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神魔 " 唐尚珺終于要向高考告别了。
6 月 9 日上午,參加完人生中第 15 次高考的唐尚珺發文稱," 是離開的時候了——永遠的 18!" 配圖是五張宿舍照片,他收拾好書包、行李,提着裝滿生活用品的塑料桶離開宿舍。
有網友在評論區提問:" 如果還是沒考上清華,你還要接着考嗎?" 唐尚珺回複稱,該别人替他繼續了。
讀理科的唐尚珺曾執拗地懷着一個 " 清華夢 ",爲此,自 2010 年起,他在廣西各地瞞着家人進行了漫長的複讀。如今,再過 8 天,他即将以高中畢業生的身份邁入 34 歲。
" 清華不太可能,‘ 985 ’沒問題 "
日前,唐尚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今年應該是自己參加高考的最後一年," 真的想通了,不執着了,因爲不是執着就可以了,而且現在也有年紀了。" 唐尚珺坦言," 自己認清現實了,沒有那個實力。"
廣西的高考改革也是促使唐尚珺決定退出高考考場的原因之一。潮新聞記者了解到,2023 年高考是廣西文理分科的最後一屆考生高考,自 2024 年起,廣西将實施高考綜合改革後的考試招生錄取模式,即不再分文理科。
談及今年的高考,唐尚珺表示 " 清華不太可能了,上‘ 985 ’沒問題。" 他在考慮學師範專業或農學,大學畢業後從事教師行業," 說不定工作了再繼續我的想法 "。
6 月 10 日,紀錄片《高十》導演、唐尚珺的朋友何漢立告訴潮新聞記者,在今年備考時,唐尚珺已打定主意這是他人生中最後一場高考," 這次無論結果如何,他都會去讀的。" 何漢立相信,唐尚珺不會再食言了。
複讀 14 年,唐尚珺的最佳高考成績達到 646 分,并先後被西南政法大學、吉林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廈門大學、重慶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多所知名高校錄取,卻一次次放棄就讀。
身爲唐尚珺最好的朋友之一,何漢立自 2014 年起跟拍他三年,創作了紀錄片《高十》,也由此讓公衆關注到唐尚珺漫長的複讀。在何漢立看來,唐尚珺之所以屢次放棄去名校就讀,是 " 命運弄人 "。
唐尚珺(紀錄片《高十》截圖)
2016 年,第 8 次參加高考時,唐尚珺被中國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專業錄取。可恰逢父親癌症晚期,在親情和個人前途面前,他選擇了親情,領取幾萬元獎金爲父親治病。
六年後,唐尚珺被上海交通大學護理專業錄取,他接受采訪時表示,得知被上海交大錄取很高興,但是護理專業不适合自己,他也去争取過想換專業,但無法實現," 我也糾結了好些時日,到底要不要去讀,最後選擇了放棄。"
何漢立說,唐尚珺一直想學機電、電子等技術類專業,但爲了不讓高考志願落空,每次填報,他都會選擇服從調劑," 但調劑的護理專業和他的理想确實偏差很大。"
更多時候,唐尚珺總是對在高考考場上發揮不佳耿耿于懷。過去這些年,何漢立勸過唐尚珺無數次," 這次去讀吧。" 何漢立回憶說," 有幾次,他都答應我去學校報到,結果,他隻是去學校逛了逛,最終還是不甘心去讀。他陷入一種不斷循環的幻想,總想着隻差十幾分,就能去更好的學校,下次高考再做對一道題,結果可能更好。"
唐尚珺的書桌
被高考困住的人生
随着年齡增長,爲高考投入的賭注越來越大,何漢立感覺這個同齡夥伴的人生被高考困住了。
唐尚珺曾向潮新聞記者坦言,這些年爲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他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一是時間,二是親情。時間或者說青春,更多是對我個人的影響。但對于親情,是我最愧疚的。"
唐尚珺稱自己的生活處在一個尴尬、窘迫的境地,猶如困在泥潭中,擡起一隻腳,另一隻腳又陷入更深," 我也很想脫身,邁入一個全新的環境,有新的開始。這些年做過的事,走過的路,這都是我自己的選擇,一路走來,也會感慨唏噓。"
2021 年,當唐尚珺第二次考入廣西大學時,他曾向何漢立透露出自己的悔意," 三年前他就考上了,他說如果那時去讀就好了,已經快畢業了。但他如果現在去讀同一所學校,相當于這三年白費了。" 在何漢立看來,彼時,唐尚珺已經放棄對清華大學的執念," 這幾年,他已經開始向現實妥協。"
唐尚珺收好行李離開宿舍
何漢立告訴潮新聞記者,在今年備考時,唐尚珺已打定主意這是他人生中最後一場高考," 無論結果如何,他這次都會去讀的。"
" 現在他的意向專業首選是師範,其次是農學。" 何漢立說,這是自己給唐尚珺的建議," 畢業後做教師,能夠把人生經曆轉化爲就業資本。" 這一次,何漢立相信唐尚珺聽進去了。
爲高考獎金多次複讀?
有網友曾質疑唐尚珺成爲 " 高考釘子戶 ",是爲了高考獎學金而一次又一次複讀。唐尚珺回應稱:" 我沒有想過靠高考賺錢,我隻是想盡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通過高考改變現狀。"
" 他複讀平均每年隻能拿到一兩萬元的獎金,基本隻夠生活費。" 何漢立說,有一年,唐尚珺選擇去柳州一所高中複讀,既沒有獎金,還要自己交學費," 他希望換個環境,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态,唯一的目标就是去更好的學校讀書。" 爲了賺取生活費,唐尚珺經常在寒暑假打工,做家教、送外賣、也去工廠當臨時工。
唐尚珺的書桌
何漢立和唐尚珺都出生于廣西上思縣的農村家庭。盡管不支持反複高考,但同樣經曆過困窘生活的何漢立理解唐尚珺想憑借高考改變命運的初衷。" 唐尚珺背後,還有很多大家看不見的千千萬萬個唐尚珺。他們爲什麽都不約而同地走上這種曲折人生,不惜以寶貴的青春爲代價?" 何漢立說,自己拍攝紀錄片《高十》就是爲了回答這個問題。
" 這背後是唯分數論的整體教育環境,盡管一直在推動素質教育,但具體執行下來,地區差異很大。這種價值取向像看不見的手,始終左右着學生的人生選擇。" 何漢立發現,選擇多次複讀的學生大多來自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比如偏遠的西部鄉村。他分析說,一方面,貧窮限制了人們的出路,他們成長的家庭環境沒有優厚的資源條件,視野狹小,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因爲沒有其他途徑可以改變命運,隻能被迫地一條路走到底。另一方面,社會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偏遠鄉鎮缺乏好老師,教育模式仍停留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中,學生缺乏開明的引領者。
" 他們都有各自的苦衷,比如個人性格、家庭問題、考試發揮失常、填報志願失誤 ……" 但何漢立相信,如果這些學生有優秀的老師做好人生方向的引導,或許很多人不會讓自己的人生無限停滞在高考中。
何漢立呼籲,希望大家對唐尚珺的關注不要隻停留在個人,目光跳出來,要看見無數在高考路上煎熬着的複讀生,看見個人選擇背後的時代洪流。
在微博賬戶的個人簡介中,唐尚珺寫道," 未在适當的年紀做該做的事,非執意爲之,隻後知後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