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IC Photo)
陳白 / 文 最近,盒馬一場名爲 " 移山價 " 的營銷戰火出圈,盒馬對這場活動的官方解釋是發揮 " 愚公移山的匠人精神 ",但其有強烈針對性的選品和定價,以及具有含糊意味的名稱,都被外界認爲是在直指山姆會員店。
這種營銷打法并不罕見,而且已經有成功的案例。瑞幸咖啡最新公布的二季度财報顯示,在實現門店數量破萬的情況下,瑞幸二季度收入首次超越星巴克中國。
曾幾何時,根本沒有人相信瑞幸能夠挑戰星巴克,而被認爲是一種不自量力的營銷噱頭。但随着生椰拿鐵、茶咖等一系列爆款開始改變消費者認知,短短一兩年時間,确實能夠看到巨大的變化正在發生。這種被證實可行的策略顯然正在爲更多中國企業所複制—— " 質疑它、學習它、成爲它、超越它 ",最近流行的這則網絡爆梗,恰恰适合用來形容盒馬們的嘗試。
而且,這種追趕跨國巨頭的營銷叙事邏輯,還在于找到了一個讨巧的縫隙:中國本土品牌正在超越外資品牌,國貨崛起是大勢所趨。這并非是苛責這些品牌和公司們迎合民粹,對于企業來說,首要任務自然是适應各種各樣的環境,并盡可能地活下去。這是企業必要的戰略選擇。
但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也不難理解,爲什麽歐萊雅會把中國市場重新定位爲 " 全球創新策源地 ",在這片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在那些給予中國企業充分施展拳腳空間的領域,中國企業确實展現出了極爲不尋常的活力——無論是咖啡還是零售,這都是目前我們能夠看到的準入限制最少、競争最爲市場化的領域,而恰恰也是在這些領域,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動最爲活躍。
也正因此,我們或許可以進一步追問的是:爲什麽在許多領域的差距,哪怕投入了天量的人力物力卻還是難以追趕,但在有些領域,卻能夠比較快地實現追趕,甚至在短短幾年間實現國産替代?
當然,忽視産業之間的門檻差異是偏頗的。但其實不止盒馬和瑞幸,過去這些年來,我們能夠找到許多産業增長的案例來回答這一問題,其中最爲典型的就是間接孵化了盒馬和瑞幸的中國互聯網産業。在 2010 年之前,全球市值排行榜中除了中國石油,沒有其他中國企業更沒有中國民營企業的身影。而到 2019 年之前,全球市值前十名,已經有了阿裏巴巴和騰訊。互聯網之所以能夠在過去 20 年間取得如此巨大的增長和突破,其中固然有技術創新的要素加持,但這個新興領域充分的市場競争,同樣也是不能忽視的關鍵因子。
但必須看到的是,即便是瑞幸,如今勉強追平的,也僅僅隻是星巴克中國,和星巴克全球業務依然不在一個量級。至于盒馬,更是距離山姆和它背後的沃爾瑪還有遙遠的距離。哪怕隻是從企業存活時長來看,盒馬瑞幸也無法與它們所試圖挑戰的全球競争對手們相提并論。而在世界 500 強的榜單上,可以看到,長期位居 500 強第一位的,不是蘋果、亞馬遜或者英偉達,恰恰是看起來與 " 卡脖子 " 技術沒有太大關系的沃爾瑪。
當中國已經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起碼在中國市場,已經可以看到一批能夠與全球百年巨頭們叫闆的公司正在浮出水面。不過,這還遠遠不夠。經濟體的活力,說到底還是需要回歸到一家家具體企業的創新和活力,當我們有更多這樣的企業誕生,能夠在更爲良好的營商環境中充分競争、施展拳腳,甚至能夠走出國門吸引全球消費者的目光并與跨國公司們一較高下,這才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