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7 日,江蘇恒順醋業股份有限公司(恒順醋業,600305.SH)發布公告稱,公司拟與控股股東全資子公司欣鑫(香港)有限公司作爲基石投資者認購鍋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 鍋圈食品 ")于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的股份,預計認購金額不超過 1000 萬美元,其中公司認購金額不超過 650 萬美元,欣鑫香港認購金額不超過 350 萬美元,該等金額不包括經紀傭金、香港聯交所交易費、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交易征費、财務彙報局交易征費等。
不難看出,恒順醋業入股鍋圈食品,是爲了深度融入預制菜行業,搶占預制菜風口,以擴大企業的業務範圍,彌補主業增長壓力大、盈利能力弱的不足,從而改善企業的經營業績,提升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和市場拓展效率。
問題的關鍵在于,入股企業到底能不能給企業帶來業績增長預期,有沒有市場前景,能否成爲行業風口企業,有沒有深入分析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行業的成長空間,特别是企業的快速擴張,是依靠強大的競争力還是資本的助推。如果屬于前者,當然值得擁有,反之,就會面臨比較大的風險。
從鍋圈食品的發展過程來看,雖然企業成立已有 8 年,但是,實際發展的曆史隻有 3 年,亦即疫情發生的這 3 年時間,由于 " 宅經濟 " 的突然爆發,讓鍋圈食品赢得了一次發展 " 機遇 ",帶來企業業務的快速成長。數據顯示,2020 年至 2022 年,鍋圈食品的營業收入分别爲 29.6 億元、39.6 億元和 71.7 億元,淨利潤則分别爲 -4329.2 萬元、-4.6 億元和 2.4 億元。
如果僅僅從數據來看,顯然是很不錯的,三年三個台階,且跨步很大,有瘋狂向上蹦的感覺。利潤更是一年時間就實現了 " 翻天覆地 " 的變化,由虧損 4.6 億元一下子變爲盈利 2.4 億元。到底是依靠什麽實現這樣的大飛躍的,是門店的急劇增加帶來預制菜銷售大爆發,還是自身經營能力的大幅提升,帶來業務水平的大幅提高,從而實現企業經營收入和淨利潤的 " 雙豐收 ",這是需要深入分析與研判的。
必須看到,鍋圈食品的這次爆發,并不具有可比性,也不具有典型意義,更多情況下,是疫情帶來的非正常業務爆發。特别是加盟商的快速增多,讓鍋圈食品取得一次難得的 " 機遇 "。鍋圈食品成立于 2019 年 7 月,按照招股書顯示的結果,截至 2023 年 4 月 30 日,鍋圈食品門店數量已達到 9844 家,其中僅 6 家爲自營店。這也意味着,過去的 3 年時間,鍋圈食品平均每年新增門店數量達到 2700 多家,平均每天新增 7.5 家。這樣的擴張速度,是非常驚人的。雖然不收加盟費,但是,對于加盟者來說,也不是 " 省 " 下這點加盟費就能經營良好,就有錢賺。鍋圈食品能夠給加盟商提供的,就是預制菜,加盟商能否把預制菜變成消費者喜愛的東西,讓消費者接受,還是要靠加盟商自己。與火鍋店等相比,顯然是差許多意思的,也是很難将加盟商與企業綁得很緊的。也正因爲如此,按照招股書顯示的數據,2020 年至 2022 年,關閉的加盟店數量也分别達到了 28 家、194 家和 279 家,閉店率分别爲 0.65%、2.82% 和 3.02%,呈逐年增長趨勢。
随着疫情結束,廣大居民不用再 " 圈 " 在家中、" 宅 " 在家中,而可以走出家門消費,對願意加入鍋圈食品的經營者來說,熱情也不再像過去那麽高。按照招股書顯示的數據,2023 年前 4 個月,新加盟店鍋圈食品的加盟商隻有 622 家,遠低于前三年增加數量。可以預料,未來願意加盟鍋圈食品的經營者會越來越少,而關閉的門店則會進一步增加。
這也意味着,鍋圈食品在 2022 年實現營收和淨利潤 " 雙豐收 " 後,可能面臨的是業績增長乏力,随時都有可能再度虧損。企業急于赴香港上市,也決不是爲了發展需要,而是資本助推,是資本投資者爲了自身利益強推企業上市,以便于能夠獲利而 " 逃 "。恒順醋業作爲一家傳統制造企業,入股鍋圈食品,從業态來看,有些關聯,但從鍋圈食品的情況來看,則很難認爲是一次好的選擇。除非也像資本炒手一樣,在企業上市後獲利而 " 逃 "。隻是,恒順醋業的入股,可不像其他資本那樣,是以很低的代價進入的。即便鍋圈食品能夠在香港順利上市,留給恒順醋業的獲利空間也非常有限。能夠預判的是,鍋圈食品上市後的股價很難有好的表現。原因就在于,企業的經營業績無法對股價形成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