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沒有一成不變的,但現行政策一般都是經過長期實踐篩選下來,符合國内學生成長規律。
随着時代的發展,學生成長環境發生改變,教育政策出現大變動,比如中考 55 分流、提升體育學科地位等。
近十幾年,我國絕大部分地區中小學學制爲 "633",小學 6 年,初高中各 3 年。
等到高考之後進入大學,本科學習四年,專科學習三年,部分醫學類本科五年,已經形成一定升學習慣,畢業生在 22 歲左右進入職場。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多數行業開始内卷,就業市場中研究生身影普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面臨就業難題。
12 年寒窗苦讀加上 4 年本科學習,讓學業占據了學生們的前半生。
之前曾有專家呼籲 " 縮減學制 ",得到不少家長支持,網上一則消息的傳出,引起一番熱議,中小學學制将發生改變,并在 5 月底落實?
中小學學制從 "633" 改爲 "522" ?
學生或提前 3 年高考
學生的教育是一個家庭、一個國家的大事,影響着社會發展,如今實行學制已經過多年實踐,符合時代當下學生的自然成長規律。
也和法定成年時間相呼應,即使學生成年,也要經過幾年的大學培養,保證學生一定生存能力。
近幾年,時代發展很快,好像按了加速鍵。
有部分人認爲,學業耽擱時間過長,博士生畢業都已經三十好幾,影響了成家立業,也有人認爲現在的學生智力等開發較早,普遍早慧。
網傳将從 "633" 改爲 "522" 學制,義務教育階段縮短兩年,高中教縮短一年,高考将提前 3 年,大學生的畢業年齡将提前到 19 歲。
"522" 模式不是單純爲了縮短學制,而是有一定道理。
小學教育中,一二年級屬于過渡階段,知識簡單内容少,如今的學生多數都上過幼小銜接,家長對學生教育也很重視,基本都能跟上老師講課,甚至有不少學生早就學過一二年級的知識。
小學減少一年,對學生影響并不大。
初中教育階段若是也縮短一年,對現在的學生時間有點緊張,但隻要學生認真聽課,考上高中也不是難事,更何況還有中考 55 分流。
中考結束後,學生可以先大緻分爲兩撥,進入職業學校的學生,還有時間深造或直接工作,基層技術工人用工荒,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
剩下的學生按部就班地讀高中、考大學,就算在讀研讀博,也能在 30 歲之前走出校門,将更多時間用在自己的發展上。
大齡單身男女青年人數或許也會減少,縮短學制還能爲家長減輕教育負擔。
這一制度,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現如今教育的内卷是無法回避的,也是學生背負的壓力逐漸增加,将 633 學時調整爲 522 的狀态,在網絡上呼聲是非常高的。
這一制度要想在短時間落地,難度是非常大的,即便是二十多歲的大學生進入到社會上,也會出現各種不适應的情況,更何況年齡不足 20 歲的畢業生。
要知道在就業的過程中,伴随着各種各樣的條件和困難,對心智不成熟的大學生來說,心态的波動是非常大的,甚至會對未來的人生造成極大的影響。
從這一角度考慮,這一網絡上的提議是難以落實的,至少在短時期内,時機是不成熟的。
對每個學生而言,小學是打基礎的關鍵時期,中學階段也是提升人生核心競争力的關鍵階段,把握好中學階段,可以爲後續的人生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1、重視課堂學習
在中學階段學習,雖然是處于打基礎的階段,但相比小學階段是處于拔高的狀态,很多知識點單靠自學是沒有辦法全部掌握的。
在這種狀況下,對學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課堂上的學習專注度要強。
隻有能重視課堂的學習,才能減少在課下時間成本上的付出,同時也能使成績保持在更穩定的狀态。
在中學階段的學習才能更輕松,自我滿足感才會更強,避免出現掉隊的情況,從而爲中考高考打下更堅實的基礎,避免家長處于過度擔憂的狀态。
2、拓寬視野和涉獵
現如今從考試的各種政策變化可以看出,未來對學生的要求也會變得越來越高。
不僅要求對基礎知識有着精準的掌握,同時也要求學生有着更廣闊的涉獵。
在日常的學習中,也要把視野打開,隻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從萬千的學子中脫穎而出。
作者寄語:
愛因斯坦曾表示成功 = 艱苦的勞動 + 正确的方法 + 少談空話。
任何教育方向的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不斷的嘗試和調整。
在孩子的教育上,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很重要的中學時期教育,在不同時期孩子身上的特點是截然不同的。
在政策變化的前提下,也要充分考慮各種隐患,隻有這樣,才能爲學生營造良好的求學環境。
無論是 633 的學制,還是 522 的學制,歸根到底,都是爲了讓孩子能成才,在未來的人生中核心競争力被提升。
本文内容來自網絡版權原創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