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2 月 4 日訊(記者 闫軍)2023 年的資管行業,各類資産遭遇了大變局時代帶來的劇烈波動。國内經濟複蘇的想象在弱複蘇中啓動,地方政府隐性債務化解進入攻堅階段,金融監管領域體制改革進入新階段;外部中美新格局之下,資本市場重新定價産業鏈當中的各個業态。
在北大彙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看來,回顧過去一年國内資管行業,全面淨值化改革後,波浪式、曲折式的經濟複蘇過程将直接傳導并影響資産管理行業的資産價格波動,間接影響到投資者對資管體系的信任和風險偏好。
盡管 2022 年資産管理規模達到 136.57 萬億,但是增速大幅回落至 1.01%,這一增速近十年來僅高于 2018 年。體現在不同機構規模上,銀行理财逐步走出 " 贖回潮 " 的影響,規模較前期峰值仍有較大差距,公募基金實現規模增長,但增量主要由債券基金和貨币基金貢獻,權益中僅有 ETF 爲亮點,信托等機構則直面了管理規模的下滑。
巴曙松表示,未來,在 " 一行一局一會 " 的新監管框架下,優化監管職責、提高監管效率、踐行行爲監管與功能監管等方面的改革将對資産管理行業産生重大影響,資産管理行業的組織運作模式、投資管理能力、産品設計能力都将面臨新的挑戰。
真淨值時代下各類資管行業的機遇與挑戰
由巴曙松率領團隊撰寫,連續十八年權威發布的《2023 年中國資産管理行業發展報告》也已面市,作爲跟蹤中國資産管理行業的年度晴雨表,本次報告将繼續以專業角度,從行業格局、不同機構以及海外及中國香港地區資管領域,詳細跟蹤中國資産管理行業的發展,同時也試圖捕捉 2023 年經濟金融形勢和資産管理市場中新變化。
從資管行業規模來看,2022 年資産管理行業規模從 135.21 萬億元微幅上升至 136.57 萬億元,同比增速從 11.53% 大幅回落至 1.01%,增速近十年來僅高于資管新規發布的 2018 年(-4.92%)。
具體來看,銀行理财規模 " 龍頭 " 地位受到挑戰,資管新規落地後公募基金的淨值化管理能力和權益投資的優勢更爲突出,規模快速增長,保險資管負債穩定優勢突出,規模快速增長,2022 年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增速從 -0.79% 反彈至 4.58%,推動保險資管規模上升至 22.9 萬億,相較 2021 年末快速增長 15.11%,按保險資金運用餘額增速推算,2023 年上半年保險資管規模或繼續上行至 24.5 萬億。此外,信托、券商資管、私募等規模下行持續。
巴曙松表示,在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行業邁向新征程的第一年,行業淨值化改革進入深水區。2022 年銀行理财贖回潮地發生淨值化轉型中的一個标志性事件,這本質是從産品層面向估值層面深入推進,出現投資者剛兌預期與産品淨值波動加大的核心矛盾。
巴曙松表示,淨值化轉型對于資産管理行業的影響極爲深遠。
一是在産品端驅動業務模式轉型,從資金池模式向獨立運作模式轉變,短期發展 " 穩健低波 " 産品,長期通過識别客戶偏好來重塑産品體系。
二是在銷售端驅動渠道從專屬化走向開放化,并推動投資者教育升級,從 " 隐性剛兌 " 向 " 買者自負 " 轉變。
三是在投資端驅動策略選擇轉型,從配置型策略向交易型策略轉變,加強精細化管理,機構會收縮風險偏好、加強期限匹配要求、委外投資比例趨于增加。
巴曙松指出,資産管理行業調整的背後,仍需持續将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主題與行業自身的發展階段有機融合,積極探索培育适應未來發展的新增長點,行穩方能緻遠。
科創、綠色和養老新機遇,資管行業規模提升仍有空間
盡管短期内面臨經濟轉型期帶來的挑戰,資産管理行業未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巴曙松指出,在經濟動能轉換以及老齡化背景下,資管行業在規模提升上仍有空間,在科創、綠色和養老等新增長領域迎來新機遇。
首先,資産管理行業可實現跨時間、跨區域、跨品種的資源配置,國内經濟增速換擋并不意味着資産管理行業的發展會長期陷入低谷。2009 年以來美國的 GDP 年化增長率從次貸危機前的 2.2% 下行至 1.8%,但資産管理規模增速從 4.6% 上行至 7.6%。以主動管理性質較強的開放式基金爲例,2022 年末美國和歐洲開放式基金占 GDP 比例分别爲 112% 和 84%,而我國僅爲 19%,可見資管行業規模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其次,在 " 房住不炒 " 和無風險利率中樞下移的背景下,大量财富管理需求釋放出來。在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下,未來仍有較大發展潛力。
爲适應經濟發展的新特征,資産管理行業在科創、綠色、養老等新增長領域持續發力。目前我國的全要素生産率爲美國的 40%、德國的 44%、日本的 61%、韓國的 66%,以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爲主的新經濟仍需要資産管理行業重點支持。
一方面,需聚焦 " 卡脖子 " 問題和國産替代機會,支持科創企業發展。2023 年一季度末,科創闆公司的專業機構投資者活躍賬戶數已超過 5.7 萬戶,持倉占比約四成,基金深入參與以集成電路、航空航天爲代表的 " 硬科技 " 産業鏈公司,科創 50ETF、科創 50ETF 期權等科創闆産品體系不斷豐富。
另一方面,在 " 雙碳目标 " 戰略背景下,資管行業持續踐行綠色投資理念,公募基金在開展綠色投資研究、搭建綠色評價方法等領域的實踐較爲普遍,監管标準與政策鼓勵等頂層設計與指引持續推進。
此外,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資産管理行業積極服務養老金保值增值,把握承接 " 長錢 " 的發展機遇。2022 年是我國個人養老金發展 " 元年 ",制度框架從頂層設計到業務細則初步完善,資管行業已在服務第一和第二支柱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養老金管理經驗,尤其是公募基金,管理各類養老金規模已達 4.4 萬億元,超過養老金委托規模的 50% 以上,爲支持第三支柱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保險公司、信托公司、養老金公司、券商資管等機構作爲受托人或投資管理人也在服務養老金投資上發揮積極作用。
服務好投資者,資管機構核心回歸至主動管理和産品創新能力
圍繞更好地服務投資者這一主題,資産管理行業自身發展重心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巴曙松表示,市場和監管雙重砥砺下,資産管理行業更加注重 " 練好内功 ",競争核心從牌照和渠道回歸至主動管理能力和産品創新能力。
一是對風險管理的重視度大幅提高。相較此前資金池的運作模式,淨值化背景下投資者對産品安全性和流動性的訴求大幅提升,資産管理機構更加關注風險識别能力和淨值管理能力,并結合投資者風險偏好以及負債資金屬性加強資産負債有效匹配。
二是穩步降低行業綜合費率水平,讓利投資者。主動權益類基金率先下調費率後,ETF、指數基金等其他類型産品更具性價比,有利于健全完善多元化的基金風險收益曲線與産品譜系。
三是深度挖掘投資者需求,展業模式不斷擴寬。例如爲增強客戶黏性,渠道端加速從賣方代銷向買方投顧轉型,爲管顧結合、協同發展的展業模式帶來機會;在高淨值客群中,深度定制、私密性和安全性較好的家族辦公室作爲一種全新的财富管理模式,受到的關注度在不斷提升;股權投資領域,以 S 交易爲代表的多元化退出渠道發展迅速,爲投資者提供了更廣泛的退出方式選擇。
四是加強投資者教育,引導投資者正确認識淨值化影響。打破 " 剛兌 " 預期,并在投資者陪伴中有效識别投資者真實風險偏好,持續培育客戶的長期投資思維。
巴曙松表示,2023 年中國資産管理行業逐步從 " 贖回潮 " 中走出,又适逢金融監管改革的重要時點,在市場和監管的雙重考驗中砥砺前行,未來發展路徑需要各類機構充分發揮自身資源禀賦來積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