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十一車 Author 十一車
文 | 喬伊
近期的汽車圈有點熱鬧,都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汽車圈開始向娛樂圈轉變。
比如,仰望銀河,奔向星辰大海的熱點,人人都會去軋一腳;再比如,像明星磕 CP 一般的謠言,也能傳到蘋果和奇瑞身上……當然,如果非要評選個傳謠還要信謠的頂流,那肯定得落在華爲頭上。
比如,最近誰都想知道,華爲到底要不要開始造車。
這個時候大夥兒都去猜測這個問題,很可以理解:
首先,華爲自己在 2020 年宣布了 3 年之内不造車。好不容易熬到了 2023 年,自己挖的坑終于可以填平了,不得到了大展拳腳的時間了麽?
其次,最近華爲的人事變動也透露出了諸多信息。比如,華爲車 BU COO、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産品線總裁王軍,突然就被曝出了停職,并由餘承東來接替領導。
再有,是來自于華爲最重要的合作夥伴,賽力斯的信息。看起來有了華爲光環加身,而從籍籍無名到炙手可熱的賽力斯,居然三年虧了 70 個億。導緻于更多人開始猜測," 深度賦能 " 究竟能不能成就華爲的汽車版圖,而 " 全面主導 " 究竟又蘊含了幾個意思?
還有,不論是北汽、奇瑞、江淮,還是長安,似乎所有與華爲合作的參與者,都是心存保留的。比如,北汽搞了個極狐,而長安也另立了阿維塔的 " 山頭 "。
看起來,這些讓華爲親自下場造車的理由,似乎一個比一個過硬。畢竟,全面賦能,看起來是全面覆蓋。但全面小聲量、小銷量,又似乎啥也沒覆蓋上。
所以,現在的問題又抛了回來。一個個都還 " 未成大器 ",在今年這個關鍵的節點,華爲要不要自己幹?
越看得遠,越能站得高
有經驗的試駕教練,在教你開車時都會反複強調一個小技巧—— " 往更遠處看 "。
因爲,當你僅僅盯着前車的時候,對路面信息的掌握是不全面的,大腦無法綜合判斷出需要做出的動作,從而給出短視的指令;而當你極目遠眺時,操作才會變得更爲合理與正确。
這一點,放在華爲的身上,也十分合适。那麽,什麽是華爲的更遠處?
也許,綜合的财務狀況,是一個很好的剖析點。
一個現實是,造車肯定是個極其燒錢的活計。究竟要燒多少錢,從似乎已經站住了,年銷量能破個 10 萬輛的蔚小理的角度看,如今依然處在虧損的狀态。
而在主業活水還很不錯,能夠有足夠财力支持造車的蘋果的角度來看。根據 2020 年摩根士丹利的分析,當年預計要投入 190 億美元(約合 1355 億人民币)用于汽車的研發。
請注意,這樣規模的資金投入,還隻是研發,遠沒有到生産的地步。
而再來看看華爲。目前看來,華爲還沒有公布去年的整體營收與利潤的具體數據。但根據市場的預測 , 與 2022 年基本會與 2021 年持平(華爲 2021 年營收爲 6368 億元人民币)。而在 2021 年,華爲的整體利潤爲 1137 億。
總體而言,如果要投入資源造車,肯定不可能和蘋果等量齊觀。
但好處是,華爲在智能汽車領域,目前看來要比蘋果跑得更遠,更快。而借助與成熟廠商的合作,每一輛在路上跑着的,搭載華爲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的汽車産品,已經開始了日常數據采集工作了。
因而,從财務能力上來看,華爲沒有理由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以及現有的産品策略下,去投入重資産研發制造汽車。畢竟,費勁巴拉造個車殼子,搞個電池包,這些已經所有人都在做,且可能做不過甯德時代和比亞迪,似乎肉眼可見的沒必要,且徒增風險。
而且,能不能造出來、造出來的産品好不好,以及造出來能不能賣好,都是未知數。與其如此,不如依然在自己已經投入的領域好好深耕。
這,是華爲不必造車的第一個理由。
智能的風口,還未真正到來
就之前說的問題,合作的廠商越來越多,但 2022 年的盈利卻可能和 2021 年基本持平,說明華爲新的關于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的業務,并沒有産生更大的盈利點。
那麽,既然要避免投入更多資源進入造車領域,以不對财務報表産生負面影響,如何做才是對華爲現階段來看更合适的選項?
首先,堅持已有的業務,是性價比更高的選項。但邏輯在于,現有的合作夥伴,并不能實現更好的财務盈利,理由挺現實的——銷量。
根據相關的數據,在 2022 年預計虧損了 31 億— 39.5 億的賽力斯,可能是華爲的合作夥伴中賣得最好的,銷量差不多在 13.5 萬輛左右;極狐這樣的品牌,雖然增長了 144%,但銷量也僅僅剛剛破萬;而阿維塔,僅僅在去年的年末才開啓交付。
在按照銷量獲取利潤的汽車世界裏,目前搭載華爲技術的産品的銷售規模,并不足以支撐盈利。何況,隻負責系統的華爲,還隻能從銷量的利潤中進行分成。
簡單來說,并不是選擇以智慧賦能衆多汽車品牌這條路走錯了。而是選擇了一些全新的,未經過市場考驗的與反饋的汽車品牌,本就是一件給自己加難度的事情。
對于一些有大集團背景,有研發能力的汽車品牌來說。自身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輔助系統領域,本來就能夠給自己的産品賦能。因爲有經年累月的銷量及利潤墊底,有實力投入研發屬于自己的智駕、智艙體系。
所以,不論從過往的品牌榮譽角度,還是産品完整性角度出發,這些大集團都沒有人會主動将這部分轉包給第三方。
更退一步說,從技術天花闆的角度來看,如今不論從技術層面,還是法律法規層面,又或者是基建完整度層面。智能駕駛輔助在可預見的短期未來時間内,都可能會停滞在 L2 級的領域内。
就目前來看,幾乎走這條路的所有品牌,都已經在封閉場景中,在城市道路中,實現了差不多的智能駕駛輔助表現。想要更進一步,則進入了深度 " 卷 " 硬件的瓶頸。
而智能座艙,在智能駕駛輔助技術或智能駕駛技術,沒有獲得更大突破性進展的情況下,也不會有更大的飛躍。同樣的 " 卷 " 芯片," 卷 "UI 設計,甚至 " 卷 " 屏幕大小、多寡,以及清晰度,也已經成爲了目前座艙的主要競争方式。
這麽看來,華爲的這一套東西就目前看來,并不會比别人領先多少。而沒有自己的車,則隻能去找更新的,沒有更多資源投入研發的企業進行合作。
這,就是華爲目前可能需要突破的困境。
但,似乎這也構成了沒有必要造車的理由。畢竟,就算投入了大量資源去造車,在華爲主攻的核心智能領域,如果依然沒有更強、更領先的表現。則成了舍本逐末的行爲。
而持續以更集約的資源,更高效的投入、更緊湊的研發效率,去實現技術的突破,才是一條正确的道路。因此,不論是智能駕駛、還是智能座艙,才是華爲未來更應該堅持的核心。
那麽,既然還是要重點搞研發,已經在走的路,該怎麽走下去?
定制供應商,可能是條好路
這裏我得說,賽力斯虧錢,并不是華爲的錯。
畢竟,如蔚小理這樣的新造車頂流,如今仍然在虧錢的過程中。在一個以規模談盈利的汽車世界中,沒有達到一定的規模,且還需要持續投入研發,虧錢是必然要經曆的過程。
因而,隻要實力夠強,願意持續地良性投入,隻要市場規模能夠持續地,良性地擴大,那麽盈利,其實是可以長線期待的。
當然,對于包括賽力斯、極狐、阿維塔等與華爲合作的汽車品牌而言,不論是因爲沒有資源而選擇華爲,還是因爲看中了華爲在相關領域的領先性而選擇,其實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如何體現自己的個性化。
就在最近,網絡流傳出一張圖片,賽力斯将華爲的宣傳話術,從 " 深度賦能 " 變爲 " 全面主導 "。事實上,這種話術的改變,所表現出的可能是在未來,雙方在宣傳領域更突出誰的問題。
這其實,就是目前華爲,或者說華爲的合作夥伴們所面臨的問題。即,究竟是成爲一個完整的品牌,把不同品牌旗下的産品打造成一個樣子,還是成爲一個優質的供應商,根據不同品牌的性格、定位、需求,來量身打造不同的産品體驗。
也就是華爲所給的 " 靈魂 " 究竟是千篇一律?還是各有不同?從目前來看," 各有不同 " 可能更符合現實需求。
按照消費心理來說,隻有個性豐富且鮮明的産品特性,才可能會獲得更多元的選擇機會,從而赢得更好的生存概率。之前說過,規模才是最終盈利,能夠有血投入後續研發,從而産生出技術獲得遷躍的唯一路徑。
而隻有技術獲得實實在在的遷躍,才有可能在未來,幫助快速與大集團進行融合,從而獲得更大的規模,并制造盈利。
這條路可能有點長,但從目前看來,是華爲依然要持續涉足汽車行業,所必須要走的一條路。
結語
盡管外界起哄的不少,但從現實情況來看,目前可能并不是華爲涉足自己造車的最佳時機。
雖然賺錢是第一要務,而如何用好手裏的牌,盡可能地去爲自己的智能技術找到更好、更快的盈利模式,才是華爲在當下最應該做的事。
至于三年不三年的,以前沒承諾,以後也未必要這麽做。
退一萬步說,再等三年,又怎麽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