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 3697 天
已上線 2058 個詞條
1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熱帖 " 長期一個人獨居是什麽體驗 ",不禁讓人有了許多思考。
網友 @田可樂講述起自己的獨居生活,規律且自律:
" 吃飯,睡覺,走路,讀書,一個人;
裝修,居住,看病,冒險,一個人。
一周三次打掃屋子,擦、抹、掃、拖、洗、曬;
一周上班五天,不遲到不早退,寫 3、5 篇稿子,從不拖稿。"
除了生活的細碎,網友發現長期的獨居,讓她更相信自己。
以前出現任何意外情況,第一想法不是逃避就是否定自己;如今,她隻想着怎樣以最快的方式解決問題,以及如何在下次避免同樣的錯誤。
更爲重要的是,曾經她不敢倒下,是因爲身後空無一人;如今,她倒覺得因爲身後空無一人,她才不會倒下。
長時間的獨居,除了讓她過上了自己喜歡的生活,更讓她強大了自己。
記得周國平在《獨處是一種能力》中寫到寂寞的三種狀态:
一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一心逃出寂寞;
二是漸漸習慣寂寞,安心建立生活的條理,用讀書、寫作等來驅逐寂寞;
三是寂寞本身成爲一片詩意的土壤,誘發出關于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
經曆過深度獨處的人,往往會在平凡的日子中讓自己活出了詩意。
2
一位網友曾講述過關于他的故事,讓許多人看見了自己。
大學時期,原來喜歡獨來獨往的他,爲了讓自己在宿舍裏看起來顯得融洽,他選擇迎合他人,放棄自我。
無論舍友們做什麽,爲了凸顯合群,他都努力參與。他人打遊戲,他加入;他人刷劇,他加入;他人聊八卦,他也加入。
哪怕這些遊戲、劇目、話題,他一絲都不感興趣。
原本習慣有規劃的他,慢慢的,也開始變得怠慢,變得無所謂,變得随從他人。
跟随着舍友的腳步,他每天要麽吃要麽睡,要麽玩遊戲要麽追劇,總之生活中的一切在不經意間都變得不那麽積極,不那麽向上。
就這樣過了好長一段時間,當他覺醒往回看時,他才深刻地感慨:
" 都說集體帶給人溫暖,爲什麽我在這個集體裏感受到的不是溫暖,而是壓抑,頹喪和窒息?"
記得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裏寫道:
"一般人不能領略這個塵世生活的樂趣,那是因爲他們不深愛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闆而無聊。"
心理學中有一個闡述類似原理的毛毛蟲實驗。
講的是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讓它們首尾連成一圈,你就會發現,它們一隻跟着一隻往前爬。
1 小時過去了,1 天過去了,又 1 天過去了,這些毛毛蟲還是夜以繼日地繞着花盆的邊緣在轉圈,一連走了七天七夜,直到最終因爲饑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
令人唏噓的是,就在花盆的不遠處有着它們愛吃的松針。
那些在人群中迷失了自我的人,就猶如毛毛蟲,隻會跟随他人的腳步盲目前進,而忘了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
可惜的是,沒有人會因爲盲從他人而收獲精彩的人生,相反的,隻有在自己的世界沉澱,人生才有可能變得多姿多彩。
3
1845 年,美國學者梭羅跑到瓦爾登湖邊上,搭建了一個小木屋,獨居了 2 年 2 個月,他用行動诠釋了什麽叫做 " 遺世獨立 "。
後來有人問他:" 你一個人住在那一定很孤獨,很想見人吧,特别是在風雪天裏。"
梭羅卻回答道:
"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不也隻是宇宙中的一葉小舟嗎?
我爲什麽會感到孤獨呢?我們的地球不是在銀河系中嗎?
我覺得經常獨處使人身心健康。與人爲伴,即使是與最優秀的人相處也會使人厭倦。
我好獨處,至今我尚未找到一個夥伴能有獨處那樣令我感到親切。
當我們來到異國他鄉,雖置身于滾滾人群中,卻常常比獨處家中更覺孤獨。
孤獨,不能以人與人的空間距離來度量。"
孤獨是每一個成年人都必須理解的人生話題。
因爲,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守得住繁華。
最後,借朱德庸的一段話作爲結尾:
" 我喜歡簡單的生活,更喜歡安靜地過日子。我不善應酬交際,如果非得參加,大部分時候都如坐針氈食不知味,隻要一假笑就臉皮僵硬。
我不是一個貪嘴的人,也很少開發新館子,吃來吃去就那麽幾家熟店,常常一道菜吃十年不換,關一家少一家,所以都自己動手料理三餐。
我對大部分的人或事都簡單看待,吃了不少虧,但也習以爲常了,過過小日子沒什麽不好的,偉大從來不美麗,微小才真正令人感動。"
共勉。
↓免費試讀《精讀君通識詞典》前 30 個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