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馬伯庸小說改編可謂是影視市場的香饽饽。
光是開播的就包括《古董局中局》、《長安十二時辰》、《風起洛陽》、《風起隴西》好幾部。
而今天我們要聊的,是近期開播不久的電視劇《顯微鏡下的大明》。
這是馬伯庸唯一一本非虛構的曆史讀物《顯微鏡下的大明》的第一案,也是他本人首次擔任自己作品影視的編劇工作。
且恰逢《狂飙》收官,《顯微鏡下的大明》順勢接檔。
自 2 月 9 日上線愛奇藝,熱度和口碑一路飙升,搶下了熱門電視的榜一位置。
演員陣容上,張若昀 + 老戲骨,怎麽看都是定心丸。
在此之前,張若昀被喊了好久的《慶餘年》第二部,和《雪中悍刀行》第二部。
也算在《顯微鏡下的大明》稍有圓夢感。
豆瓣評分 7.7,但口碑卻意外的兩極分化。
誇贊有多好聽,差評就有多難聽。
張若昀怎麽從 " 看點 " 變 " 瑕疵 "?
《顯微鏡下的大明》原著一共有 6 個明朝基層政治事件。
電視劇裏隻截取了書中的第一個檔案 " 學霸必須死——徽州絲絹案始末 " 進行改編。
而書中,馬伯庸在序言裏是這樣描述的:" 這本書不是小說,是曆史紀實。"
因爲此故事本就是根據真實曆史案件改編:
明朝徽州人丁絲絹稅,最早從朱元璋時期就算錯的一筆糊塗帳,百姓白白多交了 200 多年的稅。
這是馬伯庸在明代檔案庫裏挖出來的曆史:
" 因爲這些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态,往往隻能從史書中揣測,
但這個争議從頭到尾,所有争議的文檔、來往書信、政府公文都被保留下來裏,
它給我們展現的不是一個片段,而是非常全面的案例。"
這本書上我們能從普通的民衆視角裏感受明朝的時代風貌和基層生活。
《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講的是帥家默(張若昀飾演),仁華縣遠近馳名的算呆子,曾因爲童年家中發生火災變成了孤兒流落街頭。
吃着百家飯長大的帥家默平日裏隻懂算數,不通人情,智商封頂,情商爲 0。
而火腿店少爺豐寶玉(費啓鳴飾演)是他唯一的朋友。
而帥家默一次偶然在給鄉親丈量田地時,發現幾乎所有人地契上的數字都有誤。
于是一根筋地追查下去,竟然揭開了仁華縣一個長達百年的賦稅錯誤,和三千五百三十兩的 " 錯賬 "。
原本應該八個縣一起分擔的人丁絲絹稅,竟由仁華縣全部承擔了,而且一交就是一百年。
其他七縣歲月靜好,仁華縣負重前行。
而後,帥家默一級一級上告,糾着官府改錯,爲鄉親們伸張正義。
結果一開始就困難重重。
帥家默着急忙慌:" 仁華縣的賦稅帳冊裏,有一個大疏漏,我來提告,希望你們盡快糾正。"
縣屬戶房事不關己:" 整個仁華縣?那關你什麽事?"
然後就是推脫責任:" 你得向上找啊。"
再到金安府戶房,态度更爲敷衍,直接拒不受理。
" 這裏是知府衙門,隻接受下一級衙門的查賬申請,你讓仁華縣行一道公文來,我們就受理。"
最後:" 再不讓開,把你叉出去。"
而仁華縣知縣方懋珍的宗旨是清靜無爲,真的無所作爲,懶得升堂、懶得審案、懶得主持公道。
各級衙門默契踢皮球,八縣合謀想讓此事化小不予理會。
要打破這一百年來的規矩,帥家默在官員看來隻是 " 添亂 "。
最終也在動了某些人的利益下,被冤入獄甚至判下死刑。
爲了突出帥家默這個人物的設定,開篇的劇集中就用了不少鏡頭和橋段來襯托。
比如測量田畝的時候,帥家默發現農戶的地契和測量的數據是無法對應的,這個疑問一直圍繞着他。
于是,作爲算呆子的他,不管是吃飯、走路還是對簿公堂,心裏一直裝着這個事。
而角色的張力在于,小人物以蚍蜉之力想要撼動大樹的魅力。
隻可惜,張若昀這次表演确實略有翻車。
滴溜溜眼神轉起來,似乎要明示大家 " 瞧,我在思考 "。
但這個尺度拿捏明顯不妙,以至于你甚至些許疑惑這到底是 " 天才 " 還是 " 傻子 "?
讀起台詞一字一句,聲音铿锵有力,卻好像在演講。
總體用力過猛,強行刻畫癡氣有點裝傻充愣感,最終落得 " 演技做作 " 的差評。
馬伯庸能看了,可惜還是不行
小說影視化很難,而似乎馬伯庸的作品尤其有難度。
本身原著的閱讀就有門檻,他的書通常對于曆史相當考究,讀者想要讀通讀透,則需要一定的曆史儲備。
回望此前改編經曆,《長安十二時辰》還算稍有讨論度,也沒能逃過被觀衆吐槽節奏太慢沒意思。
而後幾部更是基本屬于沉寂狀态,其中《風起隴西》甚至在播出後收視率跌破央視底線。
有一說一的是,這幾部劇都值得一提的就是畫面感和道服化都十分優質。
置景考究,服化道細節,濾鏡高級,彈幕不乏 " 電影質感 " 的誇贊。
《顯微鏡下的大明》已經盡可能的根據此前的幾部作品的問題進行了優化,且劇集仍相較于小說,做了很多調整改動。
對話更直白,叙事更簡單,入戲門檻更低。
即便如此,該劇依然有極大難度,原著小說裏大量的算術内容和辯論,影視化後呈現一種吸睛的動态場景并不容易。
馬伯庸本人也坦言:" 就算我也沒有辦法做到把這些東西生動活潑給大家講出來,就隻能把它盡量簡單化,可視化。"
把枯燥的算術進行可視化的呈現,嚴肅還是娛樂,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是着重筆墨于理科知識的稅收,還是突出朝廷權利争鬥的人心權術 ......
但最終,太多的橋段故弄玄虛,生拉硬湊,懸疑靠元素疊加,導緻的結果就是,懸疑不成,喜劇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幾位實力派配角爲該劇加分不少,撐起了角色的演技看點,甚至因爲太過精彩是可以搶走主角的風頭的。
王陽飾演的程仁清别具魅力,台詞抑揚頓挫,在公堂上舉止從容不迫。
戲骨高亞麟飾演的黃知府黃凝道笑裏藏刀,心機頗深,同樣憑實力搶鏡。
但幾集看下來,《顯微鏡下的大明》仍然存在馬伯庸作品一如既往的慢節奏,影視劇化容易導緻劇情節奏拖沓。
馬伯庸寫書實力毋庸置疑,但編劇明顯還是 " 水土不服 "。
正如評價所說:
"《顯微鏡下的大明》沒有找到那個既能讓觀衆喜歡、又有原汁原味原著表達的正确打開方式。"
且普遍人物形象并不立體,部分人物始終如工具一般,對立也過于直接。
至少從目前來看,優劣都十分明顯。
勝在制作精良,班底強大。
敗在主演用力過猛,劇情拖沓,受衆少。
戲劇性有明顯缺陷,但不算爛劇。
至于看還是不看,還得看觀衆個人喜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