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内娛大亂鬥,大多集中在中生圈。
影視劇集的火熱,捧紅了新一代中流砥柱,把中生江湖攪得風起雲湧。
但無人問津的角落裏,也有人默默掉了隊。
仔細一看,還都是之前風光一時的熟面孔。
鄧超帶着導演新作《中國乒乓》重回大銀幕,但撤檔定檔又上映,撲得悄無聲息。
黃渤攜新劇《打開生活的正确方式》再戰小熒幕,被吐槽是全方位 360 無死角的難看。
豆瓣 4.4 分寥寥收場。
黃磊前有《縣委大院》裏當書記,後有《無名》裏做叛徒。
作品不少,但演技頻頻被吐槽,讓人出戲!
不禁想問:你們都怎麽了?爲什麽觀衆不愛你們了?
雖說内娛就是這樣,各領風騷三五年。
但從這幾位風騷不再的 " 前頂流 " 身上,我們也能從中找到共性——
這,不就是綜藝咖的反噬嗎?
被透支的名氣
從某種程度上,這幾位也算是内娛真人秀興衰史的見證者了。
2014 年,浙江衛視引進韓綜《Running Man》制作了《奔跑吧兄弟》,AKA 跑男,正式打響了室外遊戲類真人秀的第一槍。
明星在這裏素顔出鏡、泥潭打滾,紛紛卸下光環,還有踩上指壓闆的痛苦面具,更是觀衆的最愛。
鄧超是這其中形象差異最大的明星。
參加跑男之前,他是型男,小生圈演技派代表,隻看臉還會覺得有點兇。
跑男之後,他變成了塑料英語課代表,逗比中年人。
最火的那幾年,鄧超大概是全家老小除了春晚主持人外最熟悉的人。
畢竟,能在全國範圍内統一口徑的台詞,除了馮鞏的 " 我想死你了 ",就是鄧超的 "we are 伐木累 " 了。
而黃渤和黃磊的 slogan,當屬 " 這就是命 " 了。
2015 年,東方衛視緊随其後," 借鑒 " 韓綜《無限挑戰》推出了中國版的《極限挑戰》,AKA 極挑,成爲當年好評度最高的真人秀。
黃磊,一改人們心中北電老師溫文爾雅的印象,變成了心眼一籮筐的神算子。
黃渤,也從實力派演員,變成了能說會道的 " 青島貴婦 "。
跟黃渤在電影中展現的接地氣不同,「高情商」變成和他關聯最緊密的标簽。
無論綜藝節目還是頒獎典禮,黃渤講話永遠無比妥帖、滴水不漏。
去上《魯豫有約》,被說太火了就立馬轉而捧對方:" 能坐在這兒跟魯豫聊天,還不火嗎?"
助陣好友王菲上節目,一句 " 王菲對品質要求很嚴格 ",既誇了對方又誇了自己。
被媒體問是不是要接班葛優,他又高情商應對:
" 這個時代,不會阻止你自己閃耀,但你也覆蓋不了任何人的光輝。因爲人家曾經是開天辟地,是創時代的電影人,我們隻是繼續前行的一些晚輩。"
黃渤俨然内娛的情商之巅,被不少賣情商課的公衆号拿來當發言範本。
而黃磊在《極限挑戰》之後,人設還經曆了一個轉變。
2017 年,他又拉好友何炅一起開啓了另一檔長壽節目的征程——《向往的生活》。當然,也是比對着韓綜《三時三餐》制作的。
在這裏,黃磊化身大廚經營着這間娛樂圈民宿。
從密雲、湘西,到西雙版納、海南,黃磊一路做飯,獲封 " 黃大廚 ",還帶火了蔥油面在内的一系列食譜。
每每看到節目中老友相聚,歲月靜好,也難怪黃磊一心撲在民宿事業上,樂不思蜀了。
從遊戲類真人秀,到生活類慢綜藝,國内真人秀市場此消彼長,他們都曾是站在浪頭上的人。
若問演員參加真人秀有好處嗎?當然。
這就是一個從演員到明星的過程。
演員從作品中出來,以個人身份走到台前,用自身魅力吸引觀衆,獲得超高路人緣、讨論度和商業價值,更不用說,還賺了不少錢。
打眼一看,百利而無一害,該是許多小演員夢寐以求的狀态。
但壞處卻像一種慢性疾病,在無形中滋生,影響悠長、深遠、對演員來說甚至是緻命的——
他們被祛魅了。
被标簽框死的演員
有位網友說得好:
「綜藝節目,本質上是藝人出賣真實的自己來換錢的工具。而表演,恰恰是一門隐藏真實自己的藝術。」
在綜藝之後,這些演員的戲路都或多或少受到影響。
在跑男之前,鄧超幾乎沒有戲路限制,無論是古裝劇《少年天子》、懸疑片《李米的猜想》、戰争片《集結号》、軍旅劇《幸福像花兒一樣》,鄧超都表現亮眼。
中生行列裏,他屬于穩紮穩打的類型。
但近幾年提起鄧超還能想起什麽代表作?
我想大多數人腦海裏第一個反應,除了 "We Are 伐木累 ",就是春晚上的放飛自我吧。
哦對,還有《分手大師》《惡棍天使》這些自導自演的 " 災難系 " 喜劇片。
鄧超的演員屬性已經相當稀薄,喜劇人才是他的固定标簽。
最近看到他和好兄弟鹿晗、陳赫攢的《五哈 3》又要上線,看來這個标簽還要再貼一陣子了。
相比之下,黃渤屬于激流勇退型的。
極挑之後他擔綱大角的綜藝已經不多,圍繞阿爾茲海默症老人做了公益性綜藝《忘不了餐廳》,在《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做敬業導師。
可黃渤在演戲上遇到的瓶頸,卻更爲明顯。
因爲長期給人以高情商、端水大師的印象,黃渤和早期的底層小人物戲路,已經大相庭徑了。
圖源:@WowDaikon
氣質不再好笑,再難出經典角色,黃渤這兩年最接地氣的瞬間,大概就是春晚上的跑步機秀了吧。
而黃磊,則已經成了居家男士代表。
從《夫妻那些事》裏的唐鵬、《小别離》《小歡喜》裏的方圓、《小敏家》裏的陳卓、《張衛國的夏天》裏的張衛國,都是一水的絮叨貧嘴小男人。
連觀衆都直呼:黃磊要把自己演出包漿了。
可稍微換一個戲路呢,就立馬出戲,比如《無名》裏黃磊出場的那一刻,影院裏的觀衆都不約而同笑出了聲。
《縣委大院》裏的書記,更是怎麽看都不像個領導。
因爲上綜藝受影響的演員,遠不止他們仨。
孫紅雷在極挑過後重回電視劇領域,之前駕輕就熟的掃黑劇、懸疑劇,如今卻總讓人幻視到 " 顔王 " 的表情包。
李晨自跑男和戀情過後,作品已經基本主旋律化。
早年演過不少現實主義劇情片,塑造過不少根正苗紅的角色,現在的代表作隻剩下 " 大黑牛 "。
還有沙溢,雖然在《流浪地球 2》裏演的也是偏喜劇人的角色,但每每看到他跟吳京的戲份,就感覺跟他對話的不應該是吳京,而是安吉。
這些明星也都一度在大衆娛樂領域裏遊刃有餘,上得綜藝,甚至霸屏。
但當綜藝人格已經蓋過演員人格,他們的本職工作到底是錄節目,還是表演呢?
綜藝市場尤其喜新厭舊,幾個綜藝老人過度消耗後引得審美疲勞,也難怪觀衆愛不起來了。
所以,與其說風光不再,不如說他們還在爲那幾年的瘋狂透支還債吧。
就給觀衆留點神秘感吧
張藝謀導演曾經開誠布公地說過,不建議演員去上太多綜藝。
理由顯而易見,你的本色越爲觀衆所熟知,觀衆接受戲中的角色就越困難。
過度曝光是會吞噬演員的。
對于演員來說,名氣 vs. 作品,二者如同一場博弈。
沒名氣的演員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名,這樣才能接到更好的劇本。
但一旦陷入對名氣的盲目追求中,很容易丢失演員的初心。
畢竟這年頭,有太多把知名度換算成鈔票的手段了。
而上綜藝,又是一條明晃晃的捷徑。想靠綜藝火,比靠演戲火要容易得多。
綜藝人設的打造靠的是節目組,即使不夠幽默,也可以配合後期花字、劇情設置,處理成獨特的性格。
而拍戲,是需要沉下心來體驗人物的。
就拿鄧超來說,就是典型的深度體驗派。拍《影》的時候他曾在兩個月内暴瘦 40 斤,爲了呈現出瘦骨嶙峋的狀态。
所以,與其老老實實靠拍戲出頭,不如通過綜藝漲一波身價,這個買賣夠劃算吧。
但别忘了,下沉是一條單行道。
擁有名氣,換算成金錢,很簡單;
但賺夠了錢,想重新獲得觀衆的信任,非常難。
那些對表演工作保持敬畏的好演員,都盡量和大衆保持距離,隻在有作品的時候和觀衆見面。
新晉叔圈頂流張譯就表示從不上綜藝,言語之間還是自謙姿态:
" 我覺得我并不是那種可以娛樂大衆的人,所以就不給大家添麻煩了。"
詠梅憑借《天長地久》獲柏林影後之後,打着高片酬來找她的人排起了長隊,但詠梅依然按照自己的原則挑選劇本,沒有喜歡的就不拍。
别人問她爲什麽不接拍廣告,她說:" 有好劇本,好角色,我就接,如果沒有就踏踏實實去生活。"
以《萬箭穿心》獲八料影後的顔丙燕也秉持着這樣的原則:
" 一切跟演電影、演電視劇無關的事,我都不參加。"
近期接受了 GQ 采訪的餘皚磊,越發展現了這類演員的職業操守。
他是《滿江紅》《長安十二時辰》《懸崖之上》《揚名立萬》等作品裏的黃金配角,卻低調到隻想把自己藏起來。
不愛任何和表演無關的活動,即使是這次采訪,他也直截了當跟記者說,是被迫的。
不愛抛頭露面,不主動争取角色,但憑借演技愣是在江湖上成爲傳說。
" 如果一個角色想不到誰演,那就打電話給磊子 "。
不管出現 5 分鍾還是 10 分鍾,他都會堅持給戲份不多的角色寫人物小傳,保證劇作的合理性。
不拍戲的時候,餘皚磊就在家裏看動漫,打遊戲,追番,安心當個宅男。
這些依然執着于本職工作的演員,他們并非不知道怎樣多賺錢,怎樣獲得更多的喜歡。
隻是他們清醒地知道,在此之上,還有更重要的東西,在娛樂圈的浪潮裏堅定不渝——
對表演的執念,對職業的敬畏,對觀衆的尊重。
回歸到我們的話題,演員上綜藝。這本不是一個原則問題,她姐也不認爲綜藝咖就低演員一等。
隻是若是真正志在演戲的後來者,那麽代價已經擺在眼前。
要風光一時後患無窮,還是紮實前行積累口碑。
希望後來者心底自有答案。
監制 - 她姐
作者 - 貝瑞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