴大内需、提振消費擺在拼經濟的優先位置,後疫情時代流量的複蘇向城市的發展釋放出紅利。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升,重新成爲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武漢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武漢擁有龐大的高校在校生數量、交通客流量、會展商貿客流基礎,近年來,武漢将客群流量轉化爲消費流量,進而轉化爲經濟增量。文旅、消費等領域的發展,豐富了武漢兩萬 GDP 億密碼背後的想象空間。
2023 年 9 月,武漢發布《推進文化和旅遊産業高質量發展若幹措施》,努力将武漢打造成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長江文化中心城市、世界旅遊目的地城市。同時,實施《武漢市進一步激發旅遊消費潛力 促進旅遊産業複蘇發展的措施》《武漢市進一步促進夜遊經濟發展若幹措施》等系列政策。
湖北大學旅遊發展研究院院長馬勇也認爲,過去一年,文旅對于武漢消費的貢獻和拉動十分明顯。武漢打造的曆史風貌旅遊區、網紅街區、文旅新業态對消費和經濟産生了強力的帶動作用。同時,從消費多元化發展中衍生出的 " 特種兵旅遊 " 等現象恢複了武漢的人氣。武漢夜經濟等新業态蓬勃發展,大型展會紛紛落戶,這些因素對于武漢突破兩萬億 GDP 既有直接貢獻,也有間接貢獻。
武漢市文旅局數據顯示,2023 年,武漢全市累計接待遊客 33345.50 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 3769.85 億元,同比增長 62.41% 和 69.52%。
量的增長伴随着質的提升,武漢文旅産業規模進一步拓展下,以夜經濟、演藝經濟等爲代表的新業态蓬勃發展。長江夜遊已經成爲武漢都市旅遊核心品牌," 武漢缤紛夜 " 夜遊品牌入圍中國旅遊産業影響力典型案例。演藝經濟方面,截至 2023 年 8 月 15 日,武漢共舉辦大型演唱會、音樂節 38 場,觀衆約 71.8 萬人次,票房收入約 6.22 億元。據業内人士分析,總體規模排在北京、廣州、上海之後,爲全國第四城。
文旅帶來的人氣與流量,在武漢産生了一系列的鏈式反應。消費方面,經濟運行 " 三駕馬車 " 中,2023 年武漢消費領域的表現最爲突出,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7531.9 億元,比上年增長 8.6%,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且時隔四年重新邁上 7 千億台階。
與此同時,與文旅相關的生活性服務業多點開花,2023 年,武漢全市旅行社及相關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近 2 倍;文化會展、演藝活動需求旺盛,音像制品出版、體育場館管理等行業營業收入增速均超過 100%。
其中,武漢會展業增勢強勁,據武漢市商務局數據,2023 年武漢共舉辦展會節事活動 1010 場,同比增長 66%;展覽總面積 346.7 萬平方米,同比增長 266% 以上;參展人數超過 372 萬人。一年超千場展會節事活動的數量,已創下武漢近十年之最。
相關展會活動爲武漢提供了聚商引資的平台和渠道,武漢 2023 年在招商引資上取得的好成績與之不無關系。數據顯示,2023 年,武漢招商引資億元以上簽約項目個數同比增長 34.6%,簽約金額同比增長 61.1%。産業到位資金同比增長 9.78%。外商直接投資(FDI)規模居中部省會城市第一。
馬勇認爲,文旅消費的興起,助力武漢恢複了人氣,使武漢整體的市場環境、投資環境都有了明顯改善。同時,推動了武漢産業結構的調整,科創、文創消費興起,帶來了産業的變革與創新。此外,也爲武漢帶來存量物業的轉型,商業地産、住宅形态發生變化,豐富了行業業态。而文旅消費于武漢而言不僅隻帶來了經濟效益,也助力武漢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擴大城市影響力。
武漢也正在進一步探索文旅消費中的經濟效益與城市品牌價值。2024 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遊、體育賽事、銀發經濟、親子經濟等新的消費增長點,舉辦演出活動 1.5 萬場次,支持發展演藝經濟,打造 " 演藝之都 "。
馬勇覺得,武漢提出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順應了國家政策的導向,同時抓住了市場熱點。體育賽事、演藝經濟市場需求旺盛,容易形成 " 爆款 ",也能夠形成産業鏈供應鏈,對于經濟的驅動作用明顯。此外,文旅産業也是低碳經濟中的代表,發展文旅産業能夠推動産業結構綠色化轉型。" 武漢文旅在 2023 年重新啓動,2024 年将進入尋找方向的階段,當武漢找到了主導方向,便能推動文旅與消費的進一步發展。"
能級裂變:向質 " 越 " 跑
越過 2 萬億,再謀 3 萬億。面向 2024 年,武漢一方面要穩中求進,向更高量級的經濟目标發起沖擊。另一方面,城市的發展并不是唯 GDP 論,如何進一步提升城市能級、謀求高質量發展?
而武漢也在不斷深化城市發展思路和轉型闖關路徑。
2023 年 12 月,武漢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提出,将 2021 年武漢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 " 兩個優勢轉化 " 拓展成 " 三個優勢轉化 "。
具體來看,一是加快将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爲創新發展優勢。當前的武漢正舉全市之力推進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升創新策源功能,推動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和産業化,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全面擁抱數字經濟時代,加緊搶占發展新領域新賽道,發展新質生産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二是加快将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爲國内國際雙循環樞紐鏈接優勢。地處中國主要經濟區幾何中心的武漢,将着力增強産業組織、信息、金融等服務功能,打造産業組織中心和供應鏈組織中心,打造新時代内陸開放新高地。
三是加快将生态資源優勢轉化爲綠色發展優勢。武漢的水域面積占市域面積的 26.1%,是全球唯一人口超千萬的國際濕地城市。接下來,武漢将做好 " 水文章 ",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爲金山銀山的通道,推動生産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持續優化産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
" 經濟規模邁上兩萬億,對于武漢日後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推動量的合理增長同時也要形成質的有效提升。" 湖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葉學平認爲,對于突出的科教資源優勢,武漢應通過體制機制改革以及相關的金融服務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将科教資源優勢進一步轉化爲創新發展優勢,并形成生産力。此外,對于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武漢應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将區位優勢轉化爲經濟發展盛勢。
科技創新與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相輔相成。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表示,武漢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城市,鋼鐵、石化、造船等傳統工業基礎雄厚,同時,武漢高端科創資源豐富,帶動激光通信設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強勢發展。放眼未來,武漢應進一步加強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推進跨地域産學研一體化、創新共同體建設,早日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産業創新中心城市。
在 " 再上一個萬億級台階 " 的目标下,武漢産業應如何繼續發力?朱明皓建議,武漢還應抓住産業轉型機遇,加速特色産業的快速培育。例如,伴随着老齡化及創新醫藥發展,以未來養老、醫療器械裝備等爲主的生物醫藥産業,預計能成爲武漢未來産業壯大規模的方向。而且,武漢在生物醫藥産業方面有發展優勢,比如,在細胞外囊泡領域,武漢的臨床研究和轉化成果,均已領跑全球。而在病毒研究、基因測序等方面,武漢也已走在全國前列。
除守住現有産業優勢、加深護城河壁壘外,韓健也建議,武漢在選擇未來産業發展賽道時還可從發展趨勢、區位優勢、相關政策、人才環境等多方考量其發展空間。
此外,在外部環境嚴峻複雜下,武漢要把擴大内需繼續擺在優先位置。葉學平認爲,武漢應挖掘有潛力的新的消費增長點,同時,除推動工業發展外,也要着力推動服務業的提質增效,從而實現經濟穩增長,調整優化經濟結構。" 武漢位于中國的經濟地理中心,擁有能夠輻射全國的交通網絡,黃金水道長江爲武漢提供了人流和物流上的便利,武漢還建有亞洲首個、全球第四個專業貨運機場鄂州花湖機場,擁有數條中歐班列運輸線路,可以說武漢在發展樞紐經濟、擴大内需等方面具有強大的基礎支撐,還會有巨大的潛力空間。"
翻開兩萬億新篇章,武漢要做的誠然不止是 " 拼經濟 ",還要找尋城市能級提升和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落腳點。曾剛表示,武漢戰略地位重要,在中部崛起戰略中發揮着核心、引領作用。因此,武漢需以建設全國經濟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國家商貿物流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區域金融中心 " 五個中心 " 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大武漢爲任務目标,處理好 " 五個中心 " 與中部崛起國家戰略、高水平對外開放之間的内在關系,力争在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産業引領、開放交流樞紐門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争做中國式現代化先行者、示範者和引領者。
科創牽引,産業賦能,開放助力,流量加持。過去 9 年,武漢完成内核重塑,在新的曆史征程中,武漢已做好準備,以一馬當先的姿态,躍動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賽馬圖上,篆刻 " 再上一個萬億級台階 " 目标的高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