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成爲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累計産量達到 500 萬輛的車企,這不僅是閃光燈前的榮耀,背後更有一路走來的艱辛與不易。正因如此,在 " 後 500 萬輛時代 ",比亞迪不僅依然有技術與銷量領先的自信,更有引領中國新能源共同做大、做強、做全球化的擔當,讓全球汽車産業在中國汽車定義的新賽道上前進。
很多人認爲比亞迪今天的成績,是靠當年 " 豪賭 " 新能源汽車賽道換來的。但其實,早在 2016 年,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在接受采訪時,就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一些不懂技術的企業家以爲我們在豪賭,一些不懂市場又不懂技術的投資家也認爲我們在豪賭,其實我膽子很小,我根本不會去豪賭。"
彼時,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還遠沒有像今天這般受到公衆的認可,王傳福這番話更不可能是什麽後知後覺的成功學,而是代表了一種建立在對國家戰略方向、技術發展方向、市場消費需求深刻理解之上的堅持。從 2002 年開始在動力電池領域投入,從 2003 年開始研發混動技術,都足以證明," 技術爲王,創新爲本 " 的發展理念,從一開始就在比亞迪的骨子裏種下了。
在那個被人 " 看不懂、看不上、看不起 " 的年代裏,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的道路上,沒有先例可循,也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參照,一切都要自力更生、從零開始。今天比亞迪爲人所稱道的垂直整合模式,某種意義上就是被渴求創新所逼出來的。最近 12 年,比亞迪有 11 年的研發投入超過了當年的淨利潤,很多時候都是淨利潤的 3-4 倍,哪怕是 2018-2019 年比亞迪的利潤出現了大幅下滑,都沒有擋住研發投入持續增長的腳步。
更難得的是,當比亞迪認定了某一技術路線,即便當時的輿論并不看好,比亞迪都會堅持自己的方向。
刀片電池誕生的前一年,是磷酸鐵锂電池市場份額跌至谷底的一年;DM-i 超級混動發布的前兩年,輿論甚至認爲插電混動會逐漸淡出中國車市。然而,隻有在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領域深耕的人,對于技術路線才真正有發言權。
時至今日,比亞迪已經培育出了龐大的 " 技術魚塘 "。比亞迪王朝、海洋、騰勢、仰望、方程豹五大品牌矩陣,覆蓋了從 7 萬元級到百萬元級的全品類新能源汽車,刀片電池、DM-i 超級混動、e 平台 3.0、CTB 電池車身一體化、易四方技術平台、雲辇智能車身控制系統、DMO 超級混動越野平台等一系列全球領先乃至是颠覆性的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讓比亞迪的品牌向上有了堅實的技術底座。
可以說,比亞迪的發展,就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步步成爲全球最大,并且向全球最強邁進的一個縮影。
然而,500 萬輛對于比亞迪而言,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個起點。當比亞迪證明了中國汽車有能力開創全球汽車發展的新賽道,并且持續引領這一賽道時,它同樣也有擔當,去引領中國汽車共同創新、共同闖關,加速向新能源轉型升級,向産業鏈價值鏈更高端邁進。
今年 1-7 月,中國汽車出口 253.3 萬輛,位居全球汽車出口第一,新能源汽車出口 63.6 萬輛,同比增長 1.5 倍。其中比亞迪今年 1-7 月新能源汽車出口 10 萬輛,同比增長了 7.9 倍。更重要的是,比亞迪不僅已經在全球多個國家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榜單位居前茅,而且已經在巴西、泰國、烏茲别克斯坦設立了生産基地,還有其它海外基地在布局中,到 2025 年海外工廠的産能将會超過 50 萬輛。
這意味着,中國汽車出海,逐漸從傳統貿易模式向海外事業發展模式轉型,從單純的産品 " 走出去 " 向研産銷全價值鏈 " 走進去 " 的階段邁進。而這背後是中國汽車産業鏈強大的韌性和中國汽車品牌不斷提升的價值體現。
這也将會是所有中國品牌的新機會,一個颠覆全球汽車格局、重新定義市場評價标準、從模仿他人造車到引領全球造車的新機會。
如果說,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這條道路上笃定堅持了二十年,并且在今天正在開花結果。那麽我們也相信,中國汽車也一定能夠誕生更多與比亞迪一樣渴望走向世界、擁抱星辰大海、有格局的企業。這樣的企業越多,中國汽車赢得全球的尊重也一定會越來越多。
如果你也和我們一樣,對汽車行業的變革式發展滿懷憧憬,歡迎大家到 B 站關注《童濟仁汽車情報所》,我們會在每周五與探讨一個你可能感興趣的新話題。大家有任何意見與建議,也歡迎留言與我們交流。
入駐媒體平台
商務聯系人:Maggie
Tel:135-6413-6455
E-Mail:[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爲《童濟仁汽車評論》獨家稿件。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但須注明出處爲《童濟仁汽車評論》和撰寫作者。如有任何侵權行爲,侵權者将承擔相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