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科技組
作者 | 丸都山
編輯 | 苗正卿
頭圖 | 《蜂鳥計劃》劇照
在見到戴玮之前,我并不相信 " 樂觀主義者 " 的标簽,會與一個崗位頻繁調動的人有什麽關系。
自 2007 年加入阿裏巴巴,戴玮先後在淘寶、支付寶、OS 事業群、阿裏文娛等部門任職,并于今年 4 月正式擔任集團旗下的斑馬智行 CEO。
作爲新上任的掌門人,留給戴玮的好消息是,斑馬智行這家公司有着極爲高光的時刻,因爲做出了業内最早的互聯網車機系統,一度被視爲國内智能座艙行業的黃埔軍校;而壞消息是,上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高光時刻,大概出現在 8 年前。
" 元寶(戴玮花名)在我們内部,屬于是專打逆風局的角色 ",斑馬智行的首席産品官蔡明如此評價道。
但面對如此開局,戴玮也隻是面帶微笑地表示," 其實也還好。"
" 至少從行業來看,現在無所謂‘逆風’ , 過去技術叠代沒那麽快時,留給斑馬的機會确實比較有限,但眼下新技術所孕育的機會太多了,我們一定要把握住。" 戴玮向虎嗅表示。
基于這樣的想法,戴玮在接到集團任命後,火速集結了一幫 " 老哥們 ",又拉來了一批技術專家,開始了斑馬智行的 " 二次創業 "。
審視過去
在這一輪生成式 AI 爆發前,斑馬智行可謂是 " 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2016 年,YunOS for car,即斑馬 1.0 系統随上汽榮威 RX5 車型發布,駕駛員通過一句 " 你好,斑馬 " 的喚醒語,即可通過語音指令完成對車輛的行車導航、娛樂影音、空調車窗等功能的控制。
圖片備注:斑馬 1.0 系統的語音操作界面
今時今日,這些功能早已屢見不鮮。但在當時,大多數的車廠根本沒有智能座艙的概念,即便是改變世界線的 Model 3,此時都沒有進入正式量産階段。
一年後,斑馬系統的累計裝機量達到了 40 萬,這對于車廠來說已經足夠優秀,但阿裏的理想遠不止如此。
2017 年 9 月,阿裏在整合原 YunOS 移動端業務後,正式推出操作系統 AliOS ——覆蓋汽車、IoT 終端、IoT 芯片及工業領域,并整合原 YunOS 移動端業務。在這個龐大的設想中,斑馬系統,或者說是這個系統的智能座艙部分,自然也與 OS 深度綁定。
但問題是,基于一個如此龐大的 " 物聯網 " 操作系統,原本的斑馬系統開始愈發臃腫,盡管 OS 技術儲備不斷加深,但斑馬智行的産品創新卻 " 肉眼可見地 " 慢了下來,直到今年 " 大模型上車 " 的計劃正式加速。
在戴玮、蔡明等人回歸斑馬後,對公司的業務進行了多次深刻的讨論與梳理,并多次在高管中達成一緻:All in AI。
首先公司内部明确的一點是,斑馬必須扔掉沉重的包袱。爲了讓業務更加聚焦,未來隻做智能座艙——在此之前,斑馬智行秉承着明線發展 " 智艙 "、暗線發展 " 智駕 " 的策略。
在蔡明看來,專注于智艙更加符合斑馬智行的實際情況,原因在于目前智駕行業内各家的同質化已經比較嚴重,已經出現價格戰趨勢,而且智駕方案在賣給廠商後,也沒有任何新的商業模式能夠帶來後向收入。
所以斑馬現階段必須要将資源集中在智艙上,因爲智艙與應用的聯動可以産生穩定的後向收入,考慮到斑馬大部分人在阿裏系的背景,他們更加了解生态該如何運營、維護,這屬于斑馬得天獨厚的優勢。
另外一點被明确的,就是智艙 AI 技術與 OS 的解耦。當然,這并不意味着要與 Ali OS 割席,而是分化爲兩條商業路徑:
第一種,保持智艙 AI 技術與 AliOS 緊耦合,這樣做的好處是數據打通能夠更加順暢,但客戶相對受限。
另外一種就是對智艙及 OS 進行解耦,僅保留部分中間件,給客戶提供大模型語音及 Agent 集成的平台體系,甚至是用對話式的小程序上車,無論客戶的系統是基于安卓,還是 Linux,都不影響智艙 AI 技術的向上框架。
在明确這兩個問題後,戴玮和團隊成員開始盤點手中所掌握的資源:較爲紮實的 OS 系統框架、阿裏通義大模型的支持、還有自 YunOS 時代就參與交互設計的團隊,以及新 " 入夥 " 的一衆 AI 研發人員。
戴玮接手斑馬的一個月後,圍繞 " 智能座艙 AI 技術 " 的開發工作,按下了加速鍵。
淘汰 APP?
作爲 YunOS 和斑馬 1.0" 高光時刻 " 的親曆者,戴玮和蔡明并不滿足于 " 讓大模型上車 ",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做出一款 " 好用的 AI 操作平台 "。
" 智能座艙這事在行業裏壓根就沒有做成。" 在蔡明看來,通過裝機量、滲透率去評估智艙發展毫無意義,決定生态能夠跑通的隻有服務數量及用戶時長兩個指标。
有調研機構曾做過統計,除了地圖導航和音樂等少數 APP 外,在常見的互聯網服務中,座艙端的年使用率(一年打開一次即作計數)差不多是全端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這說明大多數 APP 在車上,根本無法觸發高頻應用,進而讓車廠與互聯網廠商同時陷入一個尴尬的境地:前者甚至願意爲 " 應用上車 " 而付費,這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是無法想象的;而後者又不願費時費力地适配應用,去換取車上本就不多的活躍用戶。
因此,在斑馬的産品開發團隊看來,智能座艙 AI 技術,勢必要去 APP 化,讓服務和内容直達用戶。
這裏還有一個考量就是,APP 有着嚴格規劃的操作層級,如果使用傳統的觸控交互,在行車的過程中操作非常不便,因此在去 APP 化的同時,盡量使用語音交互,減少非必要的觸控。
以上的技術設想,在産品開發的過程中,逐漸轉變爲兩條基準原則:交互變革與服務重塑,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出一款通用型智能座艙 AI 技術平台。
盡管斑馬在智艙系統上有着不錯的 " 底子 ",但按照目标讓大模型上車,基本相當于要做一次推到重做。
" 就單講語音,整個語音系統由四段組成,分别是前端聲學、ASR(語音識别)、NLU(自然語言理解)、TTS(語音合成),除了第一段外,其他部分都需要用到不同的大模型,有些需要在雲端做泛化,還有些則需要徹底的重構。" 蔡明向筆者解釋道。
圖片備注:元神 AI 的語音演示 Demo
而相比于技術問題,更難的其實是工程問題。
" 我們之前做測試,可能同樣一款車,僅僅是隔音層薄了一些,用戶甚至根本感知不到,但語音系統就得全換,而我們還需要在不同的路面、不同的車内環境下做各種調優。"
作爲産品和 AI 的負責人,蔡明爲了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進度,幹脆把公司所有的 P7 職級以上的 Leader 聚在會議室中,用一整天的時間逐一跟進各部門遇到的問題。
四個月後,斑馬智行如期交上了 "AI 上車 " 的第一份答卷。
智艙的 iPhone 時刻?
在前不久舉辦的雲栖大會期間,斑馬智行聯合通義發布了全新智艙技術品牌 " 元神 AI"。
元神 AI 基于通義大模型,以自然交流爲基礎,圍繞感知場景、組織服務、認知進化構建 AI 技術體系,旨在解決傳統座艙體驗不佳、服務低頻的問題。當前已基于英偉達 Orin X 平台與通義端側多模态大模型做出了 POC(産品概念化驗證)。
在發布會現場,斑馬智行演示了基于元神 AI 的典型 Agent 産品——與釘釘聯合打造的 " 閃記車聽 "。
基于自然對話,用戶可以在車内進行線上會議,拓展功能包括前序會議追溯、弱網參會、對話式摘要、自動設置日程與待辦等功能。同時,斑馬智行還對硬件配置做了 AI 算法優化,如陣列式降噪麥克風、頭枕播報等。
有處細節是,在現場的演示 Demo 中,Agent 産品大多是阿裏巴巴集團旗下的應用,比如大麥、高德等,但是第三方應用願意向斑馬開放接口嗎?
對于這個問題,蔡明認爲,目前 CP(内容提供商)/SP ( 服務提供商 ) 在移動端或是桌面端的增量早已見頂,他們需要的是有人能夠建立出新的場景,而智能汽車就是個很好的場景。
" 假設放在幾年前,比如之前滴滴、快的争搶市場的那種狀态,那我們是無法完成應用聚合的。換句話說,當下做智艙的 Agent,最大優勢在于各行業也在摸索應用 AI 化的路徑,我們有機會把用戶常用的應用聚合在多任務列表裏,讓用戶獲得完整的 AI 體驗。" 戴玮補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元神 AI 的發布,斑馬智行還爲這套系統制定了一個非常有特色的目标,即 "100 次座艙服務調用不超過 1 次觸控交互 "。
與之對應的是,在元神 AI 智艙平台上,幾乎所有的非駕駛操作都通過語音交互完成。
至于這個目标是否符合現在用戶的普遍操作習慣?蔡明舉了一個例子,在 iPhone 誕生時,大家都覺得它不符合傳統 T9 鍵盤的輸入方式,但現在不會有人再要求 " 手機要有打字手感 "。
" 隻要交互體驗做得好,用戶是完全不會介意交互模式改變的。" 在蔡明看來,交互變革和服務重塑,實際上就是在推動智能座艙 "iPhone 時刻 " 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