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需求疲軟拖累增長動能,穩增長政策仍需持續發力
●預算約束不變,擠占效應拉低消費增速
●政策調整企業暫時觀望,高技術推動投資結構變化
●外貿下行壓力加大,穩外貿政策仍需發力
●服務消費價格表現較好,工業出廠價格拐點已現
●社融信貸低于預期,政策支撐有待加強
●展望未來:經濟恢複表現疲軟,政策仍需繼續支持
内容提要
2023年7月,宏觀政策持續發力,經濟運行延續恢複态勢,但階段性穩增長壓力和需求不足的困難仍然存在,從複合增長率以及環比指标看,當前經濟恢複邊際有所放緩,内生動力需要加強。正如7月31日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經濟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要堅持實施積極的财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币政策,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強調擴大内需和結構調整,把穩定就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在短期刺激政策效能逐漸減弱的情況下,"穩就業、穩收入、促民生"是解決需求不足問題的根本。
從供給端看,2023年7月國内工業經濟持續向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3.7 %,較上期下降0.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環比上升0.01%,較上期下降0.67個百分點。高基數效應下,工業同比及環比均較上期有所下降,實際工業生産表現略低于市場預期。在工業企業利潤持續走弱的背景下,工業需求表現仍不足,工業經濟仍舊處于修補去庫階段,但預計随着上遊成本壓力趨緩和中下遊需求得到有效提振,工業經濟有望持續恢複。
從需求端看,消費方面,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5%,較6月份下滑0.6個百分點。總預算約束不變的條件下,服務消費擴張抑制了實物消費的增長,拉低本月社零增速。政策帶動效應邊際遞減,短期刺激治标不治本,長期來看"穩就業、穩收入"是促消費的根本;投資方面,1-7月份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3.4%,較1-6月份下滑0.4個百分點。穩增長政策密集出台,政策調整初期形勢不夠明朗,企業反而愈加踟蹰觀望,階段性抑制投資需求擴張。投資結構變化繼續,高技術産業投資保持高速增長,對整體投資增速起到帶動作用;7月份出口增速和進口增速延續負增長。出口方面,中國出口結構發生變化,以勞動密集型産品爲主的中低端出口增速下降幅度較大,以汽車爲代表的高端出口展現較爲強勁的動力,海外需求總額處于收縮區間,全球經貿形勢偏弱,中美摩擦持續,對中國出口形成壓制,疊加價格因素和去年同期的高基數效應的拉低作用,使得7月出口2817.6億美元,同比下降19.4%延續負增長,較6月下降2.1個百分點,低于市場預期。進口方面,受高溫天氣和極端氣候的影響,7月份傳統生産淡季效應凸顯,國内生産複蘇邊際放緩,7月制造業PMI爲49.3%,連續四個月位于收縮區間,同時進口商品價格回落,疊加出口需求回落的拉低作用,使得7月進口2011.6億美元,同比下降12.4%延續負增長,較6月下降5.6個百分點,遠低于市場預期。
價格方面,7月CPI同比下跌0.3%,較上月下降0.3個百分點,環比上漲0.2%,較上月上升0.4個百分點。服務價格環比上漲是CPI環比上漲的主要原因,具體表現爲:受暑期出行需求提振影響,服務價格大幅回升,基本沖抵了食品價格環比下跌帶來的影響。PPI同比下跌4.4%,較上月上升1.0個百分點,環比下跌0.2%,較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高基數效應及生産資料價格持續下跌是造成PPI持續下行的主要原因,具體表現爲:國際大宗商品震蕩下行帶動上遊工業價格持續下行,而中下遊工業需求偏弱帶動生活資料價格同比下跌。
貨币金融方面,新增社會融資規模5282億元,較去年同期少增2503億元,低于市場預期。7月社會融資規模主要受表内融資大幅拖累,表外融資小幅支撐,直接融資小幅偏弱以及政府債券支撐不強的影響,創2017年7月以來的低點;新增人民币貸款3459億元,同比少增3331億元,遠低于市場預期。7月人民币貸款主要受短期和中長期貸款共同拖累的影響同比大幅走弱,雖票據融資同比多增461億元,但支撐力度明顯不足,後續還需進一步的政策出台支撐市場信心;7月狹義貨币(M1)餘額67.72萬億元,同比增長2.3%,較上期下降0.8個百分點;廣義貨币(M2)餘額285.4萬億元,同比增長10.7%,較上期下降0.6個百分點,低于市場預期。伴随7月信貸投放規模顯著下降,形成的信貸派生難以支撐M2同比增速,與此同時,7月财政存款同比出現了大幅增加,以及企事業單位中長期貸款邊際減弱也對7月末的M2形成了拖累。
正 文
工業增加值部分:需求疲軟拖累增長動能,穩增長政策仍需持續發力
2023年7月,國内工業經濟持續向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3.7 %(扣除價格因素的實際增長率),較上期下降0.7個百分點(三年複合增速4.6%,較上期下降0.9%),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同比增長0.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環比上升0.01%,較上期下降0.67個百分點。2023年,1-7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3.8 %,較上期不變,工業生産總體穩定增長。從三大門類看,7月份,采礦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制造業同比增長3.9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産和供應業同比增長4.1 %,工業上遊增加值同比拖累較多。7月,高基數效應下,工業同比及環比均較上期有所下降,實際工業生産表現略低于市場預期。在工業企業利潤持續走弱的背景下,工業需求表現仍不足,工業經濟仍舊處于修補去庫階段,但預計随着上遊成本壓力趨緩和中下遊需求得到有效提振,工業經濟有望持續恢複。
分行業看,7月份,41個大類行業中有23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長,受高基數效應影響,增長行業數量較上期有所下降,其中上漲動力主要來自于黑色有色金屬冶煉、化工制造、石油開采和汽車制造等,顯示工業中下遊需求邊際回落。其中,7月份,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同比增長0.4%,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同比增長4.2%,農副食品加工業同比增長3.0%,食品制造業同比持平,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同比增長-3.1%,紡織業同比增長-0.3%,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同比增長9.8%,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同比增長-3.4%,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同比增長15.6%,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同比增長8.9%,通用設備制造業同比增長-1.4%,專用設備制造業同比增長1.5%,汽車制造業同比增長6.2%,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同比增長1.0%,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同比增長10.6%,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同比增長0.7%,電力、熱力生産和供應業同比增長4.6%。
分産品看,7月份,620種産品中有303種産品産量同比增長,工業産品産量增長數量較上期有所下降,其中汽車、水泥同比回落較多。其中,7月份,鋼材11,653.0萬噸,同比增長14.5%;水泥17,618.0萬噸,同比增長-5.7%;十種有色金屬603.0萬噸,同比增長4.2%;乙烯241.0萬噸,同比增長5.2%;汽車232.4萬輛,同比增長-3.8%,其中,新能源汽車75.2萬輛,同比增長24.9%;發電量8,462.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6%;原油加工量6,313.0萬噸,同比增長17.4%。
消費部分:預算約束不變,擠占效應拉低消費增速
2023年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5%,較6月份下滑0.6個百分點。餐飲收入同比增長15.8%,較6月份下滑0.3個百分點;商品零售同比增長1.0%,較6月份下滑0.7個百分點。擠占效應使得本月社零增速小幅下滑。一方面,"618"促銷活動部分透支了7月的消費;另一方面,7月暑期文旅、電影等服務消費火爆,擠占了本月社零消費。近期收入、就業數據顯示,當前居民收入、就業環境并未發生明顯的變化,居民整體預算約束不變。同時,7月CPI中服務價格同比增長1.2%,較6月份上漲0.5個百分點,反映出7月居民服務消費顯著擴張。總預算約束不變的條件下,服務消費的增長抑制了實物消費的擴張,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隻含有實物消費,不包含服務消費。因此,我們看到了7月份一邊旅遊消費火熱,另一邊社零增速低迷的現象。
各地紛紛出台促消費政策,但本月數據表明短期刺激治标不治本,政策帶動效應邊際遞減。長期來看,"穩就業、穩收入"是促消費的根本。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6.5%,雖然較一季度上漲了1.4個百分點,但依然顯著低于疫情前夕8.7%以上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同時7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爲5.3%,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
從具體消費品類型來看,7月份,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金銀珠寶類消費額分别同比增長-5.5%、2.3%、-10.0%,分别較6月份下滑10.0、4.6、17.8個百分點,是影響本月消費額增速下降的主要消費品;石油及制品類、日用品類、糧油食品類消費額分别同比增長-0.6%、-1.0%、5.5%,分别較6月份上漲1.6、1.2、0.1個百分點,受文旅消費帶動,這幾類消費品消費額增速較前月上漲。
投資部分:政策調整企業暫時觀望,高技術推動投資結構變化
2023年1-7月份,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3.4%,較1-6月份下滑0.4個百分點,7月投資增速普遍下滑。其中,第一産業投資同比增長-0.9%,較1-6月份下滑1.0個百分點;第二産業投資同比增長8.5%,較1-6月份下滑0.4個百分點;第三産業投資同比增長1.2%,較1-6月份下滑0.4個百分點。第二産業部分,主要受制造業投資增速下滑影響;第三産業部分,基建、房地産投資增速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1-7月份,基建、房地産投資同比增長-8.5%、6.8%,分别較1-6月份下滑0.4、0.6個百分點。
近期穩增長政策密集出台,釋放出積極的信号,但由于政策初期仍處于框架階段,企業等待政策落地,階段性踟蹰觀望,抑制了投資增速上漲。1-7月份,民間投資同比下降0.5%,較1-6月份降幅擴大0.3個百分點。另外,大廠裁員影響過後,7月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投資增速出現回調,1-7月份,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9.8%,較1-6月份上漲0.4個百分點。
調結構方面,高技術産業投資繼續保持高位增長。1-7月份,高技術産業投資同比增長11.5%,較全部投資增速高8.1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别增長11.5%、11.6%;高技術服務業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專業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别增長44.9%、23.8%。另外,在近期全國高校科技創新暨優秀科研成果獎表彰大會上,教育部表示"将加強有組織科研攻關,圍繞集成電路等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産業培育一批重大科技項目,集中力量開展科研攻關。針對國家急需和國家重大戰略,推進與國家相關部門合作,進一步解決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可預見,高技術産業投資将越來越成爲帶動投資上漲的主要支撐。
出口部分:外部需求持續放緩,出口增速延續負增長
2023年7月,中國出口總額2817.6億美元,同比下降14.5%,較6月下降2.1個百分點,低于市場預期。出口需求不振是本月出口延續不景氣的主要原因,7月PMI新出口訂單爲46.3,連續四個月低于榮枯線,出口需求延續下降态勢;美國7月Markit制造業PMI爲49,低于榮枯線;同時,一方面,美國國内生産替代進口,整體進口增速下降;另一方面,美國進口結構調整進口,減少從中國進口,轉而向越南、墨西哥進口;歐元區7月制造業PMI爲42.7,較上月下降0.7個點,延續下降趨勢,歐元區經濟前景不容樂觀;日本7月制造業PMI初值爲49.6,較上月下降0.2個點。而東盟國家從中國的進口主要集中在中間品,其生産加工後最終目的地仍是西方發達國家,因而發達國家需求收縮也導緻東盟國家從中國進口減少。疊加去年同期高基數效應和價格因素對本月出口的壓制作用,7月出口降幅擴大。從我們的預測結果來看,出口增速略低于我們的預期,這主要是由于高估出口的韌性。
從7月份的出口國别來看,中國對歐盟、美國、東盟和日本出口的當月同比增速分别爲 -20.62%、-23.12%、-21.43% 和-18.32%,中國對歐盟、東盟和日本出口增速均延續下降趨勢,對美國出口增速基本與上月齊平,其中對歐盟和東盟的出口增速下降幅度加大。值得注意的是,雖然 7 月份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增速仍保持高位,約爲51.83%,但較上月下降幅度較大。
從7月的出口商品來看,中國出口機電産品1630.71億美元,占中國出口總額的57.88%,仍在中國出口中占主導地位,同比下降11.91%,對出口增速形成拉升。其中,出口集成電路108.48億美元,同比下降14.74%,較上月有所回升;高新技術産品出口爲671.99億美元,同比下降18.10%;汽車出口87.73億美元,同比增長83.26%,中國汽車行業展現強勁勢頭,出口成績斐然,盡管增速有所放緩,但仍是本月出口增長動能。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增速延續下跌趨勢,對出口的支撐作用大幅削弱,其中箱包及類似容器同比下降11.87%,鞋靴同比下降24.60%。
進口部分:受價格因素拖累,進口增速降幅擴大
2023年7月,中國進口總額2011.6億美元,同比下降12.4%,較6月下降5.6個百分點,遠低于市場預期。這主要是因爲國内需求仍然偏弱,7月份全國持續高溫天氣影響,疊加近期全國範圍内暴雨、台風等極端天氣的幹擾,制造業進入傳統生産淡季,7月PMI爲49.3,持續四個月位于榮枯線以下,PMI新訂單指數爲49.50,顯示制造業需求仍較弱;PMI進口指标爲46.8,較6月下降0.2個百分點,顯示進口需求仍舊不足;疊加大宗商品價格呈現回落态勢,價格因素對進口增速形成拖累。此外,從我們的預測結果來看,進口增速低于我們的預期,可能原因在于高估了進口需求恢複進程。
從7月的進口國别來看,中國對美國、歐盟、日本和東盟進口的同比增速分别爲-11.23%、-3.01%、-14.65%和-11.17%。數據顯示,中國對美國、歐盟、東盟和日本的同比增速均有所下降,其中對東盟和美國的進口增速下降幅度較大。
從7月的進口商品來看,大宗商品方面,鐵礦砂及其精礦、原油、煤及褐煤、天然氣、鋼材的進口量累計同比增速分别爲6.9%、12.4%、88.6%、7.6%和 -32.6% ;除鐵礦砂及其精礦和煤及褐煤外,其他大宗商品進口數量累計同比均有所回升。農産品方面,糧食進口累計同比增速爲 5.3%,較上月回升0.8個百分點,肉類進口累計同比增速爲9.50%,較上月下降0.7個百分點。
價格部分:服務消費價格表現較好,工業出廠價格拐點已現
2023年7月,CPI同比下跌0.3%,較上月下降0.3個百分點,環比上漲0.2%,較上月上升0.4個百分點。其中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影響約爲0個百分點,較上月下降0.5個百分點;新漲價影響約爲-0.3個百分點,較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服務價格環比上漲是CPI環比上漲的主要原因,具體表現爲:受暑期出行需求提振影響,服務價格大幅回升,基本沖抵了食品價格環比下跌帶來的影響。此外,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漲0.8 %,較上月上升0.4個百分點,顯示消費需求表現溫和。我們預測7月份CPI同比下跌0.5%,低于公布結果0.2個百分點,食品價格基本符合預期,誤差主要來源是對服務價格的低估。
2023年7月,PPI同比下跌4.4%,較上月上升1.0個百分點,環比下跌0.2%,較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其中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影響爲-1.6個百分點,較上月上升1.2個百分點;新漲價影響約爲-2.8個百分點,較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高基數效應及生産資料價格持續下跌是造成PPI持續下行的主要原因,具體表現爲:國際大宗商品震蕩下行帶動上遊工業價格持續下行,而中下遊工業需求偏弱帶動生活資料價格同比下跌。我們預測7月份PPI同比下跌4.1%,高于公布結果0.3個百分點,誤差主要來源是對工業生産資料價格的高估,低估了煤炭、黑色金屬和非金屬建材價格下行和高基數效應的影響。
總體而言,居民消費端中,食品市場供應較充足疊加暑期出行需求恢複較好造成CPI環比轉正。工業生産端中,外部成本沖擊消退疊加工業生産需求相對不足造成PPI同比仍低迷。
食品項價格環比下跌,鮮果鮮菜是主要原因
CPI關注食品和非食品兩個方面,食品價格主要由豬肉、鮮菜和鮮果等驅動,非食品價格由工業消費品和服務價格驅動。7月份,食品消費需求平穩,消費市場供應充足,物價總體運行平穩。CPI同比下跌0.3%、環比由上月下跌0.2%轉爲上漲0.2%,具體而言:食品項價格環比下跌,其中鮮果、鮮菜價格環比下跌是本月食品價格環比下跌的主要原因;非食品價格環比上漲,其中服務價格回升是主要原因。
食品項中,從同比看,食品價格下跌1.7%,較上月下降4.0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0.31個百分點。受豬肉市場供應充足疊加高基數效應影響,豬肉價格下跌26.0%,較上月下降18.8個百分點;受鮮蔬供應季大量上市影響,鮮菜價格下跌1.5%,較上月下降12.3個百分點。
總體而言,食品項八大類價格同比分化(4漲、4跌),其中畜肉類同比幅度最大(-14.0%),較上月同比變動普降(0正、7負、1不變),其中鮮菜同比變動最顯著(-12.3%)。
從環比看,食品價格下跌1.0%,較上月下降0.5個百分點,影響CPI下降約0.18個百分點。受生豬供給充足和消費需求回落影響,豬肉價格環比不變,較上月上升1.3個百分點;受鮮蔬大量上市影響,鮮菜環比下跌1.9%,較上月下降4.2個百分點。
總體而言,食品八大類價格環比分化(2漲、6跌),其中鮮果環比幅度最高(-5.1%),較上月環比分化(5正3負0不變),其中鮮菜環比變動最明顯(-4.2%)。
非食品價格環比回升,出行需求恢複明顯
非食品項中,從同比看,非食品價格持平,較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影響CPI下跌約0個百分點。受燃油價格回升帶動,工業消費品價格有所反彈;受出行需求恢複影響,服務價格上漲1.2 %,較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
總體而言,非食品項七大類價格除生活用品和交通通信外同比普漲,其中交通通信項同比漲幅最高(-4.7%),較上月同比變動普增(7正0零0負),其中交通通信項同比變動最明顯(+1.8%)。
從環比看,非食品價格環比上漲0.5%,較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影響CPI變動約0.4個百分點。受國際油價回升影響,工業消費品價格有所反彈;受暑期出行需求持續恢複影響,服務價格上漲0.8%,較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
總體而言,非食品項七大類價格環比分化(6正、1負),其中教育娛樂項環比幅度最高(+1.3%),較上月環比變動分化(4正、1負、2不變),其中交通通信項環比變動最顯著(+1.7%)。
生産資料價格環比下跌,工業出廠價格降幅收窄
7月份,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傳導和國内外工業需求偏弱等多種因素影響,工業品價格走勢整體下行,工業品價格環比持續低迷,同比下行持續,但降幅有所收窄,具體而言:受工業上遊原材料、能源品等價格震蕩回落影響,高基數效應下生産資料價格同比仍低;受上遊工業傳導及中下遊工業需求低迷影響,生活資料價格同比繼續下跌。
分大類,從同比看,7月PPI下跌4.4%,較上月上升1.0個百分點。受國際大宗商品回落疊加高基數影響,生産資料價格下跌5.5%,較上月上升1.3個百分點,其中采掘工業同比回落最爲明顯;受中下遊工業需求回落影響,生活資料價格下跌0.4%,較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其中耐用消費品工業同比回落最爲明顯。生産資料價格持續下行是PPI同比的主要拖累。
從環比看,7月PPI環比下降0.2%,較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受工業中下遊生産需求回升和石油及相關行業價格回升影響,生産資料價格下跌 0.4% ,較上月上升 0.7 個百分點,其中原材料、加工工業價格下跌是主要原因;生活資料價格上漲0.3%,較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其中耐用消費品工業價格回升是主要邊際貢獻。中上遊原材料加工工業價格下跌是造成此次PPI環比回落的主要原因。
貨币金融部分:社融信貸低于預期,政策支撐有待加強
2023年7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5282億元,較去年同期少增2503億元,低于市場預期。7月社會融資規模主要受表内融資大幅拖累,表外融資小幅支撐,直接融資小幅偏弱以及政府債券支撐不強的影響,創2017年7月以來的低點。
2023年7月,新增人民币貸款3459億元,同比少增3331億元,遠低于市場預期。7月人民币貸款主要受短期和中長期貸款共同拖累的影響同比大幅走弱,雖票據融資同比多增461億元,但支撐力度明顯不足,後續還需進一步的政策出台支撐市場信心。
2023年7月末,狹義貨币(M1)餘額67.72萬億元,同比增長2.3%,較上期下降0.8個百分點;廣義貨币(M2)餘額285.4萬億元,同比增長10.7%,較上期下降0.6個百分點,低于市場預期。伴随7月信貸投放規模顯著下降,形成的信貸派生難以支撐M2同比增速,與此同時,7月财政存款同比出現了大幅增加,以及企事業單位中長期貸款邊際減弱也對7月末的M2形成了拖累。
新增社融低于預期,新增信貸是主要拖累
2023年7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5282億元,較去年同期少增2503億元,低于市場預期。其中,新增人民币貸款364億元,同比少增3724億元;新增外币貸款-339億元,同比少減798億元;新增委托貸款8億元,同比少增81億元;新增信托貸款230億元,同比多增628億元;新增未貼現銀行承兌彙票-1962億元,同比少減782億元;新增債券融資1179億元,同比多增219億元;新增股票融資786億元,同比少增651億元;新增政府債券4109億元,同比多增111億元。
整體而言,7月社會融資規模主要受表内融資大幅拖累,表外融資小幅支撐,直接融資小幅偏弱以及政府債券支撐不強的影響,創2017年7月以來的低點。
表内融資大幅拖累,7月僅新增25億元。其中,因當前國内需求不足,市場預期不穩,以及季節性透支效應,人民币貸款僅新增364億元,創2006年11月以來的新低;受進出口貿易的持續負增長以及人民币彙率的走低,外币貸款自今年7月以來持續收縮,7月繼續減少339億元,但同比少減798億元,相對而言形成了反向支撐。
表外融資同比少減1329億元,形成小幅支撐,但後續支撐可能進一步減弱。2022年下半年國内推出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有力支撐表外融資規模,由此形成高基數,未來在高基數的作用下表外融資難以對社融形成支撐作用。
直接融資同比少增432億元,表現依然偏弱。其中,企業債券融資同比多增219億元,地産等相關企業的債券融資意願依然低迷;盡管今年出台了相關支持政策如全面注冊制等,但當前國内股市依然信心不足,股票融資同比少增651億元。
政府債券同比小幅多增111億元,後續還将進一步多增,對社融形成較大支撐。由于今年政府債券發行節奏與全年形成一定錯位,去年更多采取前置發力,導緻今年上半年基數較高,今年政府債券相對緩和,但總量不弱與去年,所以後續政府債券将同比多增形成支撐。
新增信貸邊際走弱,市場信心仍待政策支撐
2023年7月,新增人民币貸款3459億元,同比少增3331億元,遠低于市場預期。其中,新增短期貸款-5120億元,同比多減1305億元;新增中長期貸款2040億元,同比少增2905億元;新增票據融資3597億元,同比多增461億元。進一步從部門結構來看,新增居民戶貸款-2007億元,同比少增3224億元,其中新增短期貸款-1335億元,同比多減1066億元;新增中長期貸款-672億元,同比少增2158億元;新增企事業單位貸款2378億元,同比少增499億元,其中新增短期貸款-3785億元,同比多減239億元;新增中長期貸款2712億元,同比少增747億元。
整體而言,7月人民币貸款主要受短期和中長期貸款共同拖累的影響同比大幅走弱,雖票據融資同比多增461億元,但支撐力度明顯不足。
居民戶信貸規模收縮2007億元,反映信貸需求明顯減弱,同比少增3224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收縮1335億元,中長期貸款收縮672億元。在當前多項利于樓市的貨币政策以及促銷費的政策措施加持下,提前償還貸款的熱情不減,反映出居民戶仍以降杠杆爲主基調,防風險爲主要目标調整資産配置,凸顯市場信心不足。
企事業單位加杠杆勢頭減弱,信貸規模同比減少499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收縮幅度同比擴大239億元,中長期貸款規模繼續增加,但同比少增747億元,結束了将近1年的強勢表現。今年今年第二季度以來出台了衆多穩增長政策,例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降息等,企業信貸需求并未出現明顯提升,反映出企事業單位的内生動力不足,還需進一步的政策出台提供信心。
存款活期化邊際減弱,資金空轉現象趨勢性下降
2023年7月末,狹義貨币(M1)餘額67.72萬億元,同比增長2.3%,較上期下降0.8個百分點;廣義貨币(M2)餘額285.4萬億元,同比增長10.7%,較上期下降0.6個百分點,低于市場預期。整體而言,伴随7月信貸投放規模顯著下降,形成的信貸派生難以支撐M2同比增速,與此同時,7月财政存款同比出現了大幅增加,以及企事業單位中長期貸款邊際減弱也對7月末的M2形成了拖累。
從M2與M1的同比增速差看,7月末兩者的同比增速差爲8.4%,增速剪刀差較上期繼續提高0.2個百分點。兩者剪刀差連續兩月出現擴大,且創2022年1月以來的新高,預示着7月存款活期化再次減弱。這一定程度也是印證了企事業單位中長期貸款邊際減弱的迹象,企業經營内生動力出現了波動,但是,從今年以來的趨勢來看,兩者剪刀差仍處于波動變化狀态,并未形成趨勢,這也間接反映出市場預期還需進一步鞏固。
從社融與M2的同比增速差看,7月末兩者的同比增速差爲-1.8%,較上期繼續下降0.5個百分點,增速差繼延續趨勢性下降。自2022年7月以來社融擴張速度持續弱于貨币擴張速度,且增速差持續爲負,預示着資金流動性持續充裕。自今年以來,穩經濟政策持續落地生效,尤其是第一季度政策發力顯著,增速差持續減小,表明資金空轉現象有持續緩解的趨勢,但值得關注的是這種增速差的持續減少是以M2同比增速下降快于社融同比增速緩慢實現的。
展望未來:經濟恢複低于預期,政策仍需繼續支持
工業産出方面:貨币政策方面,政治局會議指出,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币政策,發揮總量和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将有力支持工業生産活動;财政政策方面,同時表示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财政政策,延續、優化、完善并落實好減稅降費政策,後續政策或仍将以穩就業、擴内需、托底地産爲主線,預計對工業生産産生支撐作用;其它方面,外部需求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未來或繼續爲工業産出帶來擾動,但随着穩經濟各項措施顯效,國内市場信心與活力恢複,工業經濟将延續複蘇态勢,預計在财政貨币政策聯合發力的綜合作用下,工業增加值同比将保持穩步回升态勢。
消費方面:預計2023年消費額增速或較2022年顯著上漲,全年消費額增速呈現兩頭高中間低的"U"型走勢。其一,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0.2%,是1968年以來的次低值,2022年消費額的負增長對今年形成了顯著的低基數效應。其二,疫情防控政策全面放開後,接觸性消費需求增加,促進消費額增速上漲。其三,"穩增長,擴内需",各地紛紛出台促消費政策,對消費額增速上漲起到拉升作用。
投資方面:随着"穩增長"政策效果的逐漸顯現,預計下半年投資增速或有小幅上漲,全年投資走勢或呈現兩頭高中間低的"U"型特征。7月27日,商務部等9部門辦公廳聯合印發《縣域商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城鄉流通領域的打通将帶動投資增速上漲;進一步對外開放盡可能的保證外需平穩,利于國内投資需求的擴張,自然走勢下,下半年整體投資環境好于預期。鑒于當前内生動力不足,有效需求短期内難以顯著上漲,預計全年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将平穩運行,不會出現大幅上漲或下跌的狀況。
出口方面:下半年出口增速下行壓力仍在,對經濟的支撐作用逐漸降低。一方面,下半年全球制造業複蘇壓力加大,長期來看海外需求仍将處于收縮階段,疊加貿易摩擦不斷,對出口增速形成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國内外貿保穩提質政策不斷出台,RCEP協議持續釋放外貿紅利,出口結構不斷優化,汽車行業和新能源行業成爲外貿出口新動能,疊加去年年末的低基數效應,未來或将支撐出口增速。
進口方面:預計未來進口增速或将築底回升。一方面,下半年國内穩經濟政策将持續發力,利于帶動中國内需恢複逐步回暖,一攬子支持房地産行業的刺激政策或将出台,帶動房地産市場邊際改善,助力經濟基本面企穩回升,帶動國内需求穩步複蘇,進口增速有望得到邊際改善。另一方面,出口需求不足将帶動國内生産需求回落,在海外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CRB商品指數承壓,未來價格因素仍利空進口,而随着西方國家對中國出口限制加強,國内産業升級帶來的進口替代效應也将削弱進口增速。
CPI方面:食品項看,豬肉方面,在生豬供給仍高、疫後需求邊際改善以及中央儲備政策幹預下,預計下半年豬價或将觸底回升;鮮菜鮮果方面,受季節性因素影響較大,如極端天氣帶來産量下降和物流倉儲成本上升,因此存在一定程度波動性,預計下半年持續增長;非食品項看,服務價格随經濟提振保持平穩增長,工業消費品則随上遊大宗商品價格回落繼續回落。總的來說,受政策促進消費需求釋放和低基數效應影響,CPI整體處回升态勢,消費品價格方面存在一定壓力,服務價格方面則主要取決于需求恢複形勢,預計2023年全年CPI同比增速約爲0.6%。
PPI方面:油價方面,受OPEC+減産供應政策和地緣政治因素影響較大,疊加全球流動性收緊以及歐美發達國家經濟衰退帶來需求收縮的風險加大,因此預計下半年油價中樞将穩中趨降;有色金屬行業方面,随着未來有色金屬出口國供給逐步回升,需求依舊保持一定韌勁下,預計有色金屬價格中樞震蕩向上;黑色金屬行業方面,受歐美升息及需求收縮影響,漲價風險并不高;化學原料制造品行業方面,該類商品的價格受原油影響較大,預計走勢與原油價格保持一緻,穩中趨降;煤炭行業方面,全球煤炭風險猶存,迎峰度夏時節下煤炭價格有階段性上行壓力。總的來說,随着疫情沖擊對供應鏈的影響消退,全球流動性收緊下歐美發達國家經濟面臨衰退,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整體或将繼續震蕩回落,疊加高基數效應,預計2023年PPI同比增速約爲-2.8%。
貨币金融方面:預計未來信貸規模仍有支撐,但仍需進一步政策推動。2023年第一季度穩增長政策發力明顯,信貸投放力度較大,第二季度在降息等貨币政策支撐下,信貸規模穩步擴張。進入第三季度,市場信心不足的迹象依然存在,已出台的多項穩增長政策仍未觸及市場信心的要點,預計後續政策支撐陸續出台,有可能啓動存量貸款利率下調等降息措施。預計未來M2同比增速繼續維持下行趨勢。随着節後國内經濟恢複的全面啓動,偏寬松的貨币政策仍将助力宏觀經濟穩定恢複,加之今年上半年基數較低,未來M2同比增速仍将保持高位運行,但後續随着去年基數的逐漸擡升而出現緩慢回落的趨勢。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簡介: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挂靠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依托北京大學,重點研究領域包括中國經濟波動和經濟增長、宏觀調控理論與實踐、經濟學理論、中國經濟改革實踐、轉軌經濟理論和實踐前沿課題、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教學研究等。同時,本中心密切跟蹤宏觀經濟與政策的重大變化,将短期波動和長期增長納入一個綜合性的理論研究框架,以獨特的觀察視角去解讀,把握宏觀趨勢、剖析數據變化、理解政策初衷、預判政策效果。
中心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對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産生了較大影響。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1)推動了中國人口政策的調整。中心主任蘇劍教授從2006年開始就呼籲中國應該立即徹底放棄計劃生育政策,并轉而鼓勵生育。(2)關于宏觀調控體系的研究:中心提出了包括市場化改革、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政策的三維宏觀調控體系。(3)關于宏觀調控力度的研究:2017年7月,本中心指出中國的宏觀調控應該嚴防用力過猛,這一建議得到了國務院主要領導的批示,也與三個月後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宏觀調控有度"的觀點完全一緻。(4)關于中國經濟目标增速的成果。2013年,劉偉、蘇劍經過缜密分析和測算,認爲中國每年隻要有6.5%的經濟增速就可以确保就業。此後不久,這一增速就成爲中國政府經濟增長速度的基準目标。最近幾年中國經濟的實踐也證明了他們的這一測算結果的精确性。(5)供給側研究。劉偉和蘇劍教授是國内最早研究供給側的學者,他們在2007年就開始在《經濟研究》等雜志上發表關于供給管理的學術論文。(6)新常态研究。劉偉和蘇劍合作的論文"新常态下的中國宏觀調控"(《經濟科學》2014年第4期)是研究中國經濟新常态的第一篇學術論文。蘇劍和林衛斌還研究了發達國家的新常态。(7)劉偉和蘇劍主編的《尋求突破的中國經濟》被譯成英文、韓文、俄文、日文、印地文5種文字出版。(8)北京地鐵補貼機制研究。2008年,本課題組受北京市财政局委托設計了北京市地鐵運營的補貼機制。該機制從2009年1月1日開始被使用,直到現在。
中心出版物有:(1)《原富》雜志。《原富》是一個月度電子刊物,由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辦,目的是以最及時、最專業、最全面的方式呈現本月國内外主要宏觀經濟大事并對重點事件進行專業解讀。(2)《中國經濟增長報告》(年度報告)。該報告主要分析中國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中長期問題,從2003年開始已經連續出版14期,是相關年度報告中連續出版年限最長的一本,被教育部列入其年度報告資助計劃。(3)系列宏觀經濟運行分析和預測報告。本中心定期發布關于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系列分析和預測報告,尤其是本中心的預測報告在預測精度上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免責聲明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屬學術機構,本報告僅供學術交流使用,在任何情況下,本報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觀點僅供參考,亦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緻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本報告版權僅爲本研究中心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制、發表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