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年,“ AI 工廠”的概念愈發火熱。
從黃仁勳提出的“ AI 工廠” —— 生成 AI 和智能體的新工業藍圖,到各個産業應用 AI 的實際探索,AI 究竟能否成爲生産力的核心驅動,成爲行業的焦點。
基于此,我們近期深入探訪了聯想位于深圳的南方智能制造基地,拍攝了一支“機器人工廠總動員”。
這支影片起源于,我們觀察到的一個業界聲音 ——AI 是不是“虛火”“泡沫”?
伴随着 OpenAI 延遲推出 GPT5,消費級與企業級市場遲遲沒有出現一個廣受認可的“爆款“應用,這個問題逐漸成爲焦點争論。
我們觀察到,在産業鏈中的“超級節點”聯想看來,AI 絕對不是泡沫,智算需求呈現出全球性驅動勢頭。目前市場還處于投入起步期,遠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刻。
通過深圳工廠,聯想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明确方向 ——AI 不隻是一時的熱潮,它将以深刻的方式改變制造業,向“實”邁進。

深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是一個集智能制造、創新孵化、産業賦能爲一體的平台。
在聯想全球制造版圖中,這裏被稱爲“母本工廠”,每年能生産超過 1600 萬台 AIPC、服務器和高性能計算集群。
這些産品鏈接着上遊芯片玩家、下遊大模型和各類行業市場,供應鏈的動作和需求信息,是聯想“下注” AI 市場、把握 AI 未來風向的基礎。
在已知的大模型和個人 AI 設備之外,AI 如果有下一個風口,它将是什麽呢?在南方基地,我們仿佛也找到了答案。
這個答案是什麽呢?
11 月 23 日,在香港科技大學的對談中,黃仁勳分享道“人工智能,下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是實體智能,即賦予 AI 理解和與物理世界交互的能力。”
他所說的這種實體智能正是機器人技術的核心,也是大灣區硬件生态系統未來可以深入發展的方向,因爲這裏已然建立起一套相關的完整制造業生态 —— 同時擁有發達的機電技術産業和人工智能技術産業。
這一點,在我們的聯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探訪一行中也有所感受。在這裏,實體智能 —— 機器人從 0 到 1 落地制造的故事不時在上演。
本末科技的雙輪足機器人 TITA,就是南方基地的代表作之一,它在這裏完成了從概念到落地的全過程。

這台靈活的小家夥不僅能夠自主導航,還能快速适應複雜地形完成高效運輸。

聯想團隊爲 TITA 設計了定制化的小批量生産方案,至今已實現量産,同時它還爲廠内智能運輸、智能巡檢等智能應用場景添磚加瓦。
下面這個四足的“機器狗”,也是聯想的作品 ——聯想晨星足式機器人 Q1,而且還是聯想自研打造的。

它的角色是工廠的“智能巡視員”,可以實現場站式巡檢場景的全息感知和全域決策輔助,具備較強的外設搭載能力,可搭載高靈活性的機械臂、雙光雲台等外部設備,通過搭載不同的功能模塊,響應不同的巡檢需求,對設備進行多角度無死角檢查。

同時它還具備自主導航、實時避障功能,能夠智能規劃最優巡檢路徑、規避站内檢修區域。

除了 Q1 之外,聯想還有多款自研機器人,如多功能六足機器人 GS/IS,輪式巡檢機器人 D1,遠程替身機器人 S1 等,目前也已經在不同場景中落地應用。
在輪足、四足機器人之外,聯想也關注到了黃仁勳強調的将引領未來變革的實體智能之一 ——人形機器人。

視頻中出現的這台人形機器人,已經具備精确技能作業能力,單臂負載達到了 5 公斤,其靈巧手擁有 6 個主動自由度,能夠适應多種地面,達到拟人化全身協調運動,最快速度 ≥6km/h,擁有物品搬運、物品抓放、伺服插孔等作業能力。

可以說,爲了走向“下一個方向”,聯想早有準備。
聯想全球制造與工程攜手聯想創投聯合發起的“火種計劃”和“光明計劃”,率先在聯想集團母本工廠 —— 南方智能制造基地落地。
兩項生态計劃,會從「智能制造」「智造方案」和「資源協同」三大闆塊促進 AI 初創企業全鏈路的快速發展。
“火種計劃”,聚焦更早期的科創企業 / 高校産研機構的難題 —— 概念驗證與科技成果的轉化,讓企業的産品可以落地、完成早期驗證。
在解決「概念落地」的難題後,初創企業仍然會面臨産線建立困難、産品轉化周期長等等困擾,“光明計劃”面向的正是這些問題。它緻力于集成聯想集團的先進制造經驗、能力,打造從樣品到驗證、調優再到量産的全鏈條服務。
得益于“火種計劃”和“光明計劃”,AI 機器人的功能驗證周期和試産周期縮短近 30%,單位制造成本降低 8%,産品不良率趨近于零。
總的來看,聯想通過提供制造即服務(MaaS),共享了這裏的智造能力,利用供應鏈「超級節點」的資源賦能初創企業,讓初創企業不再需要巨額投入建廠,而是可以借助聯想的生産平台完成小批量驗證,甚至實現模塊化開發。

南方智能制造與 AI 的故事,其實還不止這些。
在建設初期,這裏就引入了人工智能,以互聯互通、智能決策等關鍵特點爲基礎,将這裏打造成了自動化與數字化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新标杆。

其“智能排産系統”通過先進的智能算法,可以綜合考量排産需要考慮的 60 多個因子。每日 5000 筆訂單,其中 60% 在 10 台以下的小批量排産,原本這樣的任務需要人工的 3~4 小時細緻排産,基于此系統,時間被縮短至 3 分鍾,生産效率和柔性制造能力大幅提升。
更值得關注的是,本片中出現的 AI 機器人,也正逐步在聯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與更多園區落地;甚至作爲新質生産力的代表,“出海”應用到全球更多企業客戶的實體場景中。

在南方基地,在聯想,在更多供應鏈夥伴的實驗室與工廠,我們都在看到這樣的趨勢 —— 機器人正從「能動」向「能幹活」真正轉變。
借助大模型和工業、家庭、物流等場景的作業實訓,實體智能正進一步向通用智能邁進,不斷爲人機協作模式的革新積累經驗數據。
聯想作爲 AI 供應鏈上的“超級節點”,與上下遊合作夥伴一起,持續探索 AI 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深度應用,努力打通從實驗室到生産一線的“最後一公裏”。
同時,聯想也在爲行業樹立标杆:以智能化爲核心,推動制造業向更高水平的自主化、協同化轉型,賦能全球生産力網絡。

作爲 AI 供應鏈上的“超級節點”,聯想不僅在參與實體智能的制造和應用,亦在從供需兩端發力,幫助 AI 産業鏈上的科技企業,以及有數智化轉型需求的傳統企業、工廠等,破解 AI 應用落地難題,合力打通“最後一公裏”。
最終,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像過去的蒸汽機、電力那樣,成爲真正改變世界的“超級生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