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 1 月 26 日電 ( 付健青 ) 26 日,A 股三大股指漲跌不一。截至收盤,上證指數漲 0.14% 報 2910.22 點,收獲 " 四連陽 ";深證成指跌 1.06% 報 8762.33 點,創業闆指跌 2.23% 報 1682.48 點。" 中字頭 " 雖然出現分化,但不少強勢股仍持續漲停。
A 股市場行情接下來會如何演繹?組合拳密集出台下,用來平抑非理性波動的平準基金還有必要推出嗎?業内人士給出了最新獨家解讀。
組合拳密集出台
" 中字頭 " 持續上攻
本周 A 股市場上最耀眼的行情莫過于 " 中字頭 " 的集體起飛。Wind" 中字頭央企 " 概念下共有 129 隻個股,數據顯示,從周二 ( 1 月 23 日 ) 強勢反彈開始算起,截至周五的四個交易日中 ( 下同 ) ,129 隻個股均實現上漲,其中有 80 隻個股漲超 10%,16 隻個股漲幅超 20%。
具體來看,中鐵裝配股價漲超 71% 位列累漲第一,中視傳媒、中糧資本、中成股份、中國海誠分列 2-5 位。
行情的走勢離不開政策組合拳的密集出爐,高層也持續發聲。周内,《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 ( 2023 — 2027 年 ) 》披露;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将進一步研究把市值管理納入中央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證監會副主席王建軍稱股市的長期回報要能高于存款、債券的收益,才是更加可持續的;央行官宣降準等事項;住建部召開城市房地産融資協調機制部署會……
另外,近日,國有企業存量資産優化升級 ( 北京 ) 股權投資基金 ( 有限合夥 ) 成立,出資額 400 億元人民币。該基金定位爲專業投資于存量資産盤活領域的綜合性基金,通過市場化方式參與并支持國有企業存量資産盤活。
連續大漲三天後," 中字頭 " 個股在今日出現了分化。截至收盤,中鐵裝配再獲 "20cm" 漲停,中國海誠、中鋁國際、中成股份、中視傳媒、中糧資本、中交地産等錄得漲停,昨日漲停的中國石油漲超 6%,而超過半數的個股則出現了回調。
東方财富證券總量組負責人、首席分析師曲一平對 "V 觀财報 " 表示,下一階段 " 央企估 " 行情延續性還需要得到更多政策落地,如面向央企貸款定向降息,大幅降低央企稅負,對于央企上市公司回購提供再融資優惠政策,有利于全面提升央企淨資産收益率。對标海外龍頭,提升回購疊加分紅可以使得央企上市公司潛在股息率全面提升,有利于央企提升長期投資價值,便于未來更多國有資産注入 A 股,形成國有經濟新價值體系。
平準基金還有必要嗎?
機構解讀
進入 2024 年,A 股投資者的低迷情緒持續蔓延,市場上衆多機構和專家呼籲推出平準基金。而随着滬指強勢 " 四連陽 ",中國石油也罕見出現漲停的情形下,平準基金還有推出的必要嗎?
所謂平準基金,是通過特定的機構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通過在股票市場的逆大盤指數方向操作,來熨平證券市場非理性的劇烈波動。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對 "V 觀财報 " 表示,市場在衆多利好下出現了企穩反彈走勢,但是還不能确定是不是已經扭轉了悲觀預期," 如果後市再次出現下探,可能就需要真金白銀加大力度救市。"
而曲一平分析,本輪市場下跌雖然非常迅速,但實際上市場普跌情況是弱于 2008 年,2008 年全年 A 股平均跌幅達到 62%,而過去 2 年全 A 整體跌幅爲 22%,A 股的本輪下行仍然是結構性,主要下跌闆塊集中在消費、醫藥、半導體、新能源等機構重倉闆塊,屬于邊際流動性預期下行造成的增量資金衰減困局。開年以來市場下行還有房地産繼續失速影響,因此在房地産和 A 股聯動背景下,更需要穩經濟、穩地産方面更加強力的政策落地。
巨豐投資首席投資顧問張翠霞則提醒,由于官方尚未正式表态,投資者不要期盼值太高,因爲即使沒有設立平準基金,現在 " 國家隊 " 出手也非常果斷,各路資金都在跑步進場。不管是什麽資金,實際性質是一樣,隻是形式的不同。
那麽,如果真的推出了萬億級的平準基金,對于市場意味着什麽?
楊德龍認爲,對市場來說意味着重大利好,能夠改變市場震蕩下行的走勢,轉爲震蕩上行。從海外市場經驗來看,推出平準基金往往是在恐慌的時候,事後來看通常都是賺錢的。因爲市場恐慌的時候,股價通常較低,等市場企穩以後擇機退出,能起到 " 一箭雙雕 " 的作用。
" 積極傳導效應是非常明确的 ",張翠霞分析,從海外成熟做法來看,平準資金規模一般爲股票市值的 3% 左右,如果按照當前 A 股市場大約 78 萬億的總市值規模,平準基金要在 2 萬億至 5 萬億之間。
曲一平則指出,平準基金在某種程度不能根本改變趨勢,隻有在海外利率大幅下降、人民币升值、内生盈利能力複蘇等條件下,A 股才會走出長期牛市。 ( 中新經緯 APP )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
作者:董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