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試毒四年,有一個高頻字屢屢出現在我收到的各種影視劇觀看反饋裏:水。
細究起來,這個字并不指向一個特别明确的缺陷,而是可以囊括很多負面觀感,比如最接近本意的 " 無效戲份太多注水充斥篇幅 ",比如最籠統的觀感 " 節奏慢 ",比如延伸出去的 " 叙事平淡 ",等等等等。
電影倒還在其次,雖然當下動辄兩個半小時以上的篇幅,仿佛諸多導演都已不具備在 120 分鍾以内講故事的效率。但這份拖沓,頂破天也就讓觀衆多受幾十分鍾的罪。
劇集就明顯是重災區了,那麽,對這份越來越大聲的 " 水 " 的指控,承認還是否認,鍋又到底應該分給哪些人呢?
拆解一二。
1
客觀上?确實
客觀事實上,【國産劇叙事效率越來越低】這個結論是沒什麽問題的。
在監管出手前,國劇篇幅越來越長,是誰也沒法否認的最一目了然的證據。
拿一直長盛不衰的諜戰舉例。2008 年播出的諜戰經典劇《潛伏》,這兩年又被很多人重新撿起,已成 B 站逐幀分析拉片的大熱門,每一集都能被 up 主全方位多角度解讀出遠超劇篇幅的分析視頻,多少集呢?
30 集。
而開啓了 " 諜偶 " 時代、把流量拉進最需要演技支撐的諜戰劇領域的幾部 " 開山之作 " ——《解密》《胭脂》《麻雀》,分别是多少集呢?
41 集、45 集、69 集。
再看偶像劇。經典改編古偶《上錯花轎嫁對郎》,講了兩對上錯花轎的錯配情侶,中間還帶出三對有趣的副 CP,既刻畫了江南水鄉的大富之家,又勾勒了大漠邊疆的黃沙戰場,用了多少集呢?
20 集。
再看看播放量超三四百億的内娛劇泡沫繁榮代表作——《三生三世十裏桃花》《楚喬傳》多少集呢?
58 集、67 集。
都市劇好點有限。
《何以笙箫默》其實已經落在篇幅通貨膨脹的開端,但還好控制在 40 集以内,到《親愛的,熱愛的》,小甜餅拍出 41 集。
了解顧漫作品的人會懂這篇幅裏的水有多深。
這股越拍越長的趨勢,直到廣電去年給出 40 集上限且哪怕分上下部也必須隔年播出無空子可鑽的嚴格規定,才終于得以遏制。
那麽,爲什麽篇幅會越來越長呢?
劇集賺錢的機制是根本原因:按集賣錢,理論上就是集數越多,賺得越多。
雖然多集數也代表着高成本,但前期策劃至搭建一個劇組,請來所有幕後的酬勞,包括演員的片酬,都有着一大塊的固定成本,在此之上才是與時長正相關的租金、酬勞部分。
何況自從大家掌握了 20 集的劇本拍 40 集剪出 55 集的注水大法後,什麽成本不成本的,根本就可以忽略不計。這種賺錢模式下,憑空把集數抻長的操作,當然會讓觀衆覺得水漫金山。
IP 源頭的變化,也慢慢令劇集 " 水 " 起來。
以前影視作品的 IP 源頭多是出版小說,無論是武俠、言情等通俗小說,還是嚴肅文學,作品篇幅大多有上限,叙事相對精煉。
改編自六六同名小說的《雙面膠》,22 集
像《上錯花轎嫁對郎》這樣改編自台灣言情小說作家作品的,原著大抵在 10 萬字左右,10 萬字寫完從初識到情感深入到誤會再到大團圓的起承轉合。
而如今大多數偶像類劇集的 IP 源頭,都是網文。無論是傳統網文平台的按字數收費,還是免費看文網站的流量分享,作者的收入與作品字數強相關,精簡反而有百害而無一利。
随手一截起點主站近日的完結榜
同時,要想取得高熱度高收入,網文作者需要保持一定字數以上的不斷更,很少有人能再這樣的模式下連續産出高效叙事作品,冗長的字數 + 套路的反複使用,讓 " 水 " 成爲網文難以克服的痼疾。
那麽,改編自網文的影視劇,即使在劇本層面刻意做去水處理,也很難動搖它套路的、非高效叙事的本質,自然也就難免讓觀衆有 " 水 " 感。
等到更不懂創作的人有權力對項目指手畫腳,這股水感就更明顯了。
沒錯,我是在說當下的許多偶像明星,指導劇本、指導拍攝、指導剪輯還要指導宣傳,要求一切圍繞自以爲的 " 個人高光 ",最後出來的東西,除了粉絲,誰會覺得不水呢?
當然還有很多軟硬件方面的重複,也是構成 " 水 " 感的重要原因。服裝造型的似曾相識、特效的複制粘貼既視感、武術設計的千篇一律,美術置景的義烏批發 ……
橫店的河、橋、大殿、酒樓、甬道出現在每一部古裝劇裏,觀衆即使沒有明确意識到視覺效果上的接近乃至雷同,新鮮感的缺乏也會逐漸累積出疲憊與水感。
而在内娛進入橫店象山時代之前,一部劇的取景是會根據劇情需要走遍大江南北的,我們跟着主人公領略大好河山與文化積澱,劇情的吸引力能由多方面要素支撐起來。
《上錯花轎嫁對郎》的拍攝地
2
怪觀衆?未必
當然,站在今天這個時間點上,我們确實不能說所有劇集的 " 水 " 感百分百都是創作者的鍋。
當下觀衆看劇的媒介、模式、環境和心态,不要說與十幾年前的前互聯網時代比,即使與前三四年相比,也已是大相徑庭。而爲了應對這種變化,行業的很多做法又飲鸩止渴地令劇集的 " 水 " 感加劇,形成了惡性循環。
當劇集從電視觀看轉移到網絡觀看,從必須跟随電視台的播出節奏錯過就很難補,到完全自主随時可點開也随時可退出,觀衆對這種娛樂産品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就已經大幅下降。
等到人手四五個屏幕、碎片化娛樂遠比集中大塊時間看劇更不費力氣後,觀衆對劇集的觀看模式,已經從聚焦模糊爲背景:打開觀看不耽誤刷手機,做家務不耽誤聽一聽,小屏到手機的一角不耽誤微信聊天和社交平台吵架,小屏到電腦一角不耽誤打遊戲出工會任務 ……
很多人是這樣用手機看劇的
在這樣的觀劇模式下,精心制作的高效叙事的劇集未必會收獲與質量相稱的播放成績,而制作敷衍的拖泥帶水的劇集也未必成績不佳,劇集的生産者當然會在這樣混沌的付出回報系統裏偷懶,直到觀衆對所有長劇集喪失興趣。
而爲了能讓觀衆在不專注觀劇模式下基本了解情節發展,國産劇裏不承擔塑造與表達功能的台詞越來越多,這些台詞的功能主要是告訴觀衆現在演到哪裏了——知道你擡頭費勁兒,我都說給你聽,你可别棄劇啊!
那劇是不是就水起來了?
多倍速觀劇更是讓一切雪上加霜:劇集水所以觀衆選擇高倍速觀看→習慣高倍速觀看令觀衆對劇集拖沓不再敏感→主創在創作階段就會考慮甚至照顧高倍速用戶,妥妥惡性循環。
那劇是不是就越來越水了?
而要說到這兩年劇集市場的最大變化,那當然是短劇、微短劇搶走了傳統長劇不少觀衆,以更短的篇幅承載更多的轉折、更頻繁的沖突與更狗血的情感刺激,把觀衆阈值在短時間内頂到極高,頂到正常叙事根本無法滿足的程度。
感受一下最近很紅火的老年市場微短劇
而長劇市場爲了搶回觀衆,也開始向短劇微短劇靠攏,短時間内爽點虐點給足,一集恨不得兩個大反轉五個小反轉,情緒激昂濃烈,但高潮與高潮間嚴重割裂,邏輯與連貫性欠奉。
有人可能會問:這不挺好的?哪裏水了?
因爲長劇在這方面除了明星陣容外毫不占優勢,而喜歡這一套的觀衆早已經被短劇微短劇吸走,留下來承受長劇微短劇化的,反而是那些對邏輯性、系統性、人物豐滿度有基本要求的觀衆。
在這些觀衆眼中,這種不顧基本創作規律的拼湊才是真正的水。
而早在互聯網時代,資訊的發達、娛樂方式的易于獲取就已經令影視作品内容越來越難奏效了。
說人話就是,觀衆太容易見識一切,自然也就很難被取悅。
當一個偏遠山區的老太太也能用手機輕松刷到每一部家庭劇撕 x 片段的短視頻,那麽未來家庭劇對她的吸引力自然銳減。
還有什麽套路是短視頻用戶沒見識過的?
如果所有的戲劇套路、人設類型、情感關系、犯罪種類都已經被短視頻攫取精華、配音 + 花字強調并病毒傳播,那觀衆再看任何情節都可能因爲似曾相識而更容易感到寡然無味,水的感覺在所難免。
還有粉絲這類特殊的觀衆,這幾年在業内越來越垂涎粉絲經濟越來越遷就迎合粉絲的心态下,事實上的【主演中心制】也就越來越穩固,越來越離譜。
粉絲要絕對大男主大女主,要買通告單一場場戲計算含主角量,要嚴防死守所有可能出彩的配角戲份和配角演員,播出時要用秒表掐出場時長,這種完全罔顧創作規律的變态要求被粉絲傳遞給整個行業,大家從瞠目結舌到逐漸麻木,劇集也從 " 主角不行還有配角精彩 " 逐步發展到 " 無聊的主角幾乎填滿所有篇幅愛看不看 "。
随手一截的粉言粉語
除了粉絲自己,大概沒有人覺得不水。
說到底,影視劇也不過是人類講述故事娛樂自己的形式之一,此前一直占據大衆娛樂生活的主舞台,但也許有一天會默默退場,成爲隻供一小撮愛好者品味研習的文藝類别。
當然也有很大可能,影視劇可以迅速搭載上新的技術和媒介,繼續作爲主娛樂方式,陪伴人類走進下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