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則訃告在網絡上流傳。
它藏在一場翻車的 " 世紀對談 " 熱搜下,若不是仔細去看,差點就被忽略了。
多諷刺啊。
女性在被反複咀嚼了數千年的「戀愛、婚姻」議題之外,明明還有無數困境橫亘在眼前:
從 " 堕女追男 " 的性别篩選中幸存,在成長期尋求女性身份認同,求職時候面對 " 僅限男 ",進入職場後上升受阻,宅基地 / 家庭财産繼承權被剝奪,創作 / 研究 / 成就的果實被盜取……
太多嚴峻的隐形困境需要逾越。
每一重困境都在削弱她們,還未達彼岸而力量已然消失殆盡,無數女性于中途折戟。
所以,今天來談那份訃告背後的:
一封遺書,和一個女孩的逝去。
黃謠,網暴,獵巫與雪花
一位名爲鄭靈華的女孩,她本來積極陽光,自律優秀,擁有錦繡前程的人生在 2023 年 1 月 23 日畫上了句号。
悲劇起源于 2022 年 7 月 13 日的一張照片。
那天,她帶着剛剛收到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去到醫院,希望能給重病住院的 84 歲爺爺分享自己被錄取的快樂,并拍照留影,分享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
照片上的她染了亮眼的粉紅色頭發。
網暴的齒輪開始轉動,一場雪崩正在醞釀。
第二天,她發現自己照片被盜用,在各大平台上瘋傳。
有無良的教育機構盜取照片,冒充是本人來賣課騙錢;有無良的營銷号複制粘貼她的文案和圖片,單個賬号浏覽量高達 300w,招惹來無數網友留言譏諷。
有人造黃謠,開篇一張圖剩下全靠編:"84 歲老頭和他 22 歲的小嬌妻 "、" 勁爆老少戀?你的老伴兒可以瞑目了 " ……
有人光憑她的發色進行人身攻擊:" 一個研究生,頭發染得和酒吧陪酒女一樣 "、" 一個陪酒的女人,怎麽爲人師表?"
甚至有人扒光她的聯系方式和家庭住址,威脅要舉報到學校:就因爲她染了粉色頭發,不配成爲一名老師。
在得知照片被挪用來詐騙,自己被造黃謠後,鄭靈華沒有服軟,第一時間選擇奮起反擊。
她通宵收集詐騙的虛假賬号,截屏公證各種涉及蕩婦羞辱和人身攻擊的證據,積極利用法律武器進行維權;
遇到不明就裏跟風嘲諷的網友,她逐一留言嘗試和平溝通:" 你好,我是當事人,如果有任何問題請直接與我對話。"
她積極接受不同媒體的采訪,義正言辭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要讓羞辱教師行業,研究生院校、我爺爺和我的網絡暴徒接受懲罰。
一開始她說:" 我不會倒下的,更不會自殺,我的戰鬥才剛剛開始。"
但她堅定的維權手段,招惹來了新一輪的圍剿。
她想要以一敵萬,與無數個躲在網線後的網暴造謠者公開對話,結果更大程度地暴露了自己的信息,更多非議和質疑順着網線爬來,新的網暴聲湧入:
" 用老人家來博眼球?"
" 想靠炒作走紅是吧?"
" 她的目的達到了… "
" 你爺爺肯定死不瞑目。"
……
她在明,網暴者在暗。
在無窮無盡的對峙中,鄭靈華無數次想要在維權的同時重啓自己的生活,掙紮着學習,上課,繼續着興趣愛好……
但每一次她試圖回歸正常生活的時候,評論區都會湧現那批網絡暴徒,如同跗骨之俎一樣反複糾纏,繼續譏諷,多次滋擾,企圖将她拖入深淵。
不堪其擾的她患上了抑郁,精神狀态深陷泥沼。
出于求生本能,由始至終她都在努力自救:不論是前期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是中期主動接受心理治療,還是後期入院就診……
但網暴造成的精神創傷,并非一句輕飄飄的 " 想開點 " 就能痊愈的。
到後來再接受媒體采訪,她已經隐約暴露出精神的不堪重負:" 如果我死了,是不是社會輿論就能關注到網暴,或者讓這些發言的人羞愧一輩子?"
事實證明,她的逝去,不會讓加害者有丁點反省。
2022 年 11 月 27 日,鄭靈華因重度抑郁住院治療,兩個月後自殺身亡。
從去年她被網暴的話題上熱搜,到最近她的死訊上熱搜,我們像見證了一朵綻放着的粉色花兒,沒來得及結果就迅速凋零。
黑暗森林,和陰溝老鼠
又一個在惡意攻擊中苦苦掙紮的人一樣離開了世界。
網暴緻死的新聞已經有太多了:
德陽女醫生因泳池沖突,被熊孩子家長用一段掐頭去尾的污蔑時評掀起網絡暴力,含恨吞藥自殺;
分享自己治療癌症經過的 up 主 @卡夫卡松餅君,被質疑 " 裝病漲粉 ",長期承受網暴,去世後有網友笑嘻嘻地留言:" 開個香槟慶祝 ";
疫情期間因打賞 200 元感謝快遞小哥,結果網友嫌少而群嘲緻死的上海女孩……
還有太多太多我們提到過的、剛發生的類似真實事件:
曬與外公合影的網紅被造謠 "73 歲富商迎娶嬌妻 ",曬和未婚夫訂婚照的女白領被污蔑是 "8 号技師 ";
之前慈溪某男子蓄謀割喉前女友,網上迅速流傳起女孩貪慕虛榮,索取高價彩禮,花了男人數十萬的謠言,逼得死者家屬拿大喇叭澄清她不是那種人;
前陣廣西南甯商場男子殺害女性的新聞剛剛發布,許多網友毫不意外地開始污蔑 " 女方出軌,男子動手情有可原 " ……
對女性的造謠和網暴,第一步永遠瞄準她的私生活。
仿佛隻要她穿衣暴露、染誇張頭發、私生活混亂……每一個人就自動獲得對她" 榮譽處決 "的資格。撕開 " 良家婦女 " 的缺口後,就能如同嗜血螞蟥一樣瘋狂吸血,以維護公序良俗的名義将她" 賽博浸豬籠 "。
這份造謠和網暴的名單還有 很長,很長。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
頻頻發生的網暴緻死事件并沒有令網絡暴徒收斂,相反,一次又一次的悲劇卻讓大衆對網暴 " 脫敏 ":
很多人從一開始的震撼,到喟歎,到感慨,到習以爲常,到最後變成一聲雲淡風輕的:" 哦。"
任何一場網絡暴力,都是多方面的 " 共謀 "。
兇手的惡意中傷:
曾經震動心扉的那句 " 在雪崩面前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也在一起又一起網暴緻死案件中,逐漸變成一個無足輕重的笑話。
不要再用什麽 " 平庸之惡 " 來爲網暴者開脫,對于大多數網絡暴徒來說,他們是:明知故犯,知惡作惡。
我們知道他們是雪花,他們也知道自己是雪花。
他們甚至不以自己參與過一場雪崩爲恥,反倒沾沾自喜地大肆宣揚:
" 既然承受不了惡評,爲什麽要上網?"
" 決定分享生活的時候,就該有被誤解的覺悟了吧?"
" 抗壓能力這麽弱,沒這事早晚也會爲别的事自殺。"
旁觀者的沉默:
旁觀者的沉默和圍觀,也同樣是在對方傷口上撒鹽。如果不發聲表明态度和噴子割席,某種程度上就是站在了施害者那一方。
平台的不作爲:
許多網暴事件中,平台方的監管相當滞後,甚至在受害者發起投訴時,某幾個平台遲遲不介入調查,更别提主動清理謠言及惡評。
一方面因爲參與網暴的烏合之衆體量龐大,陰陽怪氣類譏諷難以判決;
另一方面,某些平台就是靠用 " 震驚體 " 挑動大衆眼球,用噱頭下鈎子吸引用戶評論轉發,提高日活和互動率……出于這個目的,能挑動情緒的争吵比溫和平靜的陳述更有利于實現。
而遭受網暴的受害人,在海量的鍵盤俠和龐大但袖手旁觀的平台面前,個體的自救行爲如同蜉蝣撼樹。
這世上就是有這樣的一類人,他們以吞噬他人的孱弱,抑郁,傷痕爲生;他們通過吸食被害人的憤怒和恐懼來豢養自己醜陋的靈魂。
他們是遊走在網絡世界裏的「窺私癖」,用咒罵和嘲諷來博取關注,隻要受害人委屈、震怒、自證,他們都會如同狂歡的蛇鼠,在陰溝裏發出得逞的桀桀笑聲。
在缺乏平台監管和人性滞後的領域,人類内部和《三體》裏的黑暗森林沒有兩樣。
網絡暴徒的劣根性在于 " 慕強淩弱 ",帶着猜疑防備以己度人,随時準備着瞄準任何一個冒出頭來的異己。
所以不要示弱,不要向吸血螞蟥展示自己的傷口;
不要剖腹自證和委屈辯解,培養被讨厭的勇氣,把憤怒化爲捍衛自我的長矛,而非插向自己的刀刃;
不要回答,不要讓他們得逞。
翻閱鄭靈華的社交賬号,有網友在聞得她的死訊後趕來,遺憾地留言:她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裏……
黑暗是不錯,
但當真是 " 黎明之前 " 麽?
三年前我們已經針對多起熱點事件撰文,旗幟鮮明地反對網絡暴力,支持被網暴的受害人拿起法律武器維權,呼籲嚴懲參與網暴的人;
三年後的今天,類似的事情仍然持續發生:層出不窮的造黃謠和網絡暴力屢禁不止……
那麽,三年之後又是怎樣的圖景呢?
粉色頭發女孩鄭靈華曾經引用了《烏合之衆》的一段話:" 在集體心理中,人的智力差異削弱了,個性也消失了。異質淹沒在同質中,無意識的特點占了上風。"
你們看,她什麽道理都懂,但仍然沒能徒步穿越惡意流言的狂風暴雪,走到能給她帶來庇護的安全屋。
她是一位手握利劍的勇士,以一己之力挑戰着隐藏在網線和匿名 ID 下的網絡暴徒們。
然而與惡龍纏鬥太久,最後力盡筋疲,被黑暗吞噬。
她也曾在社交賬号上引用了詩人海子的一句:" 活在這珍貴的世間,太陽強烈,水波溫柔。"
斯人已逝,願她能擺脫塵世喧嚣,獲得真正的平靜。
但我們,親眼目睹她隕落的我們,是時候接過她遺留下來的劍柄,繼續投入她未竟的戰鬥。
如果三年不夠,那就又三年,再三年。
直到 " 反對網暴 " 成爲共識,直到躲藏在網線背後的陰暗和惡毒無所遁形,直到僥幸以爲 " 法不責衆 " 的小人都受到嚴懲……
那才是黎明真正到來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