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人才很多時候都是難以被企業留住的,華為已經是國内在頂尖人才的培養和留存方面走在前列的企業。稚晖君的離去可能反映出,科技行業的創新環境已經完全不同。過去那些高投入、短期内無回報的項目,現在都很難繼續做下去,降本增效正在成為行業慣例。
作者 | 曾廣
編輯 | 董雨晴
大公司,最終還是沒能裝下 " 天才少年 " 的野心。
12 月 27 日下午,B 站知名 UP 主、以 " 天才少年 " 身份加入華為的稚晖君發文回應近日的離職傳聞,正式宣布離開華為開啟創業生涯。"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我依然會永遠視自己為華為 er 一份子~" 稚晖君在告别文案中寫道。對于離職原因,華為内部心聲社區有帖子稱其投身機器人創業項目,并已獲得天使輪投資。
稚晖君原名彭志輝,出生于 1993 年,是科技圈知名 KOL、B 站 2021 年百大 UP 主,被粉絲稱為 " 稚晖君 "、" 野生鋼鐵俠 ",本科和研究生畢業于電子科技大學,該學校也是華為校招的大本營之一。據資料顯示,稚晖君 2018 年研究生畢業後曾就職于 OPPO 研究院 AI 實驗室,擔任算法工程師。2020 年 11 月加入華為 " 天才少年計劃 ",負責華為昇騰計算産品線的全棧研發,年薪高達 201 萬元,是華為 " 天才少年 " 中的最高檔。
2019 年,華為推出天才少年招聘計劃,旨在吸引全球頂尖人才,該計劃不限學曆和學校,但對招聘者的個人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需要經過前後七輪篩選,其中包括部長和總裁單獨面試,但相應的,經過該計劃招聘進入華為的 " 天才少年 " 起步年薪高達 100 萬元。
華為心聲社區曾在 2019 年 6 月 20 日刊發任正非的一則講話稱,2019 年華為将從全世界招進 20-30 名天才少年,2020 年再招進 200-300 名,這些天才少年就像 " 泥鳅 " 一樣,鑽進華為的組織,激活華為的隊伍,在未來 3-5 年内,相信華為會煥然一新。
但是縱觀中國的科技互聯網行業,很多頭頂光環的頂尖人才,最終都難以從這套體系中打拼出頭,更多的 " 天才 " 最終還是在創業後方才嶄露頭角。而這或許也印證了,大公司可能并不适合 " 創業型 " 人才。
" 天才少年 " 離去稚晖君的離去,其實早有預兆。12 月 23 日,華為心聲社區就開始有相關傳聞,據知乎上匿名網友援引華為心聲社區消息稱,當時華為内部軟件 welink 已經搜不到稚晖君的工号,據多名網友稱,稚晖君在兩三個月前就提交了離職申請。
至于離職原因,據知乎網友透露,并非因為績效原因,稚晖君入職華為後曾獲得總裁獎、明日之星、金牌團隊等獎項," 近幾次績效是全 A",此次離職主要是為投身機器人創業項目,爆料稱該項目已獲得天使輪融資。有行業人士猜測稱,未來幾年内華為大概率不會在機器人領域加大投入,加上稚晖君所在的計算産品線 2022 年人事變動比較大,多個領導崗換人,多重因素可能導緻稚晖君離職。
作為華為天才少年的代表,稚晖君在科技圈頗具名氣,2021 年 10 月,稚晖君在 B 站發布視頻《我造了一台鋼鐵俠的機械臂》,該視頻播放量超過 640 萬,引起業内關注,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
據稚晖君在視頻中介紹,之前他淘到一個生産于 2014 年的二手機械臂,但是不太滿意,于是便自己造了一台機器臂 Dummy。這個項目的操作系統運用開源鴻蒙,AI 計算平台使用的是華為昇騰 Atlas 邊緣計算平台。視頻中,彭志輝遠程為一顆破口葡萄進行縫針,葡萄未被機械臂損壞。這個視頻展示了稚晖君在人工智能、深度算法等方面的積累,也暗和了稚晖君後來在華為的研究方向和此次離職創業的方向。
(稚晖君 B 站部分視頻)
對于當初選擇加入華為的原因,稚晖君曾在《華為的 100 張面孔》紀錄片中披露:" 年薪高是一個吸引點,但我來華為最主要不是看中這個。我來的時候,這邊總裁和我說,這裡有非常多的牛人,跟我一樣的‘天才少年’,也有很多高級别的專家。我之前是做人工智能的,來這裡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都可以做。"
對于 " 天才少年 " 的光環,稚晖君則公開進行過否認,他更喜歡稱自己為 " 野生鋼鐵俠 "。2021 年 10 月稚晖君等在微博上表示:" 我覺得我既不是天才,也已經不是少年了,我隻是個很愛折騰的極客。"
去年 6 月,稚晖君在 B 站上發布視頻《我把自行車做成了自動駕駛!!》,再次引起關注,并得到 B 站董事長兼 CEO 陳睿的點贊。" 太強了,UP 主重新定義‘自行車’。" 陳睿在該視頻下面評論道。
除了陳睿以外,彭志輝研究的自行車自動駕駛還曾得到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認可。2021 年 8 月,任正非在華為公司中央研究院創新先鋒座談會上表示:" 有人研究自行車的自動駕駛,公司沒有約束過他。我們要生産自行車嗎?沒有啊。這是他掌握的一把‘手術刀’,或許以後會發揮什麼作用,産生什麼巨大的商業價值。"
一邊是天才少年代表的離去,但另一邊,其實華為也沒有招攬到足夠的 " 天才少年 ",這種以少數頂尖人才攪動龐大組織活力的模式,尚未獲得驗證。按照華為最初的設想,2020 年華為将招聘 200 到 300 名天才少年,但是據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此前透露,2020 年和 2021 年華為招聘的 2.6 萬名應屆畢業生中,隻有 300 名符合華為定義的 " 天才少年 ",其中真正頂尖級的人才隻有 20 名。
不過天才少年難以留住,這并非華為的問題,頂尖人才在企業的留存一直是個難題,很多曾經的技術大牛在入職企業後最終都選擇出走。
" 天才 " 向來難留在中國科技産業,像華為這樣渴求 " 天才少年 " 的企業并不多,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華為所在的 ICT、通信行業和半導體對技術突破的要求更高,基本都是現在國内所面臨的 " 卡脖子 " 領域。
以華為受制裁影響最大的半導體行業為例,任正非曾經提到,中國在半導體加工技術、EDA(電子設計自動化)技術等方面都有欠缺,而大量的 EDA 領域技術人才被美國挖走,國内人才極度稀缺。
在科技行業,這類高難度的技術突破,往往極度依賴高端人才,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曾經表示:" 在華為,談到創新,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頂尖人才。我們希望用世界性的難題,吸引世界級的人才,來共同迎接挑戰,推動科學和技術上的進步。"
關于天才少年的重要性,任正非在接受央視《面對面》欄目采訪時曾經講過一個俄羅斯天才少年的故事。據任正非透露,這個小夥子加入華為很多年," 每天都在玩電腦,大家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 ",而且不善言辭也不懂談戀愛。但就是這樣一個坐了多年冷闆凳的數學天才,忽然有一天對華為表示,他們把 2G 到 3G 的算法突破了,幫助華為實現了在 3G 領域的領先。
(任正非接受央視采訪)
資料顯示,這個俄羅斯數學天才 2000 年左右加入華為,華為開出了 200 萬美元的年薪,因為他不願意遠走他鄉,華為還專門在莫斯科建立了研究所。
除了 3G 以外,在後來 4G 到 5G 的變革中,一名土耳其科學家的貢獻也功不可沒。任正非在接受采訪時就曾提到,華為在 5G 領域的成就,和土耳其科學家埃達爾 · 阿勒坎 2008 年發布的一篇數學論文息息相關,該論文發表了主要用于 5G 通信編碼的極化碼技術方案。
這篇論文發布後,華為内部的科學家很快意識到,其中的技術可以用于 5G 編碼,于是與阿勒坎取得了聯系進行合作,在這項技術的基礎上申請了一批專利,并且以極化碼為基礎封鎖了一批專利。資料顯示,目前華為是全球 5G 必要專利第一大來源企業。
但是這類頂尖人才,很多時候都是難以被企業留住的,華為已經是國内在頂尖人才的培養和留存方面走在前列的企業。和稚晖君一樣深耕人工智能領域的行業大牛陸奇,于 2017 年加入百度,全面負責百度的技術、産品、銷售和市場運營,僅一年多後,陸奇就卸任了百度總裁和首席運營官,并于 2019 年 7 月不再擔任百度公司副董事長。
實際上,最近幾年以技術出身,并在中國科技互聯網産業爬到頂端的頂尖人才屈指可數,新一代的中國互聯網領軍人物,美團王興、字節跳動張一鳴、拼多多黃铮,都是創業後才真正嶄露頭角。
另一方面,大公司對于頂尖研發人才的耐心也在減少,俄羅斯天才少年加入華為後,很多年一直在玩電腦,現在這樣的故事越來越少。最近兩年,随着華為應對制裁的壓力變大,企業整體收入規模也在收縮," 活下去 " 成為華為最主要的目标,難以落地的技術投入可能因此減少。
就在不久前,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内部講話,其中就提到,留給某些業務的時間不多了,長期難以盈利的項目可能被砍掉,現在騰訊 " 全村的希望 " 都在視頻号,很多業務都失去了創新的能力。
這其實也反映出,科技行業的創新環境已經完全不同,過去那些高投入、短期内無回報的項目,現在都難以繼續維持下去。現如今,大多數大公司都在降本增效,稚晖君所青睐的機器人項目,如果無法在短期内盈利和大規模落地,内部給予的支持或許也較有限。
華為仍在求變重金招募 " 天才少年 " 的華為,一大目标是為了擺脫美國的技術封鎖,作為國内科技行業的龍頭企業,華為承擔了衆多科技領域技術突破的重任,抓緊朝着操作系統、半導體等領域的國産化、自主化發力。
就在 2022 年 12 月 28 日的操作系統産業峰會上,華為常務董事、ICT 基礎設施業務管理委員會主任汪濤表示,截至 2022 年 12 月底,歐拉操作系統商業累計裝機部署數量達到 300 萬套,在中國服務器操作系統的新增市場中,歐拉的市場份額達到 25%,開源歐拉社區企業成員數超過 600 家。
和聚焦企業市場的歐拉相比,聚焦消費市場的鴻蒙系統更具知名度,11 月初召開 HDC 期間,據華為官方披露,目前搭載 HarmonyOS 的華為設備超 3.2 億,内置鴻蒙系統的智聯産品發貨量也超過了 2.5 億,鴻蒙生态正在不斷壯大和完善。
(圖源 / 華為)
鴻蒙和歐拉,最近兩年都面向行業進行了開源,以壯大相應的操作系統生态。據華為近期披露,開源鴻蒙已衍生出 23 個軟件發行版,76 款開發者 / 模組,有 18 款芯片支持,支持 74 款商業設備。
但不管是對華為來說,還是對中國科技産業而言,很大一部分技術突破,最終還是要依賴頂尖技術人才,但是企業要想留住這些人才,尤其是以博士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人才,一直是一個難題。
早在 2018 年,華為就開始關注高學曆人才流失問題。2018 年,華為對 82 名離職博士員工、115 名在職博士員工進行深度調研訪談和數據分析,總結歸納博士員工離職的原因,并在 2019 年初以總裁辦電子郵件的形式發表。
數據分析顯示,華為博士員工在五年内入職時間越長,離職率越高。在 2018 年離職博士員工中,2018 年入職的占 2.06%,2017 年入職的占 15.63%,而 2014 年入職,工作超過三年的博士員工離職率達到 43.11%。而且,相當一部分離職博士員工是被定義為技術領軍人物的特招博士。
博士離職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在企業難以發揮自己的技術能力,或者技術與崗位不匹配。根據華為的調研結果,當時離職的 82 名離職博士員工中,有 56 人反映崗位與個人技能不匹配,主管技術能力弱,導緻發揮受限。
但是華為一直非常重視博士人才的培養,尤其是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一直非常珍惜博士,要求發揮博士的探索作用。
當時華為就注意到,盡管整體上離職率高,但制造部 2015 年至 2019 年博士離職率隻有 7.7%,因為制造部能做到員工入職後崗位要求與職能相匹配,在調研案例中,兩名制造部的博士表示進入公司後能做到人盡其用,并感受到了領導的尊重。
參照制造部的經驗,任正非在公開信中提到了整改意見:要給博士員工分配需要研究探索的工作,不要安排重複性工作,給博士員工安靜持續的研究空間,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戰略攻擊隊伍仿照歐美企業,采用極簡管理,對博士采用年薪制,給予三年的研究時間,勇于試錯,這樣更有利于發現和識别人才,減少管理消耗。
對于華為而言,天才少年固然重要,留住人才的問題更是重中之重,但與此同時,整個科技行業要想擺脫技術封鎖,實現進一步自主化,更需要整個行業上下遊的共同努力,建起國内半導體、操作系統等領域的正向循環生态。
(題圖來源:稚晖君 B 站動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