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娛樂環境,明星躲不過輿論的審視是必然,但沒想到,連他們的孩子也同樣無法幸免。
先是黃多多屢次被曝上熱搜,從打耳洞、化妝、容貌着裝乃至私生活,都被批判了個夠。
更有甚者對一個孩子造起了黃謠,毫無下限可言。
王詩齡亦然,被罵已經是常事。
那個曾經朝氣蓬勃的 " 小公主 " 因爲所謂的炫富和身材被網友針鋒相對,遭受了無數的說教與謾罵。
她的一舉一動都會被無限放大,任人吹毛求疵。
這不,輿論矛頭又指向她了。
七夕節那天,王詩齡和平時一樣分享了一組自己的日常生活照。
美麗的露天夜景搭配昏暗格調的燭光,是 " 大小姐 " 的小資生活沒錯了。
可是不曾想從這簡單的兩張照片裏,也有網友意淫出了一場 " 大戲 "。
他們先是剖析了場景:燭光、氣球、玩偶,暧昧又浪漫的氣息。
緊接着又從照片拍攝角度,判斷出現場是兩人約會。
結合當天的特殊節日,網友大膽直言:王詩齡這是在公布 " 戀情 "。
當然僅憑這點還不夠 " 證據确鑿 ",于是網友繼續狗仔風格,不斷深挖探索王詩齡的隐私,妄圖從中尋找出她戀愛的完整脈絡。
王詩齡跟風拍的手勢舞短視頻,因爲貼圖上有 "love" 的字樣,便被網友認爲是示愛的表現。
而她在 520 當天收到的巨大玫瑰花熊,更被當成了她戀愛的 " 鐵證 "。
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網友們,不放過王詩齡社交平台裏的任何蛛絲馬迹,和她有過互動的男性朋友都要被列爲 " 嫌疑人 "。
種種迹象堆砌在一起,仿佛證實了王詩齡 " 塌房 "、李湘教育失敗的局面。
畢竟一個被百般富養的女孩子,應該擁有更廣闊的眼界和自我修養,而不是在 13 歲的年紀學會早戀。
一時之間,評論區各種陰陽怪氣、群情激蕩,說教與诋毀聲一片——
" 所謂富養,也不過如此 "
" 我買不起十萬二十萬的包,但我起碼不會讓我的孩子在 13 歲就早戀 "
" 富養不是給錢,是教育 "
網友終于找到了突破口,原來有錢人一樣會落得個教女無方的下場。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僅僅憑借一些毫無聯系的片段和肆意揣測,就給一個孩子下了定論,未免太過草率。
黃多多也好、王詩齡也罷,網友總會盯着她們身上的細枝末節,優秀時奉爲标杆大肆吹捧,有瑕疵時再嘲諷其父母教育方式不當。
其實都是盲目追捧和诋毀 " 富養 " 教育的一種結果導向。
黃多多不僅學會了拍短片、寫話劇,甚至早早拿到了各種獎項。
這時很多人會覺得富養女兒前途無限,不用擠破腦袋去爲名次和分數而奉獻童年與青春。
可當她打着耳洞、穿着更趨于成年人,在讀書時頻繁讀錯漢字時,網友口風又屢次倒戈。
他們又會覺得所謂富養不過是一場表面風光的騙局。
王詩齡亦是如此。
9 歲時她繪畫的作品《孔雀》就拍出了 10 萬元的高價,12 歲時更是斬獲了國際繪畫金獎。
去年王詩齡被英國百年私校 benenden 錄取時,聽取網上羨慕聲一片。
他們覺得是李湘的富養帶來的成果。
可當王詩齡在微博上怒怼網友,高調 " 炫富 " 時,他們又覺得 " 富 " 讓孩子失去了最原本的真誠與初心。
這些看似是一場對教育理念的探讨,實則不過是對富養的認知錯誤。
明星對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在金錢的支持之上,還有無限的人脈與資源,可這對于普通家庭來說,無異于天方夜譚。
所以盲目的追捧,隻能是一場無盡的災難。
與其把目光關注在王詩齡有多富有,不如去看看李湘給予她精神上的支持有多奢侈。
有經濟底氣不假,但一個有着深謀遠慮的眼光和全身心愛着的自己的媽媽,才是王詩齡最令人羨慕之處。
benenden 這所私校,對學生的要求極爲苛刻之外,對其父母也有着嚴格的标準。
家長需要提前 3 年爲孩子申請入學資格,自己還要接受學校的面試,層層篩選過後才能拿到門票。
可見李湘爲此做出了多大的規劃與努力,她在培養孩子的同時,也在提升自己。
而且李湘充分尊重女兒的喜好與天賦,從不打壓她的自信,盡可能的維護她的自尊。
隻要是進步,李湘都會毫不吝啬的公開誇獎她。
即便遠在英國,李湘也會盡量抽出時間遠赴,哪怕隻是陪孩子吃一頓飯,見個面。
無論她和王嶽倫之間有什麽樣的間隙和隔閡,隻要關乎孩子李湘都會選擇妥協和退讓。
不久前的兒童節,王嶽倫依舊能夠陪着女兒,讓她不會因爲父愛的缺席而心生郁結。
愛、陪伴、自信,才是李湘給予王詩齡最好的富養。
一位獨立自主、深謀遠慮、情緒穩定的母親,更是孩子難能可貴的榜樣。
這些都和金錢人脈無關,而是父母自身素養的體現。
那位極盡财力和精力将女兒送到西班牙留學的父親,最後得到了什麽呢?
一個不知父親苦累、隻知索取,卻毫無成就的 " 白眼狼 " 而已。
這張曾經在全網引起輿論無數的截圖,就是錯誤 " 富養 " 最淋漓盡緻的體現。
父親每天小米粥就鹹菜,她卻在國外逍遙自在仍然不知滿足,甚至不恥發問 " 養不起爲什麽還要生 "。
這樣的教育,确實是讓孩子開闊了更高的眼界,但她卻連基本的三觀都沒有。
如何又能期盼她成爲更優秀的人呢?
實際上普通家庭最大的悲哀莫過于把孩子當成 " 富二代 " 去養,無限制的滿足,隻會讓孩子更難自立。
小 S 從來不允許女兒買奢侈品,哪怕是 1000 塊的潮牌,她也會嚴厲拒絕,認爲年紀小不該養成花大錢的習慣。
但是女兒喜歡舞蹈,她卻日複一日的陪着女兒練習和比賽,從不缺席。
郭晶晶和霍啓剛亦是如此,除了讓孩子思想富足之外,日常生活中更是讓孩子去下地幹活、洗車做家務,讓他們自始至終不脫離現實。
物質并不是決定孩子眼界的标準,滿足基礎的需要已經足夠,更重要的是教育和陪伴。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精神匮乏,即便以後富足,骨子裏的那份匮乏感是永遠無法改變的,那種自卑感會伴随他的一生。
富養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見識世界,擁有正确的三觀和完善的自我。
而不是被金錢奴役,隻留下炫耀與嫉妒。
當你用物質生活的高低去看别人時,你已經走上了一條錯誤的教育之路。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