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男孩手拉手,從遠方走來。
看見鏡頭,男孩把女孩的手往身後一藏,笑嘻嘻地開起了玩笑。
下一秒,男孩臉色微變,要求鏡頭停止拍攝。
我同意了,站在原地。
看着他們從霧中走來,又隐沒于山霧中。
然而鏡頭一轉,出現了一張中年婦女焦急的臉,拿着手機沖電話那頭大喊:
" 别聽他的!馬上下車!"
發生了什麼事?
女孩被綁架了。
這不是什麼最近上映的恐怖片,而是真實的越南紀錄片。
豆瓣 8.7 分,霸榜 3 周,入圍了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提名名單。
越南女導演何黎豔,花費三年時間深入山區。
用從朋友那裡借來的攝影機,記錄下發生在這座迷霧中的村落裡的故事。
01
生活在這裡的是越南赫蒙族人。
女性是主要勞動力,上山劈柴下田插秧的是女性,用農作物制成靛藍色布料的也是女性。
小孩也不例外,明明是該盡情玩耍的年紀,一個個都在田地埋頭忙活。
學校自然是沒空去的,老師質問原因,回答無一例外都是幫家裡幹農活,有的照顧水牛,有的收割玉米。
紀錄片的女主角琪,就是其中一員。
看琪背着滿滿一筐比自己高出兩三個頭的木頭,導演有些擔心,忍不住提醒。
琪沒理會,背上籮筐就要起身,可身體顯然負擔不住地倒向一邊,木頭散落一地。
琪不以為然,總結經驗:" 它沒有很重,隻是太長了。"
細心的朋友興許還注意到,琪的食指是少了一截的。
影片中沒有提及,但不難猜測,十有八九跟農活脫不了聯系。
女人幹活,嬰兒就被擺在田地邊,忙起來根本顧不上,得空了再看一看哄一哄。
琪的母親幹活累了,躺床上才眯一會兒,醉醺醺的丈夫便搖搖晃晃推門進來數落。
除了酗酒,丈夫也會幹點别的。比如抓蛇,抓到蛇再拿去換酒,周而複始。
女人們敢怒不敢言,隻好在背後偷偷咒罵發洩。
02
新年伊始,照往日一樣,人們聚在一起載歌載舞,熱熱鬧鬧慶祝節日。
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地有各地的習俗。
但赫蒙族的習俗,會吃人。
不是字面意義上的吃人,是赫蒙族的女人們沒有身體自主權。
新年期間,她們會随時被陌生人綁架,當作 " 新娘 " 扛回家。第二天,再送上若幹彩禮,這就算締結婚事了。
男人不止是缺席的丈夫和父親,還是綁架犯。
琪對導演透露,她的姐姐當年就是這樣被綁走的。
琪母在新年夜不小心喝醉了,醒來發覺大女兒一夜消失。
被綁走的時候,姐姐僅僅隻有 14 歲,還在念高一。
轉眼間,琪的姐姐,鏡頭前這個抱着孩子的二胎媽媽,也隻有 17 歲,迄今還未成年。
而琪的母親,則是偷偷溜出家門時被琪父強行綁走。
回憶起當年搶婚,琪父還一副得意洋洋的姿态,仿佛是在炫耀自己赢得了戰利品。
琪的父親曾經對琪說:
" 你是女人,不是男人。"
即你是生來就要被搶的女人,是被交易的商品,是被掠奪的資源,而不是生來就是既得利益者的男人。這是逃不脫的命運。
村落的主要勞動力是女性。這也意味着,搶新娘等同于搶奪一個家庭的奴隸。
是一個家庭的收入來源,還是繁殖後代的生育工具,照顧家庭的免費保姆。
村裡的孩子們,對這項風俗早已習以為常,甚至把搶婚當成了互相打鬧的遊戲。
" 男人 " 搶奪 " 女人 ",媽媽 " 送别 " 女兒 "。
為什麼演這麼好,無非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平日裡她們已經見過了太多類似的場面。
類似的情景甚至還會出現在日常生活中——
母親跟女兒開玩笑:如果琪被綁架,那誰去喂豬?
吵起架來母親放狠話:我會賤價把你賣掉。
經曆過的女人們,圍在一起嬉笑怒罵,把搶婚當成了交流經驗的趣事。
看見鏡頭在拍,有人不忘提醒導演:男人喝醉了可能會綁你。
随即仿佛想起了什麼又補上一句:不過你不是赫蒙族,他們不能逼你。
但琪的父親還是笑嘻嘻地走向鏡頭,一把抓住導演:
" 我可以幫我兒子綁架你嗎?"
屏幕後的局長被吓得不寒而栗,屏幕上飄來一句彈幕:
在這裡,好像狗都比女人自由。
03
我們的女主角琪,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
乍一看,跟青春期的普通小女孩無異。會上網沖浪,會化妝打扮,會跟閨蜜抱怨變心的前男友。
還想念書,想找工作,想帶媽媽到大山外面走一走。
對導演斬釘截鐵地強調自己 " 不會結婚 ",以為可以逃脫被搶婚的命運。
對感情懵懵懂懂的年紀,滋生出了被愛的需要。
網戀對象邀她一塊兒自拍合影,她同意了。
再進一步,手拉手約會,她也同意了。
于是,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男孩強調自己不會搶婚的下一秒,琪被綁架了。
警惕性變強的琪母,發現女兒不見後立馬就意識到,這是遇上了搶婚。
抓起手機打給女兒,還好——
電話接通了,沒有失聯。
先确定對方不是人販子,然後提醒女兒警惕男人的花言巧語——
現在可能會說愛你,但以後會像你爸一樣酗酒、家暴;
教女兒保護自己——
不要讓他碰你,睡覺時要穿衣服,保持頭腦清醒;
教女兒如何說 " 拒絕 " ——
要圓滑,要放低姿态,要照顧男人的面子。
或許母親傳授給女兒的,是多年前自己需要被告知的經驗。
但令人琢磨不透的是,看似作為女兒保護傘的母親偶爾會展露自己更為現實冷漠的一面:
當導演因為琪被綁架哭泣時,琪母說那是琪自己活該;
當學校老師想保護琪,不讓她回家時,琪母生拉硬拽,直接把女兒帶走;
當男方家人上門時,琪母會跟丈夫一起商議彩禮:
上次大女兒的婚事虧了,這次要機靈起來,多要一點。
一邊是傳統習俗,一邊是自己骨肉,琪母也許在内心來回拉扯,但好在琪下定決心要跟男方分手。
但,分手有用嗎?
或者說,分不分手琪說了算數嗎?
事實是,在琪說分手的當天晚上,男生甚至留宿在了琪家,理由是不接受分手。
後來幾天,要麼是賴着不走,要麼是死纏爛打,琪到哪裡男生就跟到哪裡,哪裡有什麼說 " 不 " 的權力?
學校老師上門,對男生指出這不是 " 愛 " 而是 " 虐待 ",也不管用。
因為連男孩自己都不知道綁架琪的原因。
可能都算不上是 " 愛 ",隻是一種被周遭人鼓勵的社會文化。
或許有人會說,跑嘛,逃跑就行了。
可哪兒有這麼容易,就像老師口中的同學庫,顧慮重重。
一旦逃跑,留在家中的父母會失去面子,而自己在村裡會留下個 " 沒家教 " 的名聲。
更何況,實際點,往哪裡逃?
父母在這裡,朋友在這裡,家在這裡,根在這裡。
男方家人上門,琪母還在試圖打圓場:我們說了不作數,還得看孩子的意思,琪要是不同意也沒辦法。
對方笑笑,沒當回事,一口一個 " 以後可以上門來看琪 ",意思很明顯,明擺着是來通知女方,完全沒有選擇的權力。
琪抗拒無果。
一言不合,幾個人合力把琪摁住,然後拖着拽着,像擡牲畜一般把琪擡走,毫無尊嚴可言。
琪拼盡全力地掙脫,撕心裂肺地喊叫。
可村民們仿佛習以為常般,沒有一人制止這場荒誕鬧劇。
作為 " 外人 " 的導演成為了琪唯一的救命稻草。
于是我們看到鏡頭劇烈晃動,導演放下了紀錄片的不幹涉原則,上前制止。
可導演畢竟不是家人,在搶婚這事上沒有話語權。
隻能轉頭沖琪母喊話,求她救救自己的親生女兒。
好在故事的最後,在攝影機的見證下,琪和男生喝了分手酒。
不敢想象,如果沒有導演在場,會發生什麼?
琪會被搶走嗎?學校老師會介入嗎?
在攝影機沒帶到的地方,有更多的琪,她們的命運又該如何?
片子到這裡就結束了,有網友在豆瓣上分享了後續:
琪成績不錯,高中念了寄宿學校,拿到了免費上大學的獎學金。
但因為疫情被迫回到老家,結婚生女,中斷了和導演的聯系。
琪最後沒能走出村莊。
村裡的女人們能擺脫這種命運,走出迷霧嗎?
沒人知道。
也許因為每天都要生活,所以隻能選擇接受現實,逐漸麻木,甚至成為搶婚的幫兇。
局長記得影片裡有處場景是這樣的:
她們在勞作時犯了腰痛,想找處歇腳的地方休息。
但四處張望後,最後還是放棄了。
" 哪裡可以休息,到處都是爛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