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同仁堂又要加入酒局?上周,公司宣布拟斥巨資投資京宜生物,圈定白酒、黃酒産能資源,成為業内關注的焦點。公司有着 200 多年的藥酒生産曆史,已有國公酒、同仁禦酒等養生藥酒銷售。這次通過對外投資獲得今天冷依柔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同仁堂1.9億再飲酒,歡迎閱讀~
老字号同仁堂又要加入酒局?
上周,公司宣布拟斥巨資投資京宜生物,圈定白酒、黃酒産能資源,成為業内關注的焦點。
公司有着 200 多年的藥酒生産曆史,已有國公酒、同仁禦酒等養生藥酒銷售。這次通過對外投資獲得食品酒資源,尚屬首次。
如果關注到公司 2021 年報提出的藥酒、食品酒雙輪驅動,以及今年強調探索定制酒業務,就知道,這家老字号注定要大醉一場了。
中藥 + 白酒
中藥 + 白酒,能否讓老字号重新煥發青春?不信邪的同仁堂,再次豪擲重金入局。
上周,同仁堂(600085.SH)公告拟斥資約 1.9 億元獲得京宜生物 51% 股權,圈定白酒、黃酒産能資源,借此補充藥酒業務産能,同時向食品酒業務延伸。
為了這筆投資,湖北楚園春酒業似乎早有鋪墊。在去年 9 月設立全資子公司京宜生物,今年 8 月注冊資金從 10 萬元猛增至 1.4 億元,主營發酵過程優化技術研發、糧食收購、遊覽景區管理及食品互聯網銷售等。
湖北楚園春酒業是湖北宜昌境内較為知名酒企之一,擁有白酒年産能 3 萬噸、黃酒年産能 5000 噸。對楚園春來說,拿到同仁堂的投資,不僅獲取資金,酒類産能也有了穩定采購商。
在吃藥喝酒行情之下,同仁堂近年來對酒類業務分外熱衷。
2021 年報披露,要 " 實現藥酒與食品酒雙輪驅動 "、" 規劃好功能性食品酒系列營銷推廣 ";今年中報,公司強調國公酒是五大核心 OTC 重點品種之一。
今年 9 月,同仁堂還設立了養生酒研發中心,并強調要探索定制酒業務。這家老字号真認為中藥加酒,越喝越有?
梳理發現,公司養生酒業務布局早,但一直不溫不火。1992 年就設立同仁堂酒廠,國公酒、同仁禦酒經常出現在财報中,至于這些藥酒産品銷量,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中藥企業跻身酒局并不少見,廣譽遠、修正藥業和天士力等均有涉獵。其中,天士力投資的國台酒業曾沖刺 A 股,欲做醬酒第二。
不過,這次同仁堂跨界飲酒,沒能重現沾酒必大漲的鐵律,市場波瀾不驚。12 月 9 日開盤,股價漲幅一度超過 4% 後迅速回落,至收盤漲幅 0.76%。
增長困境
雲南白藥賣牙膏、片仔癀搞藥妝、東阿阿膠賣咖啡,這些曾經輝煌的藥企,紛紛擺出一副搞副業的架勢,究其根源,還是為了緩解業績疲軟的焦慮。
同仁堂同樣如此,在涉足酒類業務之前,玩過直銷、賣過咖啡及飲料等,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同仁堂創立于 1669 年,迄今已有 353 年曆史," 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遵照這句古訓,奠定了公司的行業地位。
公司主要業務是醫藥工業、醫藥商業,今年上半年分别收入 47.90 億元、45.80 億元,毛利率 50.06% 和 30.01%。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收入、歸母淨利潤分别為 109.0 億元、10.03 億元,同比分别增長 2.03% 和 9.01%。
在疫情影響之下,業績增長可能與去年底對核心産品提價相關。去年四季度,公司對旗下核心産品大幅提價,其中,對安宮牛黃丸(3 克 / 丸 / 盒)提價約 10%,牛黃清心丸、烏雞白鳳丸、牛黃清胃丸等 6 個品種平均提價區間為 15% 至 25%。
這樣的業績,還是低于市場預期。在三季報披露次日,公司股價即遭遇跌停。
從近幾年來看,公司已走上下坡路。其收入增速從 2016 年的 10.96% 降至 2020 年的 -3.40%,同期,歸母淨利潤增速從 6.59% 降至 4.67%。雖然 2021 年收入、歸母淨利潤實現雙位數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又陷入個位數增長。
公司超過 400 個品規中成藥産品,按照治療領域可以劃分為心腦血管類、補益類、清熱類、婦科類等,公司陷入下行通道,或許與這些領域的産品銷售波動有關。
2019 年至 2021 年,補益類産品波動最大,收入增速分别為 -22.35%、9.88% 和 -2.60%,同期,清熱類增速從 1.63% 降至 0.48%,隻有心腦血管類、婦科類收入增速從個位數恢複到雙位數增長。
品牌内耗
2001 年,以同仁堂樂氏家族為原型的 40 集電視劇《大宅門》在央視熱播,大衆進一步認識了這個老字号品牌。
1992 年,同仁堂集團成立,進入一個新的曆史發展階段。彼時,國内中藥老字号陣營中,還有東阿阿膠、片仔癀和雲南白藥。
在最近幾年,這些老字号過得并不太好。東阿阿膠的阿膠神話再難講;片仔癀原材料配額限制,被鎖在産能和提價裡;雲南白藥保密配方摸到天花闆。同仁堂更是頻繁登上熱搜,産品質量問題屢屢發生,老字号招牌不堪困擾。
據媒體報道,2017 年,公司旗下企業因質量問題被曝光 10 次以上,2018 年發生 " 過期蜂蜜 " 事件,公司面臨嚴重的信用危機,暴露内控問題。
在這之後,公司從原材料到生産等各個環節亡羊補牢,截至去年末,已經更新優化 300 多個藥材質量标準,同時對現有質量及工藝标準持續提升。
另外,市面上的同名商号泛濫,天津同仁堂、南京同仁堂、台灣同仁堂以及成都同仁堂等,讓消費者傻傻分不清。
清代初期,同仁堂由樂顯揚創立于北京。清末,樂家女婿張益堂将自家藥房更名為天津同仁堂,這樁冒名事件曾在民國時期轟動一時,同仁堂在天津狀告天津同仁堂侵權,後者敗訴,但天津同仁堂名号得以保留,直至 2002 年實施股改,自 2018 年起兩度沖刺 IPO。
同仁堂與天津同仁堂有着百年恩怨,與南京同仁堂、台灣同仁堂與則有着較深的關系。
1926 年,樂氏第十三代傳人樂笃周奉命南下南京設立分号,1995 年、2006 年分别被原内貿部、商務部認定為老字号。南京同仁堂曾在南京醫藥旗下,後被剝離。
台灣同仁堂由樂氏第十三代傳人樂崇輝 1953 年在台灣創立。
成都同仁堂與上述幾家同仁堂都沒關系,是江西人陳發光于清乾隆時期在成都創立。
關于同仁堂1.9億再飲酒就介紹完了,您有什麼想法可以聯系冷依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