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豹變(ID:baobiannews),作者:朱曉宇,編輯:邢昀,原文标題:《朱華榮不滿餘承東,長安、華爲誰更需要誰?》,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 我希望我們的合作夥伴,應該有基本的價值觀,和對社會負責任的精神,不要誤導我們的消費者,是領先就領先,但要适當一點。"
" 這個行業怎麽這麽糟糕,幾十萬的車非要說上千萬,這都是不符合長安精神的。"
1 月 16 日,在長安的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表示長安與華爲的新合資公司暫定名爲 "Newcool",同時對着自己的合作夥伴朱華榮更是一頓火力全開。
遙遙領先,正是華爲常務董事餘承東的口頭禅,網友調侃,朱華榮這句話就差報餘承東身份證号了。
在外界看來,長安與華爲合作淵源頗深,聯手打造阿維塔,去年 11 月華爲拟拆分車 BU 開放外部融資,長安與華爲簽署了《投資合作備忘錄》,計劃入股。
而此番朱華榮的言論,也被不少人解讀爲對餘承東以及華爲的不滿。
" 在外界看起來,是華爲在救長安,長安作爲出錢方,他們才屬于高位的那一方。" 一位接近華爲車 BU 業務的知情人士向 " 豹變 " 表示,自 2023 年 8 月接觸以來,華爲和長安汽車的合作細則拉鋸了長達兩個多月的時間,長安想要的東西很多,對華爲提出的約束條件也不少。直至目前爲止,雙方依舊沒有談成理想中的條件。
在長安的合作夥伴大會上,朱華榮引用 " 兩個和尚擡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 的典故,明确了不歡迎其他廠商加入新公司的态度。四天後,華爲官方号發文表示," 字少事大,周一見 " 并 @了岚圖汽車官方号,不久後雙方正式官宣達成合作。
顯然,華爲、長安既想合作,又不完全合拍,拉鋸戰仍在繼續。
一、暗自較勁
對長安來說,不滿餘承東,和不滿華爲,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
對餘承東不滿,因爲他主導的華爲智選車模式,目前風生水起。而長安與華爲的合作屬于 HI 模式。朱華榮的調侃,實際上直指餘承東,拉踩智選車模式是爲了力挺 HI 模式。
朱華榮表示,華爲智選模式不明确責任歸屬,就會導緻很多角色混淆,而這樣會引發許多潛在的問題,傷害到廣大用戶的利益。
不過,發言完畢的第二天,也就是 1 月 17 日晚間,廣州永奧經營的 80 多家 4S 店暴雷,涉及的賽力斯 4S 店共計 31 位用戶無法提車。華爲與賽力斯第一時間成立專項工作組趕赴現場,主動和銀行方面溝通,贖回已抵押給銀行的車輛合格證,31 位用戶也被安排在另外一家問界用戶中心完成交付。
華爲的行動力,不僅體現了對智選車品牌負責的态度,也免去了其他汽車廠商選擇合作智選車模式的後顧之憂。
知情人士對 " 豹變 " 透露,這也是華爲對朱華榮言論的有力反擊。" 朱華榮的言論已經惹惱了華爲的一部分高層,雙方合作還沒有完全推進下去,有些細節并未達成一緻。"
對華爲不滿,是在與華爲的合作中,長安不想失去主導地位。
眼下困擾雙方的根本問題在于,長安對華爲的信任度無法達成,尤其是華爲在 HI 模式、智選車模式等多條腿走路之下," 不造車 " 的 Flag 始終邊界模糊。
根據上述知情人士表示,長安還在就華爲要不要自己造車、智選車日後的發展,以及引進多少車企等,對華爲進行約束。但長安提出的條件,已經與華爲的初衷背道而馳。
在長安開發布會的同一天,華爲注冊了 " 引望智能 " 公司,并将智能汽車業務事業部(" 簡稱車 BU")悉數打包裝進引望智能,由華爲 100% 持股,任職高管也全部是華爲内部的管理層。
上述知情人士向 " 豹變 " 表示,引望是專門爲車 BU 成立的獨立公司實體,華爲把車 BU 資産先裝進引望公司,引望和長安合資,而不是華爲這個實體。
Newcool 将是引望跟長安成立的另外一家新公司,不過,長安和華爲暫時也沒完全談攏。
從引望智能的經營範圍可以看出,其不僅僅緻力于智能車載設備,還涵蓋了整個汽車産業鏈,如智能駕駛系統、電動部件産出等。也就是說除了整車制造,華爲成立的新公司把汽車産業鏈裏的核心部件幾乎全部涉及。
在華爲和長安推進新公司的合作中,長安就 " 華爲不能下場造車 " 反複拉扯,并對智選車業務的發展提出約束,背後折射出長安極大的不安全感。
在廣爲流傳的版本中,華爲六人高層投票表決是否造車,五人反對,隻有餘承東一人主張造車。表決生效後,餘承東又在華爲心聲社區留言," 若幹年後,大家會看明白的。"
餘承東力推造車,之後又一再爲智選車模式的問界、智界站台吆喝,最終引起朱華榮的不滿。
二、長安的焦慮
知情人士表示,華爲和長安最大的分歧在于,華爲希望引進更多的車廠加入引望智能,但長安入股就要限制其他車廠進來,雙方在這點上拉鋸了很久。
可以看到,在長安 11 月末發布公告稱雙方簽署《投資合作備忘錄》、有意合作成立新平台時,具體的表述是,對現有戰略合作夥伴車企及有戰略價值的車企等投資者逐步開放股權,成爲股權多元化的公司。
如今長安的态度發生了轉變。朱華榮直言,不希望其他車廠參與進來。
這種轉變與長安新能源轉型之路不順有一定關聯。
處于行業的激烈競争之下,2023 年長安汽車銷量 225.3 萬輛,距離年初的 280 萬輛目标還差近 55 萬輛。作爲長安新能源轉型戰略中的一環,阿維塔過去一年的表現平平。
主銷車型阿維塔 11 其月銷量長期徘徊在 2000 輛上下,全年累計 2 萬出頭。阿維塔 12 自 2023 年 11 月發布後,雖然在 12 月的訂單有了很大的突破,達到了 6106 台,但距離全年的銷售目标還有很大的差距。
與此同時,阿維塔的虧損也在逐步擴大。2021 年和 2022 年虧損分别爲 2.1 億元和 20.16 億元,2023 年上半年虧損 17.56 億元,如果按照 2023 年上半年賣出的 10755 輛新車來算,每賣出一輛阿維塔就意味着虧損 16.3 萬元。
如今,阿維塔 11 的庫存難以消化,也成爲長安頭疼的事。長安甚至向基層銷售明确,主推車型阿維塔 11,否則影響銷售提成。
作爲由長安汽車、甯德時代和華爲共同打造的新能源汽車品牌,阿維塔含着金湯匙出生,但并沒能承載起長安轉型之路的重任。
在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朱華榮也暗示華爲對其支持不到位。
阿維塔内部人士向 " 豹變 " 透露,長安汽車不僅完成了對阿維塔的全面接管,還對阿維塔進行了劇烈的人事調整,上至内部高層,下至 4S 店的基層管理者。未來,阿維塔作爲長安汽車的子品牌,也會進入長安汽車的經銷商渠道内進行銷售,部分不盈利的阿維塔直營門店也會被調整。
公開資料顯示,近期阿維塔科技高層密集換防。譚本宏不再擔任阿維塔科技董事長兼 CEO,轉而出任長安汽車黨委副書記,朱華榮擔任阿維塔科技董事長。
外界始終将阿維塔看作華爲的 " 幹兒子 ",并與華爲 " 親兒子 " 問界等做對比。在有更多 " 幹兒子 " 形成競争前,長安還是希望自己能夠把握主動權。
三、被困住的華爲
當然,華爲也需要長安。
華爲與車企的合作有三種模式:零部件模式,HI 模式,智選車模式,合作程度由淺到深。
對于長安這種有實力的整車廠商來說,智選車模式的主導權在于華爲,選擇智選模式相當于交出了自己的靈魂,長安絕對不允許自己最終淪爲華爲的 " 代工廠 "。
作爲大型國企,長安有技術,有資源,有研發實力,也不差錢。與新勢力相比,長安的差距隻是智能化,因此核心需求是買人、買技術、買能力。對于長安來說,采購華爲的先進技術,補上智能化的一環,進而提升産品的綜合競争力,看起來 HI 模式是最優解。
從結果上看,HI 模式并沒有給長安帶來理想的反饋。朱華榮認爲,華爲對 HI 模式投入的資源不足,是阿維塔未能暢銷的主因之一。
智選車業務作爲華爲終端 BG 旗下僅次于手機的業務,是餘承東一手創辦的親兒子,對其非常看重,内部資源也更傾向于智選車模式,而車 BU 對外合作的 HI 模式,一直獲得不到餘承東的青睐,因此合作 HI 模式的汽車廠商獲得不到太多資源傾斜。
實際上,無論是智選車模式,還是 HI 模式,技術都來自同一個部門。内部人士透露,華爲整車的集成研發人員都在車 BU,無論是智選車模式,還是 HI 模式,采用的全部是同一套技術。稍有不同的是,從屬于車 BU 業務的 HI 模式,技術自研自用,而終端 BG 裏的智選模式,技術需要從車 BU 進行采購。
換句話來說,對銷量起到關鍵作用的,主要在于華爲在終端渠道的影響力與消費者的認同感,并非技術上的差異。
如智選車模式下的賽力斯,不僅獲得華爲技術上的支持,在宣傳發布會和營銷渠道上也是華爲占據主導權。在智選車模式下,華爲獲得的利益空間也更大。
随着智選車的聲量越來越大,HI 模式也迫切需要證明自己能跑通,才能更有影響力,也可以将研發成本分攤出去。數據顯示,華爲車 BU 業務虧損嚴重,成立以來累計投入超過 200 億元人民币,仍未實現盈利。
但在岚圖汽車入局前,阿維塔一度成爲華爲合作的老牌廠商中,唯一選擇 HI 模式的車企。先前合作的北汽極狐汽車,也從 HI 模式的合作中轉成了智選模式。
雖然 HI 模式的内部權重不及智選模式,但雙方承載的使命不同,仍有存在的必要。
華爲在推出 HI 模式之際,所瞄準的就是造車市場背後龐大的基礎市場。任正非喊出 " 華爲不造車 " 的口号,就是爲了打消車企對于華爲的顧忌,表态華爲要做的是汽車産業鏈的博世,目的是與車企相互成就,而非競争。
選擇 HI 模式的阿維塔沒有明顯的銷量提升,長安與華爲的合作困境,困住的華爲,也是長安。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豹變(ID:baobiannews),作者:朱曉宇,編輯:邢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