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之家 3 月 17 日消息,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楊靖宇研究團隊日前在學術期刊《中國空間科學技術》上披露了其最新研究成果。

這項被命名爲 "SSPS-CMCA"(圓柱形模塊化空間太陽能電站)的設計,通過全面分析現有太陽能電站技術,整合各國方案優點,提出了一種高可行性、高擴展性的工程解決方案。

空間太陽能電站(SSPS)概念最早由美國科學家 Peter Glaser 博士提出,SSPS 主要由空間段發電衛星和地面接收站組成。其發電過程爲:空間段衛星通過大型空間太陽能電池陣列将太陽能轉化爲電能,再由微波天線轉化爲微波進行空間傳輸,最後由地面接收站進行接收,并轉化爲電能輸入地面電網。
自從 SPSS 概念提出以來,美國、日本、歐洲、中國等多個國家的學者和組織相繼進行了各種概念模型的設計。這些設計均體現出了一定的創新性和智慧,對實際的 SSPS 工程建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大多方案停留在概念設計,且缺乏全面的考慮,故而工程可行性較差,難以對現實的 SSPS 工程建設提供全方位的問題解決方案。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研究團隊通過對美國、日本、歐洲和中國現有的 SSPS 方案進行全面評估,分析了各方案在外形配置、聚光性、姿态控制、振動控制等關鍵技術指标上的可行性。
經過分析,最終确定了結合所有優勢特點的最佳方案組合,研究團隊表示,該組合 "幾乎結合了現有所有方案的優點,且在技術上不需要跨時代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