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海牙和平宮,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歲末年初之際,各類盤點、預測、展望相繼出爐,《自然》雜志近期也發布了 "2024 年值得關注的八大科學事件 ",其中既有下一代人工智能模型 GPT-5 亮相、超高速超級計算機啓動等硬核科技的進展,也有世界蚊子項目投産(通過讓蚊子鞋帶特定細菌防止它們傳播緻病性病毒)、下一代新冠疫苗的試驗等公共衛生事業的動态。
而關于近年來備受關注也愈發急迫的應對氣候危機問題,《自然》雜志也給出了其認爲即将發生、也最需關注的大事件。
國際法院将對應對氣候變化法律義務發表意見,但指定日期卻一再延長
《自然》雜志預測稱,2024 年下半年,位于荷蘭海牙的國際法院可能會針對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義務發表咨詢意見,并對那些存在 " 破壞氣候行爲 " 的國家進行裁定,要求其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
針對這哥大事件,《自然》雜志起的标題也很直接,名爲 " 拯救地球 "。
圖片來自《自然》雜志(Nature)
所謂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簡稱 ICJ),是聯合國最主要的司法機關,成立于 1945 年 6 月,位于荷蘭海牙的和平宮内。國際法院的職責主要是根據國際法處理主權國家之間的法律争端,其事務由 15 位法官主持,法官任期 9 年,各自獨立行使職權,均由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選出。
在環境訴訟方面,國際法院在 20 世紀 90 年代之後有過不少經典判例,如 Gabcikovo-Nagymaros 水壩工程案(匈牙利訴斯洛伐克)、烏拉圭河紙漿廠案(阿根廷訴烏拉圭)等,均強調了各國應對其造成的環境損害承擔相應責任。在全球變暖形勢愈發嚴峻、應對氣候危機緊迫性驟增的當下,國際法院在推動各國落實《巴黎協定》、爲氣候争議提供咨詢意見和裁決等環節被寄予厚望。前述《自然》雜志預測中的相關内容,也是目前氣候變化義務、氣候訴訟領域最受關注的事項。
雖然關注度、支持度很高,但國際法院的相關工作進展卻并不順利。2023 年 3 月 29 日,聯合國大會就已經提請國際法院就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需承擔的法律義務發表咨詢意見。國際法院随即發出通知,請各成員國、國際組織提供書面說明材料,當時的提交截止日期是 2023 年 10 月 20 日,而書面材料中涉及到要求另一國承擔責任的情況,另一國應在 2024 年 1 月 22 日前做出書面回應。但到了臨近截止時間的 2023 年 9 月,國際法院卻宣布陳述材料提交截止日期延長至 2024 年 1 月 22 日,書面回應提交日期延長至 4 月 22 日。今年 1 月 3 日,材料提交進度仍然緩慢,國際法院無奈再次宣布延期,陳述材料提交截止時間延至 3 月 22 日,書面回應時間延至 6 月 24 日。
指定日期的一再延長實際上對氣候議題關注者的信心有不小打擊,各成員國能否按要求提交材料,國際法院的咨詢意見又能否在今年下半年如期出爐,目前也還充滿不确定性。
國際法院相關裁決不具備法律約束力,但能夠形成 " 道德權威 "
假設材料提交和咨詢意見的出台都能按目前的時間規劃完成,國家法院所給出的意見、裁決又能否生效并真的 " 拯救地球 " 呢?
哥倫比亞法學院薩賓氣候變化中心氣候訴訟研究員 Maria Antonia Tigre 在分析中提及,從相關意見、裁決的性質來看,并不具備強制性的法律約束力。
梳理資料可發現,近年來,不斷有相關研究指出發達國家應承擔氣候責任,如 2023 年英國利茲大學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就顯示,全球約 90% 的過量碳排放源自發達國家,這些國家應當向曆史上碳排較低的國家支付補償金。在輿論場中,要求發達國家賠償或爲全球降碳減排提供資金支持的呼聲也較高。但回顧近年來的實際情況,COP15(《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 15 次締約方大會)上,發達國家曾承諾每年出資 1000 億美元支持全球合作應對氣候危機,COP27 上又達成了緻力于推動發達國家幫助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發展中國家融資的 " 損失與損害基金 " 協議,但相關承諾、協議的落實困難重重、進展波折,目前都未能真正生效。從這個角度來說,想讓國際法院的努力最終發揮巨大作用,似乎需要的還是國際社會的共識和合作,而這恰恰一直是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的難點所在。
不過,Maria Antonia Tigre 也同時提示,不應忽視國際法院咨詢意見所具有的巨大法律示範作用和 " 道德權威 "(moral authority)效應,這對于推動各國重視其承諾的氣候目标、促進全球共識的形成,進一步促使人們認識到氣候問題的嚴峻性并行動起來十分重要。此外,國際法院的意見和裁定,也有利于各國在國内相關法律案件中進行參考并加以引用。
" 幹旱、海平面上升、水和食物短缺、鹿特丹不存在、鳳凰城沒有電,各國爲争奪資源挑起争端。沒錯,這是虛構的小說,關于 50 年後的人類和地球,但如果我們不重視那些重要的問題,到時,這也可能變成紀實作品。" 地質學家 James Lawrence Powell 談及其近年再版的小說《The 2084 Report》時如是說,該小說 2011 年首次出版,以頗具實驗性的 " 虛構的口述史 " 的方式,描繪了 2080 年代因全球變暖造成的地球亂局。近年來,在氣候問題愈發嚴峻的情況下,該書得以再版并在環保領域引發了不少讨論。對今後的命運,人們有焦慮也有期待,但相對于與日俱增的焦慮,期待中的 " 拯救時刻 " 卻無法被具象化地描繪,關于未來的感受也因此變得更加模糊、不确定,就像國際法院一再 " 難産 " 的意見和裁決一樣。
James Lawrence Powell 小說《The 2084 Report》封面,圖片來自 Goodreads
此外,除了應對氣候危機,《自然》雜志還提示,在生态環境領域應關注 2024 年即将完成的聯合國限塑條約的政府間談判,該談判旨在建立一項具有約束力的國際協議,以解決地球現存 70 多億的塑料廢品及相關污染問題。(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胡珈萌,編輯|劉洋雪)
更多宏觀研究幹貨,請關注钛媒體國際智庫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