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近期連續出台限制大米和洋蔥出口的政策,意在保障國内市場供應和遏制通脹。然而,這些措施不僅沒能有效解決印度國内的農業危機,還引發了南亞多國的洋蔥供應緊張和價格飛漲。
據新京報 8 月 20 日援引《印度快報》報道,洋蔥是印度人飲食中不可或缺的食材,也是在印度最具政治敏感性的蔬菜,洋蔥價格飙升甚至曾導緻印度政府下台。如今關鍵的地方選舉在即,其中包括洋蔥重要産地馬哈拉施特拉邦,因此印度政府急欲限制洋蔥價格上漲帶來的政治影響。
印度尼赫魯大學經濟學教授賈亞蒂 · 戈什對央視記者表示:" 很有意思的是,洋蔥這種蔬菜在印度成爲了政治晴雨表,因爲洋蔥在印度飲食中的地位太關鍵了。它不僅僅是一種調味或者蔬菜,而是制作咖喱的基礎材料,在全國範圍内都是這樣。其實在過去很多選舉的時候,洋蔥價格都變成一個特别大的政治性話題。"
據環球網 8 月 16 日報道,有的時候,這些關鍵蔬菜的價格會引發政局動蕩,曆史上就有印度總理 " 被洋蔥趕下台 "。與此同時,據央視新聞報道,印度是世界最大的洋蔥生産國和出口國之一,加征關稅将直接影響到南亞多國。
印度農業改革的困境和挑戰究竟在哪裏?" 農業危機 " 爲什麽不斷上演?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分析。
印度又對洋蔥征收 40% 關稅
據央視财經報道,印度洋蔥價格對氣候高度敏感,當遭遇反季節雨季或高溫時,印度國内的産量會下降,價格則上漲。印度 7 月主要洋蔥産地遭遇季風降雨,導緻洋蔥腐爛情況加劇,而接下來印度可能遭遇 100 多年來最幹旱的 8 月,洋蔥等農作物産量将受影響,業内人士預計,未來洋蔥價格還将進一步上漲。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此前在 8 月 11 日,印度政府已經開始從庫存中釋放洋蔥。路透社報道稱,印度是全球第一大洋蔥出口國,今年上半年洋蔥出口達 146 萬噸,同比增長約 63%。據悉,由于近期蔬菜價格整體走高,印度 7 月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上升 7.44%,創 15 個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據環球時報 8 月 9 日報道,馬哈拉施特拉邦、卡納塔克邦和古吉拉特邦是印度主要洋蔥産地,産量約占全國的 60%。印度每年産 3000 萬噸左右洋蔥,年度消費洋蔥 1500 萬噸。印度《印刷報》報道,每個印度家庭每月至少消費 5 公斤洋蔥,但有太多的年份,印度人會因洋蔥 " 循環哭泣 ":年初批發價低迷時,受傷的是農民;到 11 月零售價達飛漲時,就輪到消費者受傷。
據海外網 8 月 17 日援引路透社 16 日報道,印度通脹高企,西紅柿價格飙升 4 倍多。繼麥當勞、賽百味之後,在印度的漢堡王門店也宣布暫停供應西紅柿。
" 我們很遺憾菜肴中沒有西紅柿 ",漢堡王門店的告示牌上寫道。各家餐飲店停供西紅柿之際,印度國内正努力應對 2020 年 1 月以來最高的食品通脹率,全國的消費者都受到嚴重影響。
由于季風降雨影響農作物生産,從而使供應鏈中斷,印度的西紅柿價格飙升了 450%。洋蔥、豌豆、大蒜、生姜等印度傳統美食中的必需品都出現價格上漲。爲解決供應危機,印度已開始從尼泊爾進口西紅柿。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出口限制引發多國供應緊張
據新京報 8 月 20 日援引路透社報道,自今年以來,印度洋蔥價格持續上漲,而多個洋蔥産地降雨不均,導緻近幾周内多個印度城市的洋蔥價格翻了一番。印度的洋蔥收成此前因去年幹旱及今年季風雨延遲銳減,随後的洪災更使情況雪上加霜,如今每公斤洋蔥零售價徘徊在 30 至 60 盧比(約合人民币 2.5 元至 5.5 元)之間。兩名印度氣象部門官員 8 月 18 日告訴路透社,印度或将迎來一個多世紀以來最幹旱的 8 月。8 月前 17 天的季風降雨量比平均水平低了近 40%。大部分地區可能會持續降雨不足。主要原因之一是厄爾尼諾現象。
8 月印度國内洋蔥價格繼續上漲,專家表示,9 月價格可能會上漲更多。《經濟時報》稱,貿易商表示,除了大量劣質洋蔥外,其他蔬菜的高通脹也推動了洋蔥價格的上漲。
征收出口關稅不僅沒能遏止印度國内洋蔥價格一路飛漲,還将洋蔥危機蔓延到了南亞更多國家。印度此舉讓南亞多個國家的洋蔥價格也應聲飛漲,孟加拉國總理甚至呼籲民衆放棄食用洋蔥。
據《印度快報》報道,孟加拉國、尼泊爾、馬來西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斯裏蘭卡等國依賴印度運輸。2023 年 4 月至 6 月期間,印度向 65 個國家出口了洋蔥,其中運往孟加拉國的洋蔥數量最多,爲 139 萬噸。除孟加拉國外,馬來西亞(107 萬噸)、阿拉伯聯合酋長國(0.9 萬噸)、斯裏蘭卡(0.8 萬噸)和尼泊爾(0.39 萬噸)也是印度洋蔥的前五大出口目的地。
據《印度快報》報道,印度政府的最新舉措其實已經成爲一種令人習以爲常的循環:洋蔥價格因爲天氣因素飙升,政府實施出口限制并打擊囤積行爲,價格通過新收成回穩,供過于求造成價格探底,農民尋求政府協助,政府放松出口禁令,價格在天氣因素影響前先一步上漲,之後又是新的循環。
圖片來源:新華社
印度 " 農業危機 " 爲什麽不斷?
據環球時報 8 月 9 日報道,莫迪政府的兩個任期内,印度農業發展經曆幾次起落。莫迪上台以來想要啓動改革土地法,但到現在也沒有實質性進展。特别是第二個任期,盡管糧食産量有所增長,2022 年農産品出口創新高,但 3 項有争議的農業改革法案在引發數萬農民長達一年多的抗議後,不得不撤回。
《印度快報》報道,2021 年 11 月,莫迪政府突然宣布廢除議會 2020 年 9 月通過的《2020 年農産品商貿(促進和便利)法案》《2020 年價格保證和農業服務(賦權和保護)法案》和《2020 年基本商品法修正案》。這 3 項涉及農業改革的法案,本意是想放松國家管制,通過資本和市場促進印度的農業現代化發展,特别是通過吸引私營資本投資補足農業基礎性投入不足的短闆,以此減輕國家财政負擔。莫迪曾稱這些改革是 " 印度農業産業發展的分水嶺 ",但最終因農民持續一年多的抗議而被迫取消,這甚至成爲莫迪政府遭遇的最爲嚴重的執政危機之一。路透社當時援引一些印度農業專家的話說,這 3 項法案被逆轉 " 是不幸的 ",因爲這樣的改革本可以給農業生産帶來新技術和投資。新德裏農業分析師桑迪普 · 達斯認爲,這對國家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是一個打擊。按照印媒的說法,相關農業改革半途而廢,是因爲 " 損害了農民利益 "。
另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莫迪政府每年在農業部門和農民身上的開支超過 6.5 萬億盧比。莫迪在強調過去 9 年的農業成就時表示," 政府确保印度化肥價格比其他國家更便宜 "。相關數據顯示,9 年來印度政府的化肥補貼高達 10 萬億盧比。
談到印度政府農業投入大但效果有限的問題,劉宗義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症結在于 " 輸血多于造血 ",政府救濟性脫貧措施隻是輔助的補救措施,副作用大,印度更應解決自我發展造血能力不足的問題。相關專家認爲,在印度,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生産率低下,長期 " 靠天吃飯 "。如果政府主要依靠化肥和糧食補貼維持農民生計,無疑将給國家帶來巨大的财政負擔。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新京報、環球時報、海外網、央視财經、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