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南極人,理解南極人,成爲南極人。
當年因業務困境而全面擁抱品牌授權模式的南極電商,或許曾經遭受了不少行業内外的非議。然而,當消費品牌的更新叠代加快,一些陷入沉寂的金字招牌們,紛紛加入品牌授權大軍,想要成爲下一個南極電商。
不過,屢創業績神話的南極電商,近年遭遇發展瓶頸,接連擴充品牌陣營也未能脫離困境。那些轉型不夠徹底,也缺乏天時地利人和的新授權品牌們,能否再創奇迹?
南極人的門徒們,部分通過授權業務獲得了難得的喘息機會,比如達芙妮,僅用兩三年就扭轉了頹勢;大部分品牌的授權業務,結果令人扼腕歎息。
人人都想成爲南極人,市場卻隻有一個南極人;而且,現在的南極電商,也不再是當年的它。
達芙妮歸來
此前遭遇業務危機的女鞋巨頭達芙妮國際(00210.HK),經過三四年的運作,重新支棱了起來。
1990 年,台灣商人陳賢民和張文儀共同創立女鞋品牌達芙妮,1995 年便在港交所主闆上市。
之後,公司瘋狂擴張,高峰期的門店數量高達 6881 家,名副其實的 " 步行街女王 ";依靠當紅明星 SHE 和劉若英的代言,達芙妮家喻戶曉,市場占有率一度高達 20%,成爲與富貴鳥、百麗并稱的中國鞋業 " 三駕馬車 "。
然而,因爲鞋服行業的周期調整,公司人事動蕩頻繁,産品層面累積的問題日漸嚴重,以及錯過了電商時代,達芙妮的危機醞釀多年—— 2009 年,公司關閉京東、淘寶等平台的電商渠道,斥巨資參股電商平台 " 光耀 100",錯失風口,這被視爲公司最大的戰略失誤。
爲了自救,曾喊出 " 漂亮 100 分,美麗不打折 " 的達芙妮,常年以驚人的折扣攬客。這也未能挽救業績,公司從百億港元規模下降至幾個億,業績從 10 億港元下滑至連續虧損。
在這個過程中,這個女鞋大王的門店數量連年下滑,現在僅有百餘家。現在,你可能很難在街頭看到達芙妮的門店了。
期間,達芙妮國際還曾試圖通過跨界服裝業務、投資影視節目以及打造内容雜志等方式自救,但收效甚微。
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達芙妮做出戰略調整,以品牌授權的方式,全面擁抱電商渠道。截至 2022 年底,其線上店數量達到 585 家。
達芙妮國際 2021 年扭虧,連續兩年實現盈利;最新披露的業績預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歸母淨利潤不低于 3000 萬港元,至少同比增長 57%。
現在的達芙妮,靠着品牌運營商的輕資産定位,年賺幾千萬;旗下員工 90 人,去年薪資總額 4500 萬港元,上上下下日子過得不知道有多爽。
半年業績預告披露後,達芙妮國際的股價在一周時間内上漲了 60%。市場在這家公司身上,看到了南極電商的影子。
南極人崛起
1998 年,張玉祥創立内衣品牌南極人。經過密集的廣告投放,打造出了中國保暖内衣第一品牌。在那些寒冷的冬天,穿一套南極人保暖内衣,對很多普通人來說隻能是奢望。
沒過幾年,同樣是因爲鞋服行業的逆周期,南極人、俞兆林、恒源祥、北極絨等多個品牌同台競技,價格戰愈演愈烈,好日子結束了。
2008 年,南極人轉型品牌授權模式,關閉自營工廠,授權合作工廠生産;同時,簽約合作經銷商,授權其銷售 " 南極人 " 品牌商品。
" 賣吊牌 " 的商業模式,搭上了電子商務的快車。2015 年,公司以品牌綜合服務公司的身份,借殼新民科技變身南極電商(002127.SZ)。
上市當年,公司營業收入、淨利潤分别爲 3.89 億元、1.72 億元。借助這種一本萬利的商業模式,公司迅速成長,收益頗豐。南極電商的核心業務,毛利率常年超過 90%,高峰期甚至一度逼近 95%。巅峰期的 2019 年,公司以不到 40 億元的營業收入,獲得 12 億元淨利潤。
截至 2022 年底,南極電商依靠南極人等多個知名品牌,鏈接 1752 家授權供應商,推出 60 餘個品類的 10 萬餘個 SKU;簽約 9143 家授權經銷商、11512 家線上店鋪,實現 GMV347.22 億元。
南極電商并非品牌授權模式的首創者,卻推動了這種商業模式的最徹底轉型。并在那個特殊的時機,占盡天時地利人和,成爲品牌授權模式的集大成者。
貼牌蔓延
在南極電商的啓發下,越來越多遭遇發展困境的知名品牌,轉型品牌授權自救。
最早集體涉足品牌授權業務的,是南極人的直接競争對手,做内衣的俞兆林、恒源祥、北極絨、貓人等。
達芙妮之後,鞋業巨頭奧康也将品牌授權視爲提升業績的重要手段。2019 年底,奧康國際與杭州康米巴、溫州翔業兩家電子商務公司簽署協議,授權它們在電商平台銷售奧康品牌的男裝、童裝和童鞋。目前,各大電商平台上,已有奧康品牌的男裝和童鞋旗艦店。
它們的同行,女鞋上市公司星期六,無力自救賣殼給電商直播公司遙望科技,女鞋業務靠品牌授權模式維持。
中國服裝行業曾經的店王拉夏貝爾,巅峰期旗下多品牌門店總數接近萬家,且全部爲直營。公司也曾是中國服裝行業,唯一的 "A+H" 上市企業。
2018 年,公司規模首破百億,之後盛極而衰。業務危機爆發後,拉夏貝爾采取關店、開放加盟、賣地、賣房等措施,均無法脫困。無奈之下,2020 年将線上業務調整爲 " 品牌授權 + 運營服務 ",也就是南極人的品牌授權模式。
退市之前,拉夏貝爾曾在 2021 年年報中披露過,品牌授權業務實現收入 6045 萬元,同比增長 215%,毛利率達 100%。
當你在淘寶、拼多多甚至是天貓、京東等電商平台購物,無論鞋服市場的哪個細分領域,幾乎都難以避免 " 貼牌黨 "。
當然,品牌授權絕不止出現在鞋服行業,也不是電商渠道特有的商業現象。
跨國品牌飛利浦,在中國市場的很多領域都是通過品牌授權的運營,按摩儀、飲水機、淨水器、熱水器、智能衛浴等授權給了德爾瑪(301332.SZ),智能鎖、保險櫃授權給了凱迪仕,空調授權給了南京智浦等。
廣藥白雲山,其實也是快消領域品牌授權的典型代表。王老吉,不僅有涼茶,近年還出現了白酒、黃酒、保健酒等産品。
随着社會經濟和商業化程度的發展,社會分工日趨細化,品牌與生産、銷售等環節分離,便成爲一種順其自然的現象。
品牌方通過授權獲取了品牌價值,生産商和銷售商借助品牌效應提高了銷量,如果這項合作監管到位、運營規範,那麽,消費者也可以以相對較低的價格買到優質、大品牌的商品,看起來是一個多赢的局面。
模式式微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看起來簡單粗暴的商業模式,近年,也遭遇了挫折。
2019 年 -2020 年的巅峰期後,南極電商遭遇瓶頸期,規模下降,業績下滑直至去年虧損近 3 億元。最新披露的業績預告顯示,今年上半年盈利 4500 萬元 -6000 萬元,同比下降 74.25%-65.67%。
直接原因在于,電商整體增速放緩,内卷卻越來越嚴重。去年,南極電商合作的授權供應商、授權經銷商、店鋪數量,以及完成的電商 GMV,均出現下滑。公司布局的各大品類,都擠滿了各大品牌的各類授權經銷商,拼産品、拼價格、拼服務,競争異常激烈。
根本原因在于,品牌授權模式早期靠信息差悄然崛起,如今,各大領域的品牌授權套路早已被消費者熟知,單純品牌效應對銷售的拉動力,在整體減弱。
怎麽辦?南極電商便接連收購更多品牌,将品牌授權模式進行複制。2016 年拿下卡帝樂鳄魚、精典泰迪,2022 年又收購 BASIC HOUSE、MindBridge、JUCY JUDY。
另一方面,在基礎品牌授權業務的基礎上,推出增值服務,提升品牌業務的整體價值。爲此,公司還以 10 億元的價格收購了時間互聯。2022 年,正是因爲這個标的公司業績不及預期,引發商譽減值,導緻了公司的虧損。
即便剔除商譽減值因素,南極電商的業務盈利也遠不及此前幾年,品牌授權的盈利神話不再。
品牌授權業務曾經爲拉夏貝爾的财報平添了一抹亮色,最終也改變不了這家公司的命運。奧康國際則并未單列品牌授權業務,應該規模不大。
可見,品牌授權業務,在危急關頭能救命,但是,想吃透這種商業模式,并不能一蹴而就。
南極電商曾經的成功,得益于電商高速增長背景之下的徹底轉型。相比之下,其他幾個授權品牌,沒趕上好時候,轉型也不夠徹底。
以達芙妮爲例,公司仍然保留了部分銷售業務,每年還會推出幾個産品系列;奧康隻是把授權作爲嘗試型業務,鞋業主業仍然堅持中高端定位。
在不遠的将來,品牌授權業務對這些品牌自有業務的沖擊,可能會讓公司陷入兩難的選擇。一旦走上了品牌授權之路,原有的價值體系可能會被重構,還有回頭路可以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