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揚州市江都區浦頭鎮,有張氏住宅數處,其中張品三住宅、張德甫老宅分别爲揚州市級、江都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從這些大院中,張氏走出了武進士 7 人、武舉人 13 人。張家世代習武,在三百多年前創立了 " 浦頭張氏武進士拳 "(以下簡稱 " 武進士拳 "),至今已相傳 12 代。
△浦頭張氏老宅之一
近日,揚州市江都區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公示," 武進士拳 " 被列入傳統體育、遊藝與競技類别非遺公示名單。這門拳法的背後,是浦頭張氏世代相傳、文武并進的入世之道。如今,拳法在定居上海的第 22 世孫史爲民(家譜名張之民)手中繼續發揚光大。1 月 10 日,史爲民接受了現代快報記者采訪,講述了 " 武進士拳 " 和張氏家族的故事。
△史爲民在演示武進士拳
由科舉的 " 應試秘籍 ",經過曆代演化,成爲系統拳法
清康熙年間,武舉與文舉同樣受到朝廷重視。這就引得無數青年習武健身,想通過武舉考取功名。浦頭張氏第 12 世孫張譽就是其中一個。自明萬曆年始,張氏家族崇文尚武,開辦太平書院,傳習刀馬功夫。習得一身武藝的張譽參加了清康熙甲子科武舉考試,一舉考中舉人,乙醜科聯捷進士,随後便開啓了 " 開挂人生 ",曆任陝西潼關營中軍守備、直隸鞏華營都司、陝西潼關營遊擊參将,欽加副将銜。
在張譽之前,張家雖有習武的傳統,但并未将武藝形成系統。張譽中舉後,與其兄張聲集衆家之所長,并結合當時武舉考試 " 文武并進 " 的模式,創出了 " 武進士拳 " 的雛形。原本,張譽創 " 武進士拳 " 的目的是爲了讓後人更好地習武健身,并以此作爲科舉的 " 應試秘籍 ",從而更加順利地考取功名,卻沒想到這一傳就是 300 多年。
經過不斷演化," 武進士拳 " 愈傳愈精,已成爲一套擁有百餘招的系統拳法。但由于是口口相傳,拳法并未形成拳譜落在紙上。如今,這門拳法經過史爲民多年的記錄、整理、總結,形成了拳譜大綱,其中包含了内功之樁功九式、内功之行功九式、内功之靜功一式以及拳術歌訣六則等。
△張氏老宅内部
從上馬殺敵到強身健體,拳法逐漸 " 去殺技化 "
數百年前的 " 武進士拳 " 是什麽樣的?史爲民娓娓道來:" 當時的武進士拳不僅對拳術,且對騎、射、技勇(開弓、舞刀、掇石)等均有完整的訓練方法。" 這套拳法,原本隻在家族内秘傳,且擇子孫體優者傳習。
幾乎所有的傳統武術在形成時,都是冷兵器時代的殺敵技能,追求 " 一擊必殺 "。而如今的傳統武術,已經去除了一身 " 殺氣 ",成了人們強身健體的優選。" 如拳法中的一招‘二龍戲水’就是旨在通過脊椎的前後折疊、翻轉,達到調動全身進行鍛煉的目的。" 史爲民介紹,如今的這套拳法,是他集合了太極、武當純陽拳等衆家之所長而形成的 " 改進版 ",一套拳全部打下來,需要一個小時左右。采訪現場,史爲民演示了 " 武進士拳 ",拳法勁力内斂,但拳風犀利,有疾有緩,勁力透、步伐穩,配合上呼吸吐納,于人體内外皆利。
不僅如此,史爲民更是傳承了張譽創 " 武進士拳 " 的初衷之一,堅持 " 文武并進 ",在這套拳法中保存并加入了衆多的儒釋道精髓,以及中醫點穴等手法。" 練‘武進士拳’,不光是身體要動起來,心也要動起來,要學習傳統文化,看進去、記下來、結合于行動,這樣才能達到内外合一的效果。"
△張氏族譜
這套拳法有多牛?曾讓張家三代出了七名武進士
浦頭張氏源于唐初宰相張九齡,是個大家族。已經成稿的《浦頭鎮志》記載,張氏家族的首祖永六公于元朝末年(約 1368 年)從鎮江遷徙至揚州浦頭。張家向來有習武的傳統,從張譽算起,三代内有張發生、張發青、張大受、張坦、張書、張和七人中武進士。同時,張家還有十三人考中武舉人。《江都縣志》載:" 浦頭張氏以武顯 …… 凡四世,得武舉十人,武進士七人,官參将二人,總兵二人。"
《浦頭鎮志》主編朱長本介紹,七位進士分别爲張譽,清康熙甲子科武舉人,乙醜科聯捷進士,曆任陝西潼關營中軍守備、直隸鞏華營都司、陝西潼關營、遊擊參将,欽加副将銜;張發生,清雍正元年癸卯科解元、丁未科武進士,欽點傳胪、禦前侍衛賞戴花翎,曆任直隸杜勝營都司、定州營參将、署理大名協副将;張發青,清雍正癸卯科舉人,丁未科武進士。禦前侍衛賞戴花翎,曆任巡捕京城北營遊擊、貴州朗洞營參将、署理鎮遠鎮總兵、直隸正定鎮總兵;張大受,清雍正乙酉科舉人,庚戌科聯捷進士,湖北荊州右衛守備;張坦,清雍正丙午科舉人,癸醜科武進士,候補守備例授武信郎;張書,清雍正壬子科舉人,癸醜科聯捷會魁,有 " 江南第一武士 " 之譽,欽加都司侭先守備,例授武信郎;張和,清乾隆甲子科武舉人,乙醜科聯捷進士,欽點藍翎侍衛,曆任陝西河州鎮、直隸正定鎮、江南狼山鎮、浙江定海鎮、福建彰州鎮、貴州安籠鎮、雲南普洱鎮七省總兵,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五月署理貴州提督,成爲封疆大吏。
△張氏族譜
張氏習武的傳統至史爲民傳子張立爲,已經傳承 23 代。而從張聲、張譽兄弟創 " 武進士拳 " 算起,已曆經 12 代,拳法傳承了 330 多年。
生于 1969 年的史爲民,是從父親那裏學習、傳承 " 武進士拳 " 的。" 在我五六歲的時候,就主動向父親提出要學拳。" 小時候,他常常能看到父親爲活動筋骨耍上一招兩式,這也吸引他開始了自己的習武之路。
拳法的傳承不但要練在手上、記在心裏,還要落在紙上。爲了讓拳法傳播下去,史爲民開始收徒授課,目前有 " 武進士拳 " 入門徒弟 3 人、學生千餘。
△史爲民在指導徒弟
如何廣泛傳播傳統武術?他想到了 " 元宇宙 "
雖說傳統武術如今廣受歡迎,但真要把武術練好,必須要接受規範的訓練,并且長年累月地下功夫,而真正做到這一點的人并不多。以 " 武進士拳 " 爲例,雖然在浦頭幾乎人人知曉,但習者甚少,反倒是史爲民在上海、蘇州等地打開了局面。" 學習途徑沒有打開是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 對此,史爲民有着自己的見解。
△史爲民在演示武進士拳
" 理工男 " 出身史爲民雖已年過五旬,但他一直緊跟着時代的步伐。如今," 武進士拳 " 傳播面越來越廣,他便想到了與高校合作,爲傳統武術賦予科技的加持。" 我準備和高校一起,打造元宇宙、AI 等系統或軟件,讓人們在家就能習武。" 史爲民打了個比方," 武進士拳 "AI 系統研制成功後,人們就可以在家裏用工具将自己習武的姿勢、拳力形成 3D 形象,投影在電視上,旁邊同步播放老師的示範畫面,以此對比自己與老師的差别和不足,加以改進。
據了解,史爲民以及江都區、浦頭鎮相關部門和有識之士計劃打造傳承課堂,把 " 武進士拳 " 送進學校、社區、工廠等。
現代快報 / 現代 + 記者 莊劍翔
(校對 張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