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新腕兒,作者 | 憐舟
在消費界談起日本時,從他們一百多年的消費發展簡史中,總能提煉出值得借鑒的地方。日本社會學家三浦展有一本名爲《第四消費時代》的著作。在書裏,他将日本消費史分爲四個階段,爲了精準的将日本消費發展節點與國内消費變遷結合叙述,可将四個階段展開講講。
第一階段消費時代是在 1912 年 -1941 年,人們日常的消費目的,僅僅是爲了生存;
第二消費時代是在 1945 年 -1974 年,所有消費品完全是流水線生産,越多越好,越大越好,消費過度化,恨不得人手一件,人們在當時的消費觀念上,并不那麽看重物品精緻度和美觀度;
在第三階段,是在 1975 年 -2004 年。不同于上階段粗犷的消費理念,民衆們追求小衆化消費,渴望通過個性消費表達自己。消費也自然出現了階層性和分衆變化;
到了 2005 年 -2034 年,是日本消費第四階段。一場 311 地震,造成 2 萬多人死亡。災難改變了人們的心态,大家意識到生活要共享,追求利他主義,生活也變得更加簡潔。
此時來看,當年無印良品的崛起,具備着時代标志性意義。從日本消費經濟叠代中,我們能發現中國的一二線城市已經走到第三消費社會,消費者們傾向于小衆化和個性化,也開始有明顯的階層消費劃分。但低線城市仍然很像第二消費時代的日本。
另外,新腕在閱讀其他行業研報過程中,例如調味品、預制菜、面包、啤酒等行業,發現日本消費品的發展軌迹,與中國有不少相似之處,有一定借鑒意義。
因此,新腕閱讀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日本消費爲鑒,掘金新高潛賽道,識别新消費黑馬》,這篇研報詳實叙述了日本消費經濟變化始末,讓我們站在當下消費時代節點上思考,如何創立一家優秀的企業,而優秀的企業又具備哪些品質。
01 體質和經曆很像
軟銀孫正義有一套時間機器理論,就是說像是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的經濟行進曆程不同。發達國家已經成熟的行業,放在發展中國家,可能還隻是萌芽期或快速發展階段。
這種情況下,前者的市場業務産品經驗就會延用到後者,利用兩種不同節奏進程發展軌迹,也就是觀念上的時間差,便能在欠發達國家的某個行業中搶占先機。
電商行業是個典型的例子。美國的亞馬遜成立于 1995 年,日本的樂天集團成立于 1997 年,兩年後,阿裏巴巴的成立,讓中國電商走入前列,還有 2007 年印度電商 "Flipkart" 的成立。後來成爲印度最大的電商,2018 年被沃爾瑪以 160 億美元收購。
時間機器理論也可以順延到兩個國家消費時代的變遷。
一個國家的人口年齡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地區經濟消費發展的基礎性因素。中國和日本從曆史發展曆程、社會背景、經濟發展、價值觀,還有人口結構等方面,都有不少相似性。在文化層面講,從古至今,中日兩國一直有文化交流,日本的社會價值和文化也深受中國影響。
像是唐代高僧鑒真,被日本奉爲律宗初祖、醫藥始祖,爲日本豆腐業、飲食業、釀造業等技術的同時,也引進了建築、雕塑、壁畫等技術。
像是在秦漢、南北緯時期,日本正處于彌生時代和大和時代前期,徐福遠赴日本,傳播中國物質文化、生産技術和生産工具,促進文化交流。後來,在隋唐時代、宋元時代和明清時代,以小野妹子、鑒真和尚、無準師範、雪舟和尚爲代表的僧侶,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充當了重要角色。
人口結構層面,中國和日本的人口結構,存在着跨時空的共同特質。
一個特質是人口變化。中國的 2011 年至 2020 年和日本的 1971 年至 1980 年兩個時間段内,在人口增速、家庭構成、老齡化等方面,呈現出很多共通之處。
兩國在這個時期,人口總量分别下降了 0.32% 和 1.43%,總量即将達到峰值。就在這時,兩個國家的人口紅利消失了。
勞動人口增速低于非勞動人口增速時,原先的勞動密集型産業的發展優勢消失了,而後的勞動力短缺,成了鉗制經濟發展的關鍵。在這兩個階段,人們的個性化消費需求,并沒有那麽突出。
另一個共同特質是家庭結構。
人口流動速度的加劇,還有育兒成本和工作時間的增長,小型家庭成爲中日社會的主要家庭形态。十年間,日本一人戶家庭增加了 3.26%,兩人戶家庭增加了 3.03%。中國也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在 2011 年到 2019 年,中國一人戶家庭同比增加了 4.44%,二人戶家庭增加了 3.58%。
小型化家庭結構的增加,影響到消費者的消費理念。
第三個共同的特征是老齡化社會。按照最新标準,一個國家或地區 60 歲以上人數占比超過 10%,65 歲以上人口數占比超過 7%,意味着該國家處于老齡化社會。
60 歲以上人口占比在 10%-20%,屬于輕度老齡化,20%-30% 屬于中度老齡化,超過 30%,就是重度老齡化。1971 年,日本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超過 7%,尚處于輕度老齡化狀态。但中國在 2001 年,老年人口占比突破 7%,标志着中國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
在後來的幾年,中國老齡化率一路攀升,2020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 60 歲以上人口占比 18.7%,65 歲以上人口占比 13.5%,處于輕度老齡化狀态。
老齡化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年輕人需要贍養老人。
中日兩國都在經曆年輕人撫養比持續走高的階段,年輕的勞動力需要将更多的時間用于贍養老人、撫養子女等非生産活動中。社會生産率則呈現下降趨勢,會直接影響到消費的運轉狀态。從經濟層面來講,中日也有相同的地方。1968 年,日本超越德國成爲第二大經濟體。
就在 2010 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日在不同時間内,各自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0 年,中日貨物貿易額是 3175.3 億美元,中國對日本的出口額是 1426.6 億美元,自日本的進口額是 1748.7 億美元。
如果按照國家排名,中國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國,日本也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還有在 70 年代,日本經曆了兩次石油危機,經濟受沖擊了,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中國亦是如此,烏俄戰争發酵,還有疫情等情況,影響了國家彙率的穩定性。
最後是中日社會開放度,也很是相似。1964 年冬奧會,那是冬奧會第一次來到亞洲,日本當年第一次進入了奧運會獎牌前三甲。1970 年,日本舉辦的大阪世博會,是亞洲首次世界博覽會。中國則在 2008 年舉辦了北京奧運會,以 51 枚金牌位列榜首。
後來又在 2020 年的上海世博會上,以 12 項記錄入選世界記錄協會之最。通過人口、家庭、社會、經濟和開放度,能直觀看到中日有不少相似之處。這決定了,日本的消費經濟變遷,于中國具有客觀中立的參照性的。
02 步伐太快,易崩盤
三浦展在《第四消費時代》中,将日本經濟分爲四個階段時,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技術背景,而時代的變化都是這些綜合因素下産生的結果。
例如第一消費社會時期,從日俄戰争勝利開始,到後來日本的侵華戰争,東京、大阪等大城市的中産階級就在當時誕生了。
時代對消費習慣的影響,一個具體性的例子是面包。
新腕曾在《國民選手 " 桃李 " 被錯殺?烘焙被困在面包裏》文章中闡釋過,在 1948 年,二戰結束後的日本遭遇糧食危機,美國借此向日本兜售面粉,政府鼓勵成立面粉制造企業,面包就此進入了日本國民生活中。也就是在日本第二消費社會。當年日本戰敗後,複興是當年的主要課題。
而面粉廠、面包,隻是其中時代産物之一。現實在倒逼日本創新,改變。在複興時期,日本出現了第一輛私家車、三大神器(洗衣機、電視機和電冰箱),還有 3C 等産品普及。消費社會隻能是一個比較泛化的概括,社會由人組成,人的消費态度構成了整個社會消費文化。
第一代人屬于不會賺錢也不會花錢。那時候,整個商業社會還處于萌芽期,卻缺乏資本和投資渠道,收入也隻夠用于日常開銷,人們生活比較拮據,都是量入爲出。
第二代人屬于會賺錢,但不會花錢。大家已經有了前期資本積累,投資渠道也比較豐富,但由于幼年時家庭貧困的生活陰影,成年後就比較節約,不會有多餘的消費支出。
第三代人比較鼓勵消費,但是拒絕浪費。到了第四代人,有了前期的積累,從小成長環境都比較富裕。因此,和賺錢能力相比,他們的花錢能力比較突出,經常是紙醉金迷的生活。
也就是在第四階段,日本社會泡沫開始破裂," 低欲望 " 消費帶來最直接的影響是,全員社會消費意願的下降。在這個時候," 極簡風 " 消費風格成爲外界對日本形象表述時标簽式存在。
這爲日本精緻産品帶來重要推動力,也時刻暗示着一味追求潮流所帶來的後果。
03 成長,即回歸本質
在研究日本經濟社會,我們可以窺見未來 10 年至 20 年的中國消費業,将會呈現出的發展規律。還能從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坎坷經曆中提煉風險和教訓,以規避國内消費未來會遇到的風險。
日本的消費産業發展,的确比較超前。例如他們很早就出現了共享經濟,将分享這件事情,處理包裝成商業模式。還有單身經濟下,衍生下的各色消費品。
這些商業行爲,都能看出日本的消費環境内在的氣質是很個性的,也曾一度晉爲風口。敏銳挖掘到消費者訴求,迅速推出對應産品。
日本創業者對商業觀察的敏銳度和執行能力,很值得學習。當年日本在第二消費時代和第三消費時代時,尤其是第三階段的消費社會,五花八門的品牌和産品推出,人們抑制多年的消費欲瞬間宣洩。
個性産品風格、共享經濟風口、單身經濟風口……消費者在風口時,很難分清哪些是個性風格的産品,哪些産品充其量隻是有 " 個性 "。消費膨脹過後,消費者開始回歸理性,學會了克制。
如今處于第四消費時代的日本,崇尚 " 極簡主義 "。從追求個性,到變成共性,人們成熟了。終于明白隻有物美價廉、簡潔樸素的産品,才值得信任、經得住考驗。
這與多年前爲 " 個性 " 風靡的場景,形成極具張力的戲劇沖突。我們在前面章節叙述到,中國的一二線城市很像第三階段的日本,大家會願意選擇小衆、個性化的品牌,以此表達自己的獨立自由、時尚個性的态度。而低線城市處于過渡消費,在生活質量有了輕度提高後,會出現 " 膨脹式 " 消費。
這兩種消費風格,都很像第三消費時代的日本,對消費這件事,充滿着無規律波動的亢奮。以史爲鑒,創業者們面對消費者情緒化的購物心态和喜好,更需要冷靜的洞察市場,切忌跟風。
在做好産品品質,打磨完善商業模型和産業鏈能力後,可以在某個階段順應潮流,做消費者喜歡風格的産品。人們消費喜好會變,消費者心态會變、年齡會變,不變的是消費。
因爲人們永遠都需要消費品。要想抵住時間洪流,避免由先驅變成先烈,創業者還是要減少潮流噱頭,堅持做人們生活中真正需要的剛需産品。
不能隻活在想象之中,活在消費者情緒中和心态中。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