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十強省份有望迎來新成員。
2022 年前三季度,安徽地區生産總值為 33702.9 億元,同比增長 3.3%;同期,上海 GDP 為 30956.6 億元,同比下降 1.4%。二者差距達到 2746 億元,是上年同期的 2.7 倍。
早在 2021 年前三季度,安徽 GDP 就曾一度領先上海近 1000 億元,但最終,全年總量被上海追回,安徽以 42959.2 億元經濟總量落後 255 億元,位列全國 31 個省份第 11 位。
受疫情沖擊,上海經濟罕見出現負增長。不少業内人士分析認為,安徽全年反超上海,跻身前十強 " 問題不大 "。
不出意外,這将是安徽首次躍居全國 GDP 前十,堪稱曆史性高光時刻。
但對安徽來說,這也許隻是開始。拉近視角看,欠發達的皖北 " 窪地 " 亟待崛起,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安徽的最大省情。與此同時,擁江近海卻無法通江達海,一直是這個長三角唯一 " 不沿海省份 " 的心頭之痛。
而随着近日 " 世紀工程 " 建成投用,安徽全省開放發展乃至區域格局,将再度迎來曆史性機遇。
2022 年,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和疫情等超預期因素,為城市經濟發展帶來諸多不确定性。
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于 " 中國經濟第一城 " 首次易主。2022 年上半年,上海地區生産總值 19349.31 億元、同比下降 5.7%,以 3 億元的微弱差距被北京超越。
至前三季度,加速 " 回血 " 的上海實現地區生産總值 30956.65 億元,同比下降 1.4%,降幅比上半年收窄 4.3 個百分點,不僅反超北京、重回第一,還将領先優勢擴大到超 1000 億元。
不過,在省級層面的你追我趕中,上海 GDP 大概率會在 2022 年被安徽超越,掉出全國前十強。
安徽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 年前三季度,安徽 GDP 達到 33702.9 億元,同比增長 3.3%。這也意味着,安徽 GDP 已連續三個季度實現對上海的反超,且領先優勢擴大至 2746 億元,遠超去年同期。
按照現有趨勢,這一差距要在第四季度被追回的可能性較小。換句話說,安徽距離 GDP 十強僅差 " 臨門一腳 "。
拉長時間線看,安徽的趕超是有迹可循的。過去十年間(2012~2021 年),安徽憑借 134% 的 GDP 增幅同時領跑中部六省和長三角三省一市,一舉實現從存在感不高的農業大省到長三角 " 黑馬 " 的逆襲。
十年間,安徽與上海之間的 GDP 差距也從高峰時期 5000 多億元縮小至 2021 年僅 255 億元。表現在曲線圖上,兩地經濟總量已無限逼近曆史 " 交彙點 "。
回看安徽進階之路,工業無疑是最大亮點。
數據顯示,過去十年,安徽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 9.9%,居全國第 3 位、中部第 1 位、長三角第 1 位。其中,高新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 14.7%;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年均增長 19.8%,産值占比由 2012 年 18.1% 提高至 2021 年 41%。
其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帶動不容小觑。
據安徽省發改委統計,2021 年安徽省億元以上在建省外投資項目 7013 個,實際到位資金超 1.6 萬億元,其中三次産業占比分别為 3.1%、73% 和 23.9%,二産和制造業項目年度到資均首次突破萬億元。
同期,僅滬蘇浙在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就有 4167 個,實際到位資金達 9181.8 億元。
如果說安徽近年來的 " 逆襲 "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 全面入長 " 帶來的戰略機遇,那麼當産業轉移的後發優勢減弱," 起跑線 " 逐漸拉近、甚至拉平,如何向内發力、鍛長補短,無疑是下一階段的關鍵所在。
就短闆來說,安徽省内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已無需多言,廣大皖北地區作為長三角 " 短中之短 ",是周邊省市的長期幫扶對象。此外,作為長三角唯一一個内陸省份,安徽的開放發展水平也與兄弟省市之間存在顯著差距。
一組數據更為直觀:2021 年,江蘇、浙江、上海、安徽進出口總額分别為 8064.7 億美元、6409.3 億美元、6285.2 億美元、1070 億美元。從總量看,當 " 帶頭大哥 " 江蘇已經朝着 " 萬億 " 邁進時,小弟安徽才剛剛跨過 " 千億 " 門檻。從占比來看,江浙滬占同期全國進出口總額(6.05 萬億美元)比重均超過 10%,安徽則僅為 1.8%。
過去十年間,盡管安徽與上海的 GDP 差距逐步縮小,二者進出口總額差距卻在持續擴大——上海領先優勢從 2012 年近 4000 億美元增至 2021 年超過 5000 億美元。
就在幾個月前,中共安徽省委在《求是》刊發署名文章直指:" 與先發地區相比,安徽還存在開放型經濟總量不大、開放平台承載力不強、開放便利化程度不高等短闆 "。其中提出,要加強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更好地借船出海、借梯登高。
很快,一個曆史性的實質性突破就正式官宣。
2022 年 12 月 30 日,曆經五年多施工建設,我國在建規模最大的跨流域引調水工程——引江濟淮一期工程實現試通水試通航。公開數據顯示,該工程總投資 949.15 億元,其中安徽境内總投資 875.37 億元,是安徽投資最大的基礎設施工程,也被定義為安徽省 " 一号工程 "。
引江濟淮一期工程實現試通水試通航 圖片來源:新華社
巨額投資背後,是其難以估量的生态和社會經濟價值。
據公開報道,淮河流域是我國人口密度最大、耕地率最高的區域之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卻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 1/4,城鄉生活、工農業生産用水嚴重不足。
以皖北為例。因為缺水,皖北地區在水源選擇上不得不 " 就近取材 ",長期将地下水作為飲用水源。據統計,皖北地區 84.5% 的人口喝的是地下水。而由于地下水長期超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皖北地區已形成 3068 平方公裡地下水漏鬥區。
據統計,引江濟淮工程供水範圍涉及皖豫兩省 15 個市 55 個縣(市、區),輸水線路總長 723 公裡,受益範圍 7.06 萬平方公裡。通水後,将有效緩解淮河流域皖北和豫東超 5000 萬人口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改善灌溉面積 1800 多萬畝。
預計到 2040 年,引江濟淮年均引江水量将達 43 億立方米,約相當于 2 個巢湖的常年蓄水量。這樣一來,長期制約皖北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大瓶頸,有望得到破解。
圖片來源:安徽發布
更重要的是,依托引江濟淮打造的江淮運河,将形成一條平行于京杭大運河的中國第二條南北水運大動脈。
" 淮河中遊與長江中下遊之間水運不暢的曆史從此徹底改寫,千噸貨輪可直接通江達海,縮短航運裡程 200 公裡至 600 公裡,大大提高了航運效率,降低了運輸成本。" 安徽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總院副院長、引江濟淮工程第二代設計者朱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 這是一條‘黃金水道’,也是安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快速通道’。"
公開報道顯示,此前,淮河中遊與長江中下遊地區沒有直通航道,大宗貨物運輸需要繞道洪澤湖和京杭大運河。江淮運河通航後,将在安徽省境内形成 " 工 " 字形水運網,其中淮南到蕪湖之間的水運距離,将從繞道京杭大運河的 645 公裡減少到 330 公裡。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就内河航運而言,運河沿線有我國重要的煤炭、鋼鐵、化工和商品糧生産基地,當長江、淮河兩大水系在安徽省内實現溝通,長三角地區的工農業産品可以順利北上,北方豐富的煤炭資源也可以南下。
據安徽省交通運輸廳預測,到 2030 年,江淮運河水運量将達 2 億噸,年均節約物流成本 60 多億元。
放大視角看,江淮運河北接沙颍河航道、南連蕪申運河,連通現有航運水系," 通江達海 " 将照進現實。一個直接受益者,正是省會城市合肥。
據報道,運河通過打通合肥港北上通道,使合肥港處于江淮南北大通道的重要節點,将奠定其江淮樞紐港的地位,成為貫通南北、溝通東西的重要樞紐性港口城市。
通俗來說,江淮運河航道就像是給長江與合肥之間加了段 " 延長線 ",能實現 2000 噸級江海輪直達合肥,合肥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 " 通江達海 ",區位格局煥然一新。
此前就有觀點指出,合肥是我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之一,但水運是其突出瓶頸和短闆:目前,合肥僅有合裕線二級航道可連通長江,貨物經此運至南京港或蕪湖港中轉後,才能到達沿海主要港口,存在倒運次數多、運輸費用高、運輸周期長等問題。
合肥港 圖片來源:新華社
眼下,借助引江濟淮工程,合肥将實現與上海等沿海港口間 " 河海直達 " 互通,甚至與東南亞、東北亞國家和地區之間實現近洋直航運輸。這對于迫切需要擴大開放的合肥以及安徽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
在合肥的規劃中," 着力打通長江、淮河出海通道,多點融入長江内河航道,建設合肥江淮聯運中心,積極促進江海直達和江海聯運發展 ",正是其打造 " 國際内河港 " 的重要發力點。
機遇在前,安徽能否再次迎風而上?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