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光子星球,作者 | 吳先之,編輯 | 王潘
北京時間 8 月 8 日,理想汽車公布了今年第二季度财報,數據顯示營收、利潤以及交付數據皆創下新高。
今年第二季度,理想交付量爲 86533 輛,同比增長 201.6%,在中國市場 20 萬元以上新能源品牌銷量位居第三,月市占率約爲 14%。
交付數據快速增長帶動了營收增長,截至 6 月 30 日,理想單季度實現營收 286.5 億元,同比增長 228.1%。疊加 " 套娃 " 與出色的成本控制,二季度毛利潤達到 62.4 億元,單車毛利率 21%,恢複至去年同期水平。
在财報電話會上,理想汽車表示,盡管常州工廠兩條産線、三款車型、雙班倒,開足馬力也隻能達到每月 5 萬輛的規模,加之零部件供應限制,第三季度的交付指引爲 10 萬輛,預計年末可以達到 4 萬輛的單月交付量。
結合上半年交付量(13.9 萬)與第三季度交付指引,理想 2023 年全年交付規模将超過年初所預計的 30 萬輛。
預計下半年,理想将發布首款純電車型,根據規劃,到 2025 年,理想汽車将形成 "1 款超級旗艦 +5 款增程電動車型 +5 款高壓純電車型 " 的産品布局。
從增程走向純電将考驗理想的供應鏈和産品規劃,而雙智方面,理想沒有太多提前量,這或多或少限制了理想汽車的天花闆。
先 " 賣 " 後 " 管 "
今年以來,随着 L7 上市交付,帶動理想月交付邁過 3 萬關卡,與此同時,理想毛利率重回 21%。對比蔚小理三家,理想最接近于整車制造的盈利模型。
财報電話會上,理想方面預計毛利率還将進一步擡升。此外,自從去年下半年 L9 與 L8 交付以來,理想 ASP 便一路增長,在去年第四季度達到峰值 37.3 萬元。今年 L7 上市後,盡管 ASP 在第二季度回落至 32.3 萬元,其依然能夠維持較高的水位。
交付數、毛利率以及 ASP 三者維持高位,是理想挑戰 BBA 的重要支撐。李想表示,有信心在明年挑戰 BBA 在中國區的銷量,并成爲國内銷量第一的豪華品牌。
今年上半年,BBA 中在華銷量最低的爲奧迪,爲 32.65 萬輛,同比微增 2.2%。
敢于給出炮打 BBA 時間表,除了上述表面數據外,更核心的原因是其在成本側的控制能力。
L 系列主打的增程式在短期之内讓理想不存在補能設施開支,而其他純電廠商,尤其是蔚來,還得背負龐大的充電站與換電站開支。
銷量增長的同時,理想在國内搭建銷售與售後服務網絡的風格一直相當謹慎。
截至今年二季度,理想在全國 127 個城市中有 331 個零售門店,平均每個城市擁有 2.6 個銷售終端。而維修服務網絡方面,盡管在 223 個城市中擁有 323 個維修中心,但每城維修中心不到一個半。
這相當于在單一城市中,理想僅擁有兩個半銷售終端與一個半維修中心便能夠實現月交付 3 萬 +。據了解,理想内部對于門店有一條頗高的銷售 KPI:新開 6 個月的終端每月需要完成 100 輛的銷量任務。
銷售在先,維修在後顯然是綜合考量了多種因素。
銷量證明理想每個城市 2.6 個銷售終端足以匹配現有交付能力、而第一部理想 ONE 交付于 2018 年,維護峰值還有足夠周期,因此每個城市接近 1.5 個維修中心能夠以最小的代價兼顧售後。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第四季度,理想維修中心覆蓋城市不增反減,維修中心也僅僅在今年二季度增加了 5 個。
理想的運維成本,接下來将随着新車型,包括三款純電車型上市而重新步入增長通道。事實上,在過去半年,一部分既有門店已經開始拓展門店面積,爲後續車型預留空間。
理想對于 MEGA 抱有極大自信,在回答分析師産能準備與銷量預期時,李想提到,"MEGA 的銷量目标是 50 萬元以上的銷量第一,不分能源,不分汽車形式 "。
即便推出純電車型需要完善相應補能體系,但是理想的整體成本增長幅度較爲有限,這歸因于極其 " 聰明 " 的補能體系策略:隻在高速路上自建自營補能體系。預計理想今年建成 300 座超充站,到 2025 年,能夠覆蓋 90% 的高速裏程和主要城市。
至于城市,其他品牌和第三方已經能夠覆蓋的情況下,理想沒有必要重複 " 打樁子 "。
" 雙智 ",能用即可
今年,一衆廠商爲了挽救岌岌可危的銷量,不得不在毛利承壓的情況下,相繼參與價格戰。即便是蔚來,也走上了将補能折現,變相降價的道路。
行業價格戰同時加劇主機廠間的内卷,當理想一路高歌猛進時,被不少傳統主機廠對标。例如長城在近期推出的新車中,都或明或暗對标理想。
先是新摩卡 DHT-PHEV 與理想 L7 對位,随後魏牌藍山發布會上 " 比 500 萬内最好的 SUV 更好 " 的标語,已經将狙擊 L8 寫在了明面。
然而,上一個對标理想 L8 的領克 09 EM-P 自身難保。比理想便宜了 3-5 萬,且在動力上比理想 L8 更強,上半年銷量卻僅有 4027 輛。種種硬指标尚且無法撼動 L8,魏牌恐怕也不一定能夠做到。
L 系列在産品和價格上精準地切割了國内家用車市場需求,從目前情況看,似乎僅有問界 M7 能真正與理想 L8 對标。
動力與配置方面,理想 L8 與問界 M7 各有千秋,很難說孰高孰低,差異其實在于雙智。問界 M7 在 HarmonyOS 3 加持下,在 7 月的 OTA 升級中,HUAWEI DATS、小藝智慧助手、車内關懷模式、音頻均衡器、" 智慧尋車 " 功能等十餘項體驗優化,座艙智能有了極大提升。
而理想的 " 雙智 " 進程受研發開支影響,延續了此前一貫的務實,且稍顯溫吞的作風。截至二季度,理想研發投入爲 24.3 億元,同比增長 58.4%。
智能座艙方面,理想此前發布了 MindGPT,其研發結構由數據、算法、評估、安全組成,算法流程方面基本與當下主流保持一緻,主要增加了搜索與推薦能力。據悉,首個版本的參數規模達到 160 億。
下半年,各主機廠城市 NOA 将集中上線,理想似乎并不急于參與内卷。在衡量開放城市 NOA 與通勤 NOA 的區域時,理想會視保有量與數據情況開放,6、7 月,已經向北京、上海的早鳥用戶開放,并推送了上述功能。而基于大模型的 NOA 全面落地目前處于開發測試階段,預計明年開通。
李想在 6 月的家庭科技日上展示過城市 NOA 與通勤 NOA 功能,其中用戶自主設定、自車學習 NPN 特征的通勤 NOA 是一個重要賣點。按照理想所披露的信息顯示,通勤 NOA 在一周内可以完成激活,複雜路線則需要 2-3 周的時間訓練。
" 雙智 " 的不緊不慢、增程式不需要補能體系以及 " 标品 " 化的産品策略,多重因素下使得理想的收入結構更像是一家傳統主機廠,其非整車收入絕對值不高,且增速無法與整車收入相提并論。
今年二季度,理想其他收入爲 6.81 億元,同比增長 173.4%,僅占總營收的 2.4%。而蔚來一季度的非整車收入達到 14.5 億元,同比增長 117.8%,占總營收的 13.6%,在車電(換電服務)分離後,蔚來第二條曲線已經箭在弦上。
反觀理想,不急于智能化和純電,無法多元化收入結構事小,少了一條與車主密切溝通、商業化的路徑事大。
專注 " 内戰 "
國内新能源競争白熱化,讓一部分車企将海外市場視爲對沖國内内卷的重要手段。
有分析師在财報電話會上詢問,在國内市場上建立優勢時,是否會騰出精力出海,或者收編目前處于灰色地帶的出口商時,李想的回答似乎阻斷了出海的可能。他認爲理想遲早會出海,不過國内市場足夠大,理想短期還是會把精力放在國内。
考慮到目前常州工廠産能瓶頸,即便理想有出海之心,短期在滿足國内需求的同時,根本沒有餘力出海。何況,上半年國内新能源滲透率才 28.3%,市場依然存在巨大潛力。
汽車制造上 " 套娃 "、智能化不給太大提前量,以及節制的銷售與維修網絡,讓理想在第二季度保持很好的财務指标。這或多或少證明了在内卷市場條件下,務實更容易建立短期優勢。
接下來,理想将面臨着三重考驗。
李想斷言 L 系列最後一款車型 L6 将是該系列中月銷量最高的車型,這意味着 L6 将考驗處于産能瓶頸的産線和供應鏈體系。其次,随着新能源市場滲透率持續增加,用戶對于智能化需求會越來越強烈,理想保守的智能化策略,可能在 L3 開放後存在一定的挑戰。
在第二季度财報發布前,疑似理想純電 MPV 的諜照在網絡上流出,神似現代 STARIA,是否能夠沖破 MVP 的小衆市場,将影響理想增程式 + 超充 " 雙能戰略 " 的推進。
總之,當下的理想已經走在持續釋放規模效應的道路上,但需要意識到的是,缺乏增值服務與補能收入的理想,與傳統主機廠的收入來源其實并無二緻。而随着交付數據繼續創下新高,理想汽車的市場保有量将倒逼其補齊維修與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