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号:地球知識局
德國核武夢
作者:瀚洋
校稿:朝乾 / 編輯:養樂多
第三帝國擁核夢碎
二戰德國除了擁有先進的航空、造船等工業技術之外,其在核技術軍用的道路上也充當了" 開路先鋒 ",是歐洲最早一批開始研究核技術軍用的國家。
1938 年的聖誕節前夕,随着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内的一次重要實驗的成功,歐洲人在懵懂中參透了些許核物理研究的門路。主導研究的奧托 · 哈恩教授在實驗中欣喜地發現,如果鈾元素的單個原子能量完全釋放,将獲得約等于兩億電子伏的能量。
哈恩發現中子撞擊鈾之後産生了放射性鋇
也因此為後期利用核能提供了理論基礎
(1962 年重現鈾分離實驗 圖:壹圖網)▼
一時間,核裂變在軍事和科技領域的研究價值引發了熱議。為數衆多的德國物理學界人士紛紛建言獻策,請求戰争部開啟軍用核技術研究,以保證未來取得" 其他國家無法超越 " 的優勢。
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人很快就開啟了軍用核技術的研究準備,德國物理技術協會、陸軍軍械局、柏林大學就率先展開了 " 強強聯合 ",建立了自己的核物理研究小組。甚至教育部也不甘人後,亦組建了自己的 " 鈾研究小組 "。
不過早在希特勒剛上台後
一大批優秀的物理學家就不得不移民了
或許這也是後期研發進程緩慢的一大因素
(美國公民證書到手 圖:wiki)▼
然而,山頭林立的混亂局面,讓多個小組缺乏統一管理,難以協調研究進度,也注定了這樣的組織架構很難搞出突破性成果。
1940 年,随着第三帝國的擴張,德國科學家們不再頭疼于鈾礦和重水兩項重要原料的供應問題,這無疑給了德國科學家充分的研究信心。可他們高興得過早了,這股短暫的欣喜很快就因各研究小組對原料的内部争奪而瞬間消散。
按這個征服速度走下去,很快就要成為全歐洲的 " 領袖 " 了
資源什麼的,自然是随用随取
(德軍在凱旋門 圖:wiki)▼
實際上,此時此刻,不論是戰局亦或是核物理研究,天平已經逐步向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傾斜,與美國相比,德國的劣勢十分明顯:
首先,德國缺乏穩定的外部環境。蘇德戰場局面急轉直下,西部地區也常常面臨盟軍的轟炸,使得研究機構不得不常常轉移地點,研究的進程也時斷時續。而美國本土安逸的研究環境,使得幾乎同步進行的" 曼哈頓計劃 "顯得異常順利。
蘇聯靠巨大的本土犧牲和硬實力赢得戰争
美國則隻需要派遣遠征軍即可
家裡可以安心憋高科技
" 投降吧,‘優秀’的雅利安人 " (圖:wiki) ▼
原料和工業産能則是限制德國軍事核工業發展的第二大桎梏,1942 年至 1944 年,英軍和挪威抵抗組織先後三次襲擊德國在挪威的重水工廠,使得本就稀缺的原料更加短缺。
重水是制造核武器的重要原料
二戰期間,雙方對重水的争奪成功與否也影響着戰局
(關于重水争奪的一些影片)▼
此外,在戰争中後期,德國企圖通過研制諸如 V1、V2 火箭,虎式坦克,噴氣式戰機等常規武器來扭轉戰争的劣勢,這無疑會與軍用核技術研發争奪屢遭轟炸的工業産能。而美國則無此後顧之憂,參戰反而極大解放了自身的軍事工業生産力。
确實給力,但無法扭轉局面,結局仿佛已經注定了
(制造虎式坦克 圖:wiki)▼
其三,混亂的核技術研究管理體制,使得各研究部門各自為政的現象十分明顯。德國軍政高層忽視客觀研究規律,急于實戰應用,稍有不滿意就以停發經費相威脅,對研究工作産生了極其不利的影響。
德國在二戰中的核研究,以華麗之姿開場,最終卻因為種種原因,慘淡收尾。
一起埋葬的,除了帝國夢,還有核武夢 (圖:wiki)▼
" 鐵幕 " 下的核陰影
戰後,第三帝國豐厚的軍事科技 " 遺産 " 引起了美蘇雙方的高度重視,搶奪德國科學技術人才與成果成了美蘇雙方迫在眉睫的任務。可以說,蘇美兩國 50 年代的諸多 " 科技樹 ",或多或少是站在德國的肩膀上。而德國卻在之後成了核技術的 " 索取者 "。
連人帶設備全都帶走
(英美士兵拆解德國試驗設備,圖:wiki)▼
四年後,分裂的德國成為美蘇雙方對峙的最前線,稍有不慎就可能再次淪為戰場。深感壓力的西德政府,在英美的順水推舟下,開始了重新武裝的進程。西德重建的 " 領頭羊 " 總理阿登納在西德軍隊重建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為大家演奏一首《德意志之歌》
(圖:wiki)▼
雖然此時西德政府還沒有 " 擁核 " 的打算,美國人卻在西德搞起了核武器,美國曾在西德秘密部署過世界最小的核武器——隻有34 公斤重、代号 " 戴維 · 克羅克特 " 的核炮彈 M388。可這種武器在測試中射擊誤差較大,甚至還會 " 誤傷 " 自己人,最後不得不結束其在歐洲的曆史使命。
當一個武器的爆炸範圍大于它的射程時
那就隻能當一個擺設了 ..
(浮躁時代的産物 圖:wiki)▼
事實上,在西德軍隊重建之初,阿登納并未表現出對德國重新 " 擁核 " 的興趣,反倒是更加重視常規力量的建設。因為阿登納最初預判,蘇聯在美國具備核優勢的前提下,不會貿然用核武器打擊西歐,這無疑是一種自殺行為。
可是,在 50 年代發生的諸多變數,讓阿登納極大地轉變了自己的态度。
其一就是北約在 50 年代舉行的" 全權代理 " 軍事演習給德國人的心理造成了非常大的震撼和影響。這次演習的推演結果,預判了若有一日北約與蘇東集團發生核戰争,德國将要承擔約 170 萬人口死亡,350 萬傷的慘痛結果,德國全境必然淪為核武器下的人間地獄。這讓德國百姓大為驚恐,期望擁核的情緒逐漸強烈起來。
冷戰時期,東西德國是兩大陣營的對峙前沿
一旦冷戰變為熱戰,最先變成炮灰的就是德國▼
其二則是德國與英、法的地位對比。雖然西德已經擁有了一支較強的常規力量,可在 " 擁核 " 的問題上,法國一直對此事表示強烈反對。同時,美國在北約的同盟體系下,認為西德國防軍僅僅是 " 牽制蘇聯兵力,以便美國騰出手對蘇進行核打擊 " 的工具。這讓西德政府始終感到自己是被歧視被抛棄的一方。故而在整個 50-60 年代,西德政府一直沒有放棄在核武器上為自己持續 " 松綁 " 的努力。
士兵招齊,武器配全,編制完善
但沒有 " 大殺器 ",就沒有安全感
(阿登納視察 圖:wiki)▼
其三則是法國的獨立擁核政策給西德的影響,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之後,法美之間的不信任感逐步加重,法國高層日漸感到獨立核政策的重要性,法國總理德姆維爾甚至公然宣稱 :" 沒有核武器的國家是衛星國 "。毫不意外,德國人壓力驟增,西德政府也想通過實現 " 擁核 ",防止法國對自己進行核威脅。
當恐怖平衡達成之時,核武器反而無法使用
各國政府頭疼的反而是接連不斷的國内問題
(1958 年巴黎示威 圖:wiki)▼
多邊核力量計劃
雖然西德高層躍躍欲試,現實的考驗還是難住了他們。畢竟西德加入北約,本就是面對蘇聯威脅的" 權宜之計 "。飽經二戰破壞的西歐各國對西德仍舊保留着極大地不信任感,西德加入北約,是通過聲明放棄自主制造核武器的條件實現的。現在想要反悔,基本是天方夜譚。
簽都簽了,想反悔就難了,你又不是美國
(加入北約 圖:Flickr)▼
德國人想出了另一條可行的路徑,就是—— " 共享 ":自己造不了,用其他國家的總可以吧?這個想法 " 意外 " 的得到了美國人的支持和默許,為此美國在 1960 年提出了" 多邊核力量 " 計劃,用以協助西德完成目标。
西德試圖躍躍欲試擁核的舉動,自然遭到了西歐各國的反對。尤其是法國,其恐懼卧榻之側的西德遠勝于遙遠的莫斯科。與法國鬥争激烈的美國人卻把西德的擁核問題作為自身牽制歐洲各國獨立軍事力量發展的籌碼。
自家有核,鄰居無核才是最完美的
(法國核試驗 圖:Flickr)▼
美國為達成削弱法國的目标,不惜提出:在 1963 年以前向北約‘轉讓’ 5 艘各裝備有 16 枚北極星導彈的核潛艇 , 以及向盟國出售 100 至 120 枚安裝在海面艦艇上的北極星導彈 , 然後由這兩個因素組成一支" 多邊核力量 "。
北極星于 1961 年才開始服役
美國好像很有誠意的樣子,新東西都拿出來了
(圖:美國海軍博物館)▼
美國在這段時間的歐洲政策,核心是控制武裝力量的主導權,通過多邊核力量計劃将英、法等國獨立的擁核計劃扼殺在搖籃裡,這個計劃無疑成了美國與英法在歐洲軍事力量支配權上的強烈鬥争點。
歐洲大陸對此計劃的态度也是可想而知的,西德作為最大受益者,為該計劃搖旗呐喊,而英法自然拒絕接受。這種強烈的對比,讓美國不得不在權衡多次之後作罷。
北約内部,貌合神離,西歐衆國,各懷心思
(1961 年戴高樂和阿登納 圖:wiki)▼
對于德國人來說,他們幾乎已經看到了 " 勝利的希望 ",所以一直纏着美國,要求先讓美德兩國建立一支多邊核力量,可美國人對縮小版的計劃視若雞肋。
對于需要考慮全球利益的美國來說,犧牲西德的利益來哄英法兩個最大的盟友開心,無疑是劃算的。自此,西德這次謀求核武器的努力宣告失敗。
之後美國通過核武共享計劃在多國布置核武
名義上是保護,但美國的脾氣可沒個準
(1969 年西德閱兵式上的 " 誠實約翰 " 圖:wiki)▼
德國謀求核武器的曆史,可以說是二戰史和冷戰史的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縮影。
德國雖然較先獲得了核武器的研發技術,然而因為不穩定的戰争環境,混亂的研發管理體制,急功近利的 " 外行 " 決策,使得研發的進程跌宕起伏。任何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都離不開和平與安定的外部環境和目标一緻的内部支持。
獨立的主權和自主擁有的核心技術,是核武器研發工作中的重要基礎,一個主權被人長期束縛的國家,幻想通過他國的 " 恩賜 " 來獲得核力量,無疑是不切實際的。中國人自力更生搞出兩彈一星,不正凸顯了自主的強大價值嗎?
參考文獻:
鞏鵬飛 . 二十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初期聯邦德國的核政策 [ D ] . 華中師範大學 ,2011.
張才聖 . 聯邦德國重新武裝與西歐早期一體化 [ J ] .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 ( 社會科學版 ) ,2006 ( 05 ) :49-51+55.
吳友法 , 葉曉東 .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聯邦德國核武裝問題探析 [ J ] .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 社會科學版 ) ,2006 ( 05 ) :675-679.
王營寶 . 艾森豪威爾政府時期的德美分歧(1953-1960) [ D ] . 華中師範大學 ,2016.
劉芝平 . 冷戰時期聯邦德國在北約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D ] . 華東師範大學 ,2005.
趙俊元 . 粉碎納粹核夢想的英國間諜 " 秃鷹 " [ J ] . 國家安全通訊 ,2002 ( 07 ) :56-58.
魏亞強 . 二戰中核武器的使用及反思 [ D ] . 西北師範大學 ,2013.
*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END
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