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深瞳商業,作者 | 河馬君,編輯 | 楚青舟
最近,電競與女性的話題在圈内刷屏。
我去看了 " 正面連接 " 劉詩予的那篇《電子競技不相信女性》,文章沒有複讀 " 厭女 " 的理論,而是盡可能 " 客觀叙述 " 所見所感,比較冷靜地試圖讨論問題。
甚至許多問題都極具現實意義,比如電子遊戲尤其是手遊中,女性玩家已經占據半壁江山,爲什麽職業電競中極少看到女性的身影?
電子競技行業是否存在一道隐形的準入門檻,将熱愛它的女性玩家阻攔在外?
女性是否真的如職業戰隊的教練、經理們所說,在電競 " 天賦 " 上不如男性?
但文章發表後,也出現了許多反對意見。
一方面,作者肉眼可見地對電競不太了解,在事實叙述的部分出現了一些硬傷。
而這個結果和她過多采用了王者榮耀選手蔣雨珂(ID:甜甜珂)的主觀視角不無關系;
另一方面,讀者因爲自身性别立場而泾渭分明,許多女性讀者認爲鐵證如山,電競和其他行業一樣存在針對女性的歧視和不公。
而男性讀者更多認爲電子競技是罕見的隻看實力較少有場外因素的領域,他們強調 " 菜才是原罪 ",指責蔣雨珂未能用實力證明自己的實力就打性别牌。
面對同樣的事實,人們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解讀,這本身就反映了輿論場中激烈的性别交鋒。
女性在職業電競中的缺席是個事實,它如何歸因,既關系到電子競技人才體系如何構建,也關系到人們如何理解電競這個行業。
遍地電競女玩家,爲何罕有職業女選手?
我們先讨論《電子競技不相信女性》中提出的一個問題:
根據《2019 年中國遊戲産業報告》,全國遊戲女玩家已超過 3 億,占玩家總數的 46.2%,而且這個數字仍在上升。
海量的女玩家對遊戲深度參與,但職業選手中女性鳳毛麟角,這巨大的反差難道不是電競圈性别歧視的鐵證嗎?
這是劉詩予同學犯的第一個直覺錯誤,她認爲一項運動的參與基數決定金字塔尖的水平。
其實并不是這樣,參與人數多,未必競技水平就強,當年中國号稱 " 自行車王國 ",西方媒體每次在北京的街頭拍攝,都會被浩浩蕩蕩的自行車大軍震撼,中國的自行車使用者多不多?
但中國自行車隊的第一塊奧運獎牌,是郭爽在 2008 年北京奧運會上獲得的銅牌,第一枚金牌則由宮金傑和鍾天使在 2016 年裏約奧運會場地自行車團體競速賽中獲得。
至于環法等頂級的山地賽,中國車手至今未能由亮眼的成績……說到底,職業自行車運動員和愛好者玩兒的不是同一個項目。
一方面,現代體育一直強調的 " 人口基數 ",更多指的是進入職業 / 準職業訓練體系的人口基數。
我們換一個例子看,中國男足 " 臭名遠揚 ",時常被攻擊 "14 億人選不出 11 個踢球的 ",對此業内人士則總是在強調 U16 以下梯隊選材面窄,甚至出現全國隻有 1200 個同齡運動員的情況。
還有個數據說,中國男足注冊球員總數不足 1 萬人,遠不如 33 萬人口的冰島(2.5 萬注冊球員)——數據不一定确切,但道理是對的,以中國之大,踢球的孩子絕對數量并不少。
可一旦面臨殘酷的教育競争,那些頗有天賦的孩子會選擇在中學以後專注學業,不再有專業訓練的時間和精力,導緻接近成年時中國的球員選材面與總人口不成正比。
女子電競,面臨的也是同樣的問題,打遊戲的女孩很多,但翹課去網吧的、自己組織戰隊的、以電競爲職業理想的……絕大多數是男生,實際進入青訓系統的基本都是男孩。
所以女玩家對遊戲收入居功至偉,并不代表職業競技中女性也理應占有同樣的比例——當然,也不至于因此就幾乎沒有女性職業選手,這個我們在下一部分讨論。
另一方面,職業選手和業餘高手在兩個世界。
你去看看 B 站的創意視頻,NBA 邊緣選手打爆路人王、棋院的選手街頭 " 氣死 " 下棋大爺……
其實都在說同一件事," 不要用你的愛好去挑戰人家的飯碗 "。
電競也是一樣的,職業巅峰水平與普通高手的壁壘比大多數普通人想象的要厚得多。
" 王者榮耀 " 傳奇選手夢淚(ID:夢之淚殇)的經曆就很說明問題,曾經是世界頂尖打野的夢淚老師在 " 半退休 " 時随随便便就能打出一個國服馬超,最高端的路人局裏如入無人之境。
但當他以元老的身份回到 AG 俱樂部,卻隻能是個邊緣選手,AG 不敢第一時間讓夢淚回歸聯賽,他自己也坦言當時狀态無法适應職業比賽——
這位已經越過了職業壁壘甚至做到頂尖的選手,深知職業比賽的強度,而那些因爲自己到達職業青訓門檻而自視甚高的孩子,往往隻需要參加一次職業訓練營就明白差距。
爲什麽 LGD 訓練營又稱 " 網瘾少年治療所 "?因爲職業意味着長期枯燥的高強度訓練,意味着切實的付出和努力,這一點上,電競與其它體育項目是一樣的。
當《電子競技不相信女性》反複以遊戲排名和女子組成績試圖證明甜甜珂在男子組職業電競中也有競争力的時候,讨論就已經跑偏了。
職業電競的實力,隻能在職業電競中證明。
女性選手強不強,隻能在不分組賽事中以實績證明。
女選手不是絕對弱,爐石項目的獅醬、SC 項目的噶姐,都是斬落一衆男性選手獲得冠軍,得到了行業認可,誰說電子競技不相信女性?
所有競技都是一樣的,赢了的人才有解釋權,電競并不特殊。
我們讨論一個項目,最基本的要求是尊重現有的專業體系,你不能把街頭籃球高手和 NBA 球員放在一起比較,因爲他們根本就不是一個賽道的對手。
蔣雨珂在認爲 " 那些菜 X 都能打 K 甲聯賽,我也可以 " 的時候,她的實力不足以支持她的觀點,這是爲什麽有這麽多人反對她的根本原因,如果她 carry 過冠軍隊伍,這些質疑根本就不會存在。
電競 " 天賦 " 的核心,究竟是什麽?
當讨論不可避免地滑向性别議題,我們又看到了熟悉的論調:要求女性自證本身就是一種歧視。單單從邏輯的角度看,這個觀點無可指摘。
問題是,這個純理論觀點在現實語境下不解決任何現實問題——實際上," 自證 " 才是真正公平的上升途徑,也是唯一可行的途徑。
甜甜珂有個特别有意思的觀點,她認爲男女之間并不存在 " 遊戲天賦 " 上的顯著差别,所謂遊戲天賦更多是在選手取得成績以後才被貼上的标簽。
天賦是技術能力基礎上後天養成的自信,女選手因爲不被相信,所以不可能有 " 天賦 "。
看起來确實很有道理,在這個叙事模型裏,女性進入了電視劇《開端》式的時空循環。
因爲不被相信天賦無法參賽,因爲無法參賽無法勝利,因爲無法勝利積累不起信心,因爲沒有信心就沒有 " 天賦 "……
令人絕望,就像女性在其他領域裏一樣,不是麽?
但這個模型忽略了很重要的東西:電競 " 天賦 " 的核心究竟是什麽?
不同的電競選手有不同的天賦,以星際項目爲例,Boxer 和 IPXzerg 的天賦是即時戰略中創新戰術的能力,jaedong 的天賦是超高 APM(每秒操作數)帶動的爆發力,Flash 和 Maru 的天賦是機器一般的戰術紀律性和精細微操;
MOBA 項目更是每個位置都不同,ZSMJ 的天賦是見縫插針補充經濟永遠比别人刷得快,Rookie 的天賦是對線壓制聯動節奏,B 神擅長一路打架收割形成勝勢……
這些頂尖電競選手當然也有共同點,比如他們都能忍受一天長達 12~14 小時的超高強度訓練,比如他們在世界大賽中都能在腎上腺素激蕩的時刻承受高壓而技術不變形。
而那些團隊項目的選手,雖然大部分都有強烈的個性,但與隊友磨合,将自身特點融入戰術體系都是他們的必修課……這些素質甜甜珂具備麽?至少我們并沒有看到有力的證據證明她具備。
實際上電競中還有一項素質,是比努力、自律、抗壓都重要的,就是對項目的熱愛與強烈的渴望。
電競要求所有人自證,星際項目中,高居雲端韓國的本座們和職業戰隊也說中國選手不行,我們最強的選手 LX 在 Kespa 聯賽難求一勝,憑什麽讓别人相信實力?
甜甜珂應該看看,我們的第一個星際世界賽冠軍李培楠,是在怎樣的嘲笑和否定中成長的。
解說、對手、觀衆都說他人菜瘾大,李培楠在天梯找韓國選手打對抗,是要自己掏腰包(個人出資)給對局費的——更别說什麽出國比賽、長期脫産練習的費用,虧錢虧得不要不要的。
他的天賦是從肯定中來的嗎?不是,他隻是熱愛和想赢而已。
最終在 IEM 世界賽,李培楠連穿三位世界 top5 的蟲族選手,斬落韓國頂流神族 herO,在決賽裏正面擊潰人皇 Maru,一步一步把自己的 " 天賦 " 打出來了。
這裏有一個很有趣的觀念,電競選手是不允許把失敗向外歸因的。輸了隻能是自己菜,沒有任何别的願意能被接受。
李培楠從前輸的時候,他也有很多理由可以找,比如我們的星際聯賽體系是草台班子,甚至整個聯賽都是用愛發電組織的情況,半職業戰隊的訓練時斷時續。
到了暴雪與網易解約,中國星際連自己的服務器大區都沒有了,按照甜甜珂的模型,這樣的選手該有自信嗎?他是被相信的嗎?
在電競世界裏,外部環境是最 LOW 的理由,因爲電競這個項目就是在 " 非主流 " 的夾縫中頂着主流世界的奚落、嘲諷、批評成長起來的。
特别是在國内,當年哪個電競選手不是個 " 社會的 Loser"、" 網吧混混 " 呢?抗壓不是冠軍的素質,而是電競選手的基本功。
那些非得要有宿舍、有聯賽、有贊助、有所謂培養體系才能成長起來的選手,打不出來才是正常的。
沒有戰隊,那自己組一個。沒有聯賽,兄弟們想辦法搞一個,沒有服務器大區,可以去别的區練習,甚至可以低聲下氣求韓國選手打一盤——創造條件去勝利,而不是等有條件了再勝利。
這也是電競迷和甜甜珂的根本分歧之一,你以爲深夜街道上那一聲聲 "RNG 牛逼 " 喊的是技術數據麽?
根本就不是,喊的是那些毫無根據的青春夢想有人替他們實現了。愛你破爛的衣裳,卻敢堵命運的槍,愛你和我那麽像,缺口都一樣!
甜甜珂實力不行,其實不在于她要睡懶覺無法全勤參與一隊訓練,也不在于她不看本隊的比賽甚至不知道自家的中單扶搖是 K 甲的 MVP。
而是她有一種觀念,認爲自己作爲女孩子付出努力去成爲職業選手,本身已經是莫大的勇氣,所有的 " 不公平 " 和 " 不如意 " 都堆積起來,構成了她走不出去的迷宮。
而電競世界裏,每一位王者必須要像李培楠一樣破掉迷宮——人如果不能自己破壁,電競就是無法相信你。
電子競技不是不相信女性,而是不相信眼淚和抱怨,它隻相信熱愛與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