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方便面協會(WINA)發布的數據,2022 年全球方便面總需求量同比增長 4.0% 至 1212 億份,再創曆史新高。從小門頭商鋪到大型商超,從線下到線上,方便面早就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爲一款日常食用的産品。
自 1964 年北京食品總廠純手工做出了中國的第一袋方便面,七十年裏中國已經成爲方便面産銷第一大國。而想要探究一袋方便面如何成爲中國食品的頂流?也許不是打開搜索引擎,而是應該深入它的工廠,那裏蘊含着一個企業高速發展的秘密,以及 " 做大做強 " 的原因。
近日,撒貝甯與原航天員吳傑來到了康師傅的天津工廠,他們近距離地觀察了從面粉到面餅、從料包到包裝的生産全流程,近距離了解到一碗面是如何被制作出來的。
探廠剛開始,小撒就發出了疑惑:" 但我特别奇怪的是,爲什麽說康師傅和航天始終是緊密聯合在一塊的?"
這個疑惑在他近距離了解康師傅時得到了答案——經過深入工廠探究一碗面是怎麽在現代化企業中生産出來的、探尋康師傅的航天科普、了解康師傅如何在匠心和标準看齊航天之後,小撒才意識到與中國航天事業同行七載,康師傅一直用航天标準和航天品質在要求自己,做出一碗滿足 " 中國胃 " 的 " 中國面 "。
将航天精神内化、對标航天品質的康師傅,正是中國民族企業現代化的縮影。
小撒在探訪袋裝方便面生産工廠的 " 包裝線 " 時,發現工廠嚴格監控面餅的水分的保有量,當面餅脫水不充分的時候,就容易偏重,不是 " 斤斤計較 " 而是 " 克克計較 ",切絲制波過程更是精确到了微米級,真正做到了對接航天标準,對标航天品質。
食安是一個食品企業的生命線,也是康師傅 " 航天品質 " 的重要體現,據悉康師傅先後投資 5 億元建立了國際水平的食品安全檢測中心,近 2000 人的食安管理團隊每年會開展檢測超 350 萬次,通過對全流程的監督從而實現全産業鏈嚴格監控及可追溯管理。2015 年,康師傅還投資 3 億元打造了世界最大的 FD 冷凍幹燥工廠,來保存蔬菜和肉類的營養,這才有了我們記憶裏配料包的味道。
而 " 航天品質 " 不僅體現在企業的技術發展上,還體現在企業的業務洞察上。
新消費浪潮襲來,康師傅覺察到消費者對于方便面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方便和美味,更加注重營養和健康。
對此,康師傅就試圖将營養、健康納入到産品配方設計、産品革新、技術合作等各項研發活動中。僅在 2021 年,康師傅就開發了 " 玉米鮮蔬面 " 等 24 個産品品類的配方,使它們更具營養和健康的品質。
腳踏實地研發産品、敏銳洞察行業發展正是每一個康師傅人内化航天精神、對标航天品質的體現。
除了對接航天标準,對标航天品質," 中國味 " 是康師傅另一個殺手锏。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上千種不同做法的面到八大菜系,遼闊的 1045 萬平方公裏有不同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也孕育了不同的 " 中國胃 "。
" 出生在廣東,生長在武漢,祖籍是安徽,媽媽是東北人 " 的小撒在參觀工廠時就找到了多款家鄉味道,小小的泡面桶裏有五湖四海的中國味道,就和陪伴我們的 " 國民主持們 " 一樣,是一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1997 年,康師傅的一名員工在西安出差時,發現當地的經銷商會在康師傅紅燒牛肉面裏加上地道的油辣子,啓發了從 " 地方口味 " 角度去做一碗面。于是康師傅組建了一支 20 多人的口味研發團隊,他們用了 8 年時間走遍全國各個省份,結合本地特色,做出一款符合中國人口味的好面。
時至今日,康師傅的方便面口味已多達 200 多種,幾乎每個地區都有體現自己本地特色的 " 康師傅 "。
在結合了不同地方文化的基礎上,200 多種口味的康師傅已經可以體現大部分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比如傳承山西老陳醋五道工藝的 " 老陳醋酸辣牛肉面 ";沿襲四川偏 " 麻 " 飲食文化的 " 藤椒牛肉面 ";融合四川朝天椒的 " 爆椒牛肉面 ";俘獲西北人的 " 油潑辣子酸湯面 ";東北特色代表的 " 小雞炖蘑菇面 "。
在嚴謹、缜密的現代化生産體系中,同時融合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揉進中國傳統的香料、食材與加工流程,打造獨屬于國人的 " 舌尖味道 ",這是一個企業的浪漫,也是一個企業的堅守。
康師傅一方面傳承了中華特色文化,另一方面也在三十年的發展裏成爲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1990 年,康師傅創始人敏銳洞察了大陸消費者對方便面的需求,他随即決定投資 800 萬美元在天津設廠做方便面,取名 " 康師傅 ",在 2000 多種口味中确定 " 紅燒牛肉面 " 是主打口味。
而這一款紅色泡面桶的 " 紅燒牛肉面 " 也是一路高歌猛進,不僅幫助康師傅站穩了腳跟,同時受到了食客們的一緻好評,巅峰時期市占率達到九成,也就意味着每十個中國人,就有九個吃過這款泡面,它也逐漸成爲一代中國人的 " 獨家記憶 ",從好友歡聚到遊戲開黑,它在無數個時刻慰藉了我們的胃。
如今康師傅從 " 一味 " 到 " 百味 ",從 " 紅色泡面桶 " 到 " 彩色泡面桶 ",但依舊是那一款能夠滿足 " 中國胃 " 的 " 中國味 "。
懷着一顆中國心,才能做好一款具有 " 航天品質 " 的 " 中國面 "。
小撒在探廠中,遇到了一個一天可以消耗 260 噸面粉的工廠。事實上,将近 4 千萬的農民可以從康師傅的面粉采購量取經濟效益,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與發展程度是線性相關的。
所以當一個企業與一個民族真正深度融合的時候,它絕對不是隻 " 着眼于眼前事 ",而是應該胸懷天下,既 " 居廟堂之高 ",也 " 處江湖之遠 "。
比如康師傅在河北的康巴諾爾建立農業基地,以 " 企業 + 基地 + 農戶 " 的新模式,通過現代化産業的輻射力,爲當地建立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到了 2019 年,有 15 萬周邊的農民因爲這個基地而獲得了穩定的就業。
除了關心 " 地裏的 ",也要關心 " 天上事 "。
小撒在探廠的時候還遇到了原國家首批航天員吳傑正在和小朋友互動,普及航天知識,這樣就回答了他在最開始的疑問——爲什麽康師傅與航天關系如此密切?其實今年正是康師傅與航天同行的第七年,也是合作越發密切的一年,今年 10 月康師傅還攜手央視頻發起了 " 去現場,看火箭發射 " 活動,共同見證 " 神十七 " 的發射。
同時康師傅這七年來堅持舉辦系列性航天科普展、航天科普進校園、夢想體驗營等活動,在青少年的心目中種下一顆名叫 " 星星 " 的種子,讓航天的夢如火炬傳遞般代代接力。
航天,是一個民族的終身事業;中國心,是一個企業的初心。
正如撒貝甯在探廠中感歎:" 一個是最接地氣的方便面,一個是最高大上的載人航天的事業,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其實恰恰說明了中國人的一種浪漫情懷,就是無論我們走得多遠,是心永遠是在家裏,因爲想要留住一個人就要留住他的胃。"
" 可上九天攬月 " 是我們的日思夜想," 吃飽喝足 " 是我們的生活日常,而将兩者結合,是獨屬于中國人民的頂級浪漫主義,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孕育一個本土民族特色品牌,從國貨到民族品牌,是現代企業的心之所向,也是康師傅砥砺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