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獵聘 (ID:liepinwang),作者:Luna,頭圖來自:AI 生成
如果最近你在考慮離職,一定會刷到一個 tag" 其實你不用糾結該不該辭職 ",這個話題還催生出一個名詞叫做 " 離職糾結體 ":指那些天天想辭職,月月卻滿勤的人。
看到這個話題,我即刻苦笑沒人比我更适合談論這個話題,畢竟我就是那個在離職與繼續幹之間糾纏不清 n 年的頂級離職糾結體。
這一秒,你剛爲公司又又又又推出一個喪心病狂的規定在心裏默念 " 徹底煩了毀滅吧 ",再一次打印早就寫好放在隐藏文件夾裏的辭職申請,簽上名字和日期,準備領導來了就去提離職;
下一秒,信用卡還款到期日提醒不約而至,你瞥到手機屏保上嗷嗷待哺的狗子,瞬間又慫了:真的要即刻裸辭跟狗子一起天天喝西北風嗎?
這天午飯時你還收到了上個月的補發績效,辭職的念頭徹底重新被鎮壓,甚至有那麽一秒,心裏還湧上一絲感恩。
情緒就這樣日複一日在兩極來回橫跳,所有激怒你的都是小事,而平複你和拽住你的也是小事。一隻腳已經邁過了離職起跑線,另一隻腳卻始終落不下去。
這種鈍刀子割肉的日子,慢慢把你磨成了 " 在堅定離職和堅定把牢底坐穿之間,即走不出去又坐不下去的人。"
" 離職糾結體 " 是怎麽煉成的
俗話說,面對看不慣的人事物,路徑有三:要麽忍,要麽狠,要麽滾。
10 年前剛入社會不久的我渾身是膽,也自知羽翼未豐,狠這條路走不通,忍又忍不下去,果斷地選擇了裸辭。
那是一份世俗标準中相當不錯的工作,但我就是做着惡心。而當年等着看我後悔的人,一直沒等到。
可是 10 年後,面對另一份同樣令我極度反感的工作,我的心态卻有了變化。
不知是我更加患得患失,還是這份工作沒有惡心得那麽徹底。對裸辭之後的生活想象,我不再有 10 年前的堅定,反而有拔劍四顧心茫然的無力感。
總之,想離職說了 800 次,實際行動跨不出半步。
我複盤了兩段工作經曆的差異,總結出要變異成離職糾結體一般來說要滿足 3 個條件:
一是這份工作事實上讓你不舒服不開心。但這種痛苦,又不是天天逼得你天靈蓋出走那種頓頓猛藥,而是緩釋片,慢慢釋放毒效。更多時候,沒有那麽一擊緻命,讓人産生好像又可以繼續苟的錯覺。
二是這份工作始終有一些讓你無法割舍的客觀優勢。可能是錢多,可能是事兒少,也可能是離家近。仿佛一段沒有愛情的平淡婚姻,再唾棄也還是會覺得,至少還有個分擔水電燃氣物業費搭子吧。
三是受困于各種因素,沒找好下家(備胎)。
基本上,要同時滿足以上 3 個條件,一個人才有可能甘願做一個離職糾結體。
否則時刻創飛你的工作會轟得你遞辭職申請比誰都快;而如果一點念想都沒有,也構不成牽絆住離開的理由。
沒有下家這個原因更是不言而喻,尤其這兩年,滿紙辛酸淚。
可問題是,慢性毒藥也還是毒藥啊。
隻要下藥的手不停,毒性或早或晚會發作。這也是爲什麽,我認爲離職的念頭是不會真正消失的,頂多隻可能是用另一個更迫切的主要矛盾轉移你的注意力而已。
最好不要做 " 離職糾結體 "
作爲一個稱職的 " 反面教材 ",我自我剖析了多年來的心得和經曆後,認爲持續糾結要不要離職,是一種爲禍百端的行爲。
但這并不是鼓動大家有了念頭就即刻辭職,因爲正常思考是否離職和規劃未來的确需要時間,一定範圍内的糾結是合理且必要的。這裏主要指決策時間拖得過長、或者 SWOT 分析無論做多少次都是同一個結果、何去何從早就擺在那,卻始終無法行動的拖延症情形。
反複糾結的第一個副作用就是内耗。
人一旦萌發了辭職的念頭,即便千萬次壓制回去,也還是會千萬 +1 次冒出來。
但由于客觀條件和心理上的恐懼,我們不得不一次次調動更大的心力去壓制住離職的沖動,這個過程,就叫内耗。
這種拉扯會把你的精力消耗在自己和自己作戰的過程中。更讨厭的是,長時間的自我鬥争,會把一個人的情緒禁锢在很低的區間。畢竟自己跟自己鬥争是沒有正反饋的,無法從外界獲得能量,隻消不長。
可人就是靠心氣兒活着的,這種拉扯卻會讓人越來越不自信。
我糾結這幾年,明顯感覺到心氣兒數次被消磨殆盡。然而仔細一想,現實中又沒發生什麽特别打擊人的事,純粹自己消耗自己。
第二個副作用是,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折磨會讓人體驗 " 假性舒适 ",遲遲不去做真正該做的事。
正所謂溫柔刀,刀刀要人命。長時間陷于這種混沌但不會直接完蛋的心理狀态,會攪亂一個人生活的主線。
舉個例子,我的本職工作是财務,但因爲實在不喜歡,幾年前開始兼職寫作,試圖轉行,逐漸也獲得了一些平台的回應,一度竊喜職業生涯轉軌可期。
但因爲稿費收入沒達到特别穩定和能支撐整體消費的水平,又因爲主業似乎沒把人逼到絕境,我一直處于兩邊都放不下的狀态。
這種狀态的魔性之處在于:你偶爾會産生幻覺,覺得生活貌似還不錯,好像這樣保持下去也挺好的?
然而更多時候卻是主副業互相影響,尤其是主業的痛苦嚴重影響我的寫作狀态。
一方面将主業視作退路,我始終沒用盡全力去升級寫作能力、擴展合作資源,将其打造成真正的事業;另一方面因爲抵觸,主業也搞成了混日子,渾渾噩噩。
随後幾年時光轉瞬即逝,當人生來到 30 歲,面對中場清算,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成了四不像,哪哪都不沾邊。
因爲不知道如何定義自己,我反而好像更加不敢離職了。
我認爲這樣的局面正是離職糾結體質帶來的,它用給顆糖又給個耳光的方式讓人迷失,最後發現繞了最遠的路去抵達目的地。
實際上很多人都是這樣,明明打心眼裏對一份工作或一種狀态嫌棄得要死,反複說要離開。卻又忍不住貪戀它帶來的穩定、地位和社會認同,或是被朋友家人一句話勸服,間歇性忘記當初爲什麽選擇離開。
怎樣避免繼續做一個 " 離職糾結體 "
在循環往複過無數次從痛苦到平靜,從笃定到糾結再到笃定後,對付離職糾結體質,我終于逐漸有了一些心得和打法。
首先,接受現狀暫時改變不了的事實。
不要用 " 懦弱、擰巴、優柔寡斷 " 等負面字眼去給自己定性,這種心态會讓人在做決策時更加沒有信心。
雖然我會自嘲自己是個反面教材,但我并不真的責怪自己。因爲曾經有人對我說過一句觸動很大的話:
" 要意識到你做過的所有選擇都是最好的選擇,它是由你當下的認知水平和真實處境決定的,就算現在強迫自己選擇另一條路你也 hold 不住,不然不會連選擇的勇氣都沒有。"
的确,離不開的根本原因并非我懦弱,而是沒有準備好,所以跨不出去。
那,沒有準備好就趕快去準備呗。
的确,下一步應該做的就是規劃 + 執行,讓自己接近準備好的狀态。
但根據我的經驗,絕大部分人下一步并不是去準備,而是進入前文所述 " 循環往複糾結要不要辭職 " 的内耗。
但這本是個沒有标準答案的問題,答案也絕不會因爲胡思亂想而越發明晰,隻會愈發迷離。
隻有直接開始去做一切你認爲可能助力你離職的具體的事情,去豐富履曆、去考證、去投簡曆、去社交(多找找獵頭),才有可能在行動中得到答案。
最後,其實做到完全不内耗是一種理想狀态,所以即便偶爾處于這樣的狀态,也完全 OK。
允許自己低迷,允許自己頹廢,允許自己覺得前途一片廢墟。
你覺得一切都很迷茫,把握不了,但至少可以每天抽出 30 分鍾健身,通過物理方式保持精力和能量;盡量别做當下覺得很爽、可以轉移注意力但實際上傷害自己的事情,比如狂點外賣、熬夜、瞎談戀愛等等。
等狀态恢複,再開始準備。
也請一定意識到,感覺 " 我完全做好準備了 " 的狀态并不存在。
坂本龍一先生有句人生格言叫 " 到了時間你就得上場 ",提醒人們不要總想着等待完美時刻。
我也曾經給自己找各種借口拖延:等研究生畢業了就離職,結果等來了逝去的三年;三年過去,又等來了就業市場低迷。
再等下去,後面還有家庭的牽絆、衰老、行業不景氣各種理由排隊等你挑。你會發現一路上都是借口,永遠都不到時候。
辭職,終究是需要些破釜沉舟的悲壯感的。正如被網友戲稱爲辭職靈魂樂的《Run Away》裏唱:
如果再不走,就永遠不會走 … 不想再懷疑自己對不對。
沒掙紮怎能夠有自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