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加快建設通用人工智能産業創新引領地的實施意見》。
意見提到,到 2025 年,智能算力規模實現全國第一、全球領先,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體系較爲完備,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展,核心産業規模突破 3000 億元,企業數量超 2000 家,将廣東打造成爲國家通用人工智能産業創新引領地,構建全國智能算力樞紐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數據特區、場景應用全國示範高地,形成 " 算力互聯、算法開源、數據融合、應用湧現 " 的良好發展格局。
其中,構建全國智能算力樞紐中心、強化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能力、打造大灣區可信數據融合發展區、打造通用人工智能産業集聚區、打造通用人工智能創新生态圈。
其實,自 2018 年開始,廣東就緊緊把握人工智能發展重大戰略機遇,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3 年期間人工智能發展取得了實質性進展,2021 年廣東省人工智能核心産業規模超 1300 億元,人工智能核心企業數量超過 800 家,産業總體位列全國第一梯隊。
2022 年,爲應對數據開放共享程度不足、關鍵核心技術較爲薄弱等問題,政府又出台了《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 年)》,政策明确指出,在基礎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産業集聚發展、開源開放共享平台建設、标杆型應用場景培育和多元創新生态構築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當前,廣東人工智能産業規模、核心産業規模、企業數量均居全國前列,已培育 11 個省級人工智能産業園,擁有人工智能企業超 1500 家。
在算力方面,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二級巡視員賴茂華表示,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廣東具備良好基礎。目前廣東擁有全國近 1/10 的網絡能力,承載了全國近 1/9 的互聯網用戶,5G 基站達到 12.42 萬個,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占全國總量 17%。廣東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也始終處于全國前列。
此外,國家四部委明确定位了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将全力打造輻射華南乃至全國的實時性算力中心。
在 AI 産業發展方面,2023 年 2 月,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廳指導、廣東省人工智能産業協會牽頭編寫的廣東省首部人工智能産業白皮書《2022 年廣東省人工智能産業發展白皮書》正式發布。
其中,在産業體系上,建立了 " 軟硬件開發(基礎層)+ 核心技術研發(技術層)+ 行業領域智能化(應用層)" 全産業鏈條,在地域上形成了以廣州、深圳爲主引擎,珠三角地區爲核心,粵東西北各地市協同聯動、區域定位互補的發展新格局。
當然,除了廣東以外,其他城市 AI 的發展也是如火如荼。
根據德勤發布的報告可知,杭州、南京、廣州作爲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核心城市,近年來在技術應用廣度、科技發展深度等方面迅速成長,已是我國人工智能城市發展的中堅力量;在人工智能新興城市中,蘇州、重慶和成都發展尤爲顯着,分别在産業園建設、應用場景擴大和引入科教資源方面表現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