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視覺中國
作者 | 溫世君
編輯 | 陳弗也
出品 | 棱鏡 · 騰訊小滿工作室
在恐懼和貪婪的反複博弈中,曆史和人性總是在股市中不斷重複。
10 月 24 日收盤,上證指數結束之前連續 4 個交易日的下跌,收漲 2962.24 點。至此,前一個交易日的 2939.29 點,成爲年内新低。醞釀已久的 3000 點保衛戰已無意義,保衛 2900 點成了新的心理門檻。
2007 年 2 月 26 日,上證指數首次站上 3000 點。16 年,呱呱墜地的嬰兒也已成長成翩翩少年,牛市、熊市也幾次輪回,但 3000 點卻成爲了 A 股繞不過的坎。
2007 年末,A 股上市公司數量是 1527,截至今年 10 月 23 日,這個數字是 5305,而且依然在增長之中。
什麽公司還在 " 逆勢 "IPO?
截至 10 月 25 日,A 股 IPO 審核通過,但未上市發行股票的公司尚有 190 家。
上周至今,已挂牌上市的公司有陝西華達(主營電連接器)、潤本股份(主營驅蚊和嬰童護理用品)、卓兆點膠(主營高精度點膠設備)、天元智能(主營自動化成套設備)、思泉新材(主營熱管理材料)。
市場承壓,新股股價也分化明顯:陝西華達前身是成立于 1966 年的國營第八五三廠,背靠軍工概念,上市一周,股價從首發的 26.87 元被炒到 10 月 24 日收盤的 66.88 元。10 月 24 日首發的思泉新材,則是依靠 "vivo、比亞迪供應商 " 概念,IPO 當天股價收漲 68.39%。
但破發也是常态。潤本股份、卓兆點膠身上的概念似乎不那麽 " 專精特新 ",都跌破了發行價,打新者目前沒能從這兩隻新股身上賺到錢。
表:截至 2023 年 10 月 24 日,A 股即将挂牌的新股情況 數據來源:各交易所,Wind,作者繪制
再看即将挂牌的新股,比較明顯的特征有二:
一是體量不大,拟募資金額多在 1-10 億元這個區間;二是 " 專精特新 " 的标簽較爲明顯。
與其問這些公司爲什麽要 " 逆勢 "IPO,不如問他們爲什麽能在近 200 餘家已經過會的公司中 " 脫穎而出 "。
對于大多數公司而言,謀求上市募資的意志是強烈的,不僅能夠獲得低成本的發展資金,也是公司治理水平和影響力的一次改造升級。
能在牛市時 IPO,固然可以實現市值和股東财富的躍升;如果恰逢當下的熊市,即便遇到上市破發的情況,IPO 對于公司而言也是瑕不掩瑜。
畢竟,從企業内部尋求利益分配的一緻意見,到尋求合适的中介保薦機構,關關難過;從确保穩健的經營和利潤,到跨過重重财務、法律門檻,上市的确是企業發展的裏程碑和加速器。
何況,現在的 IPO 比前幾年更難了。
疫情三年大放水,當前 A 股 IPO 已 " 階段性放緩 "
2020 年 -2022 年,疫情陰霾之下,卻是投行精英們的 " 吃飯行情 ":三年累計 IPO 公司數量 1384 家,這些新增的上市公司募資總額超過 1.6 萬億元。
從交易所公布口徑來看,到 2021 年末,A 股總市值達到了 91.88 萬億,這一數字是 2018 年末總市值 43.49 萬億的兩倍還多。截至 10 月 20 日,目前這個數字是 76.8 萬億。
無論是政策面,還是廣大股民、基民,都期待一個穩健上漲的股市。但穩健上漲,最本質動力是資金的湧入。那麽,在新增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控制上市公司數量,避免 " 僧多粥少 ",也是救市之道。
監管對此是有回應的。
8 月 27 日,證監會官網發布 " 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優化 IPO、再融資監管安排 ",文風簡潔、言簡意赅,其中第一條就是 " 根據近期市場情況,階段性收緊 IPO 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态平衡 "。
那麽到底收多緊?證監會随後打了一個政策補丁:
9 月 15 日,證監會相關負責人答記者問時表示,近期階段性收緊 IPO 節奏,是維護市場穩健運行的安排,證監會、交易所 IPO 受理、審核、注冊等相關工作沒有暫停,不存在 IPO" 關閘 " 的情況。
節奏确實變化了。截至 10 月 24 日開盤,今年 271 家 IPO 中,有 243 家發生在 1-8 月,月均 30 餘家,幾乎是一天一家,平均募資金額 32.02 億元;但 9 月至今,隻有 28 家,平均 IPO 募資金額 26.93 億元。
華鑫證券分析師黃俊偉總結:"10 月 16 日 -10 月 20 日,創業闆、科創闆、北證及滬深主闆共有 0 家公司注冊成功,自 9 月 20 日卓兆點膠注冊成功以來,尚無新公司注冊成功。"
澎湃新聞等多家媒體報道,IPO 階段性收緊之後,市場出現多家 " 衣食住 " 類企業的 IPO" 撤單 " 和被否。
暫時好鋼有限,要用在 " 專精特新 " 的刀刃上,這是監管的邏輯出發點。
13 年來最大 IPO 未落地,誰是 2023 年 IPO 之王?
兩家央企背景的巨型 IPO 放緩了。
6 月 16 日,上交所上市審核委員會 2023 年第 53 次會議,通過了被央企中國中化收購的瑞士農業公司先正達的 IPO 申請。其 650 億元首發募資金額,在中國 A 股 IPO 曆史上排名第四,也是 13 年來 A 股最大的 IPO。(見《棱鏡》此前報道《繼中石油後,A 股迎來 13 年最大 IPO,誰在七年前就寫好了劇本》)
按招股書發行後總股本 139.31 億股計算,先正達發行市值達 3250 億元。但 2023 年下半年疲弱的市場,無疑難以招架這個體量新股的沖擊,這讓其挂牌進程放慢了腳步。
6 月 15 日過會的華電新能,目前也沒能進入新股的行列。
華電新能是央企中國華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業務的整合平台。華電新能的主承銷商與先正達相同,均爲中金公司,募資金額同樣不小:300 億元。
兩家央企旗下的巨無霸公司未能挂牌,那麽 2023 年到目前爲止 A 股 IPO 之王的桂冠就落在了華虹公司頭上。
華虹同樣爲國資背景,實控人爲上海國資委。根據 IC Insights 發布的 2021 年度全球晶圓代工企業排名中,華虹位居第六位,中國大陸第二位。
2023 年 8 月 7 日,華虹登陸 A 股科創闆,首發募資 212.03 億元。實際上,早在 2014 年 10 月,華虹就已經在港交所上市。此次回 A,必然有市場和政策的雙重考量。
截至 10 月 24 日收盤,華虹公司收盤價格 44.31 元,而其首發價格是 52 元每股。打新的投資者如果還持股,依然還在 " 賠錢 "。
實際上,在 2900 點保衛戰打響的時候,今年 IPO 的前五名,都處在破發狀态。
表:2023 年 A 股 IPO 規模前五名公司情況 數據來源: Wind,作者繪制
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曾說,要清醒看到,個人投資者數量超過 2 億,這是我國資本市場最大的市情,是市場活力的重要來源,也是市場功能正常發揮的重要支撐。
但對于很多個人投資者而言,今天的 A 股情緒價值要大于财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