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 2015/2000 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 3397 天
01
大家有想象過氣候危機嗎?
2021 年,上萬名科學家聯合發布警告:地球在逼近甚至已經越過氣候臨界點。
2022 年夏季,我國多地遭遇了多年難得一見的大範圍持續異常高溫時間," 馬路煎雞蛋 "、" 出門蒸桑拿 " 新聞事件層出不窮,還讓 " 水力發電 " 大亨四川直接陷入了無電可用的地步。
北宋著名文學家範仲淹,在千古名篇《嶽陽樓記》中描述洞庭湖的美景—— "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
然而,長江流域卻出現了自 1961 年以來的罕見幹旱,讓壯美的洞庭湖在短短一個月内經曆了 " 滄海桑田 " 的巨變:水位驟降,水域面積劇減,魚類死亡,河床變成青青草原……
同時,我國第一大淡水湖——潘陽湖進入枯水期,創下 1951 年有記錄以來最早進入枯水期記錄。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監測數據顯示,鄱陽湖近一個月水體面積減少了約 66%,湖體面積從今年 4 月近 4000 平方公裡 " 縮水 " 到隻剩 600 平方公裡不到,一個月瘦成一道 " 閃電 "。
2022 年 8 月 23 日,江西九江,鄱陽湖湖床幹涸龜裂,中心小島落星墩露出全貌。
冰川融化,極端高溫,全球變暖從來不僅僅是氣溫升高的問題。
你現在看到的是,一次停電、魚兒死去、農作物枯萎,但是如果放任不管,那麼最終将成為人類自己的終極災難。
大家還記得《流浪地球》中的一句話嗎?
" 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一個人息息相關。"
我想對于地球對于環境人類需要更多的反思。
因為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味索取永不枯竭的資源。
生命都有歸期,地球也不列外,如果胡亂揮霍,末日将會發生在我們的子孫後代身上。
02
它們死去,真的和你無關嗎?
自然環境的惡劣變化,最先遭殃的是弱者。
一些動物正在死去。
非洲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博茨瓦納,本是動物的世外桃源。
可是一場幹旱突然而來,最大的湖泊恩加米湖枯竭殆盡,目之所及盡是荒蕪。
一群食草動物眼巴巴看着一群河馬擠在一個小泥潭中,而它們自己根本找不到水源,缺水導緻大量動物死亡。
牛馬在黏厚的泥沼中艱難前行,看着前面的水源,卻隻能做無畏的掙紮,想回頭也一樣不可能,也許最後的結局就是在一堆泥巴中慢慢死去。
一頭野牛無奈地在泥濘中掙紮,試圖抓住一線生機,可是無力的它眼神已經開始絕望,隻能放棄掙紮,而旁邊那一群食腐動物秃鹫正在等待它們的食物。
繼續前進将會被困于泥潭,可後退意味着口渴緻死。
幹旱讓它們無可選擇,生命在自然災害面前渺小得可悲可憐。
你對南北極的印象是什麼樣的?
就像冰河世紀一般嗎?有雪白的白極熊以及可愛到爆炸的企鵝?可是事實上,在今天,海冰正在慢慢減少和消失。
2、3、4 月份正是企鵝在海冰上産蛋、孵化及撫育幼兒的時節。
帝企鵝孵育幼兒的周期長達 8 個月。父母會交替離開孩子,甚至雙雙外出覓食,以滿足幼崽日益增大的胃口與營養需求。
可由于氣候變暖的緣故,大大縮短了海冰存在的時間,破壞了企鵝的栖息地,也就導緻很多企鵝幼崽等不到成功換毛就必須下水,随後被淹死。
2016 年,冰山坍塌,企鵝們不得不跋涉 60 公裡尋覓食物,這導緻 15 萬阿德利企鵝因為捕食困難死亡;
2017 年,4 萬隻阿德利企鵝僅有 2 隻新生的企鵝生存;
2020 年,上萬隻企鵝從南極半島北部的象島消失……
再比如,地球的另一端,同樣依靠海冰生存的北極熊,它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北極熊的食物,海豹、海象、鲸魚……都隻能在海冰上獲得,所以他們每年全靠海冰出現的時候進食掉全年三分之二的食物。
可在極端天氣的作用下,海冰變得越來越少,導緻越來越多北極熊總是在挨餓。
于是為了喂飽肚子,北極熊去翻人類的廢棄垃圾,以求得生存,看着髒髒的北極熊媽媽帶着髒髒的孩子,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北極熊不是潔白的嗎?
海冰的消融,這些走上陸地的還是幸運的,沒能登上陸地的熊媽媽,抱着熊寶寶癱坐在孤零零的浮冰上,絕望地等死。
而就算有勇氣跳下水,在漫無邊際的水裡也隻能遊到力氣消耗殆盡,墜入水底。
2020 年 7 月 20 日發布的一項研究預測,如果不采取更多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北極熊将在本世紀末滅絕。
科學家警告說,北極海冰融化可能導緻許多北極熊最早在 2040 年出現饑餓和繁殖失敗。該研究預測,在人類的有生之年,北極熊這種處在食物鍊頂端的食肉動物可能會全部滅絕。
《國家地理洪水來臨前》中有一段話,說到," 過去 1 萬 2 千年來,氣溫穩定得近乎奇迹,平均氣溫波動隻在 ± 1 ℃之間,即地球有完美的大氣層,完美的自我調節能力。"
但近些年來,全球各個國家不斷有各種各樣的高溫預警新聞,我們的地球它生病了。
你是不是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新聞 :
共有 140 個國家氣象觀測站氣溫達到或突破 5 月上旬曆史極值……
不僅是氣候,不可控自然災害也是逐年變多。
高溫、幹旱、飓風、洪水和山火影響着各個大洲,億萬人承受着熱浪和空氣污染帶來的傷害。
我想這些我們自己或多或少都有真切感受到了。
這些動物的死去真的和我們沒有關系嗎?
其實這是在狠狠地對人類敲着警鐘,雖然最開始遭受苦難的不是人類,但地球是一個有機共同體。
動物在生态環境的外圍,所以它們最先被傷害,但是總有一天會波及内圈的。
當你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時候,有一天屠刀砍向你,你也不會被他人救下。
生在地球,愛護地球,沒有一個人可以置身事外。
03
海洋成為了 " 塑料湯 ",人類是最終售後
2007 年到 2013 年的 5 年時間裡,美國五環流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拖網從 5 個亞熱帶 " 環流 "、澳大利亞沿岸、孟加拉灣和地中海中開展了 24 次塑料碎片的打撈。
研究人員借助電腦模拟來分析這些調查結果後得出了驚人的數字:全球海洋中至少有 5.25 萬億個塑料碎片(直徑從低于 1nm 的微小粒子到直徑超過 20cm 的大碎片),海洋塑料污染物總重量約 26.9 萬噸。
2014 年,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海洋學家埃裡克•範•塞比爾和他的同事們使用細密的網來 " 捕魚 "。
他們估算,2014 年,海洋中漂浮着 15 萬億至 51 萬億塊塑料微粒,總重量在 9.3 萬噸至 23.6 萬噸之間。
2016 年,新的估算結果又将海洋垃圾的數量推上了新高度:目前海洋中已經有超過 1.5 億噸的塑料,而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2017 年,海洋環境保護科學方面的聯合專家小組 Gesamp 發表了他們評估全球微塑料的最新報告,結果證實,已有數萬種生物和 100 多種物種受到塑料污染。
在 2009 年的時候,有七頭雄性抹香鲸在意大利南部的亞得裡亞海岸擱淺,它們的胃中塞滿的可不是它們平時吃的食物而是繩索、魚鈎及其他塑料制品。
2018 年 5 月末,泰國南部海灘上發現一頭奄奄一息的巨頭鲸,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一天内吐出了 5 個塑料袋,最終還是不幸死亡,解剖後發現胃裡還有 80 多個塑料袋……
同年 11 月,印度尼西亞卡波塔島發現一頭長 9.5 米的抹香鲸死亡。死鲸的胃裡有約 5.9 公斤的塑料垃圾,其中包括 115 個塑料杯、4 個塑料瓶、25 個塑料袋、兩隻人字拖、一個尼龍袋和 1000 多塊各式各樣的塑料。
除了誤食塑料以外,各種海洋生物也受困于這些塑料垃圾,原本自由自在的海龜可能被一堆塑料困住。
一隻海豹被塑料打包環給套住,最終被活活餓死在岸邊。
同時,那些愛吃海鮮的人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吞食了塑料微粒進去。
科學家在檢查三隻贻貝和兩隻牡蛎加在一起 15-20 克肉中,發現平均每克含有 0.42 個塑料微粒。
所以,一個愛吃海鮮的人體内可能會有多少塑料微粒呢?
研究人員以一組愛食用海鮮的人群為樣本,這些人平均每天吃掉海鮮肉 73.9g,一年差不多是 27kg,以這個數字乘以上面每克 0.42 粒塑料來算的話,總數為 11000 粒塑料。
而更讓人後背發涼的是,上面這個研究是 2004 年的數據,這一晃又過去 18 年了。
在聯合國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全世界總計生産出的 90 億塑料制品中,隻有 9% 被循環利用。
如果 " 救救那些動物們吧 " 還是句不疼不癢的話,那麼現在看來,早就到了該救救我們人類自己的時刻了。
2018 年,奧地利的科學家,對來自 8 個國家志願者的糞便樣本進行了分析,共發現了 9 種微塑料,它們的直徑在 50 到 500 微米之間。
研究人員稱,微塑料是在較大的塑料片破裂時形成的,它們可能會向人體傳播有毒化學物質和病原體,微塑料還可能削弱腸道的免疫反應。
黑格爾說,當人類歡呼對大自然的勝利之時,也是自然對人類懲罰的開始。
别得意你征服了大自然,也别僥幸這一次次的自然災害與你無關,因為站在生物鍊頂端的人類是整個地球的最終售後。
我們還能走多久?取決于自己,反思災難,防患于未然吧。
作者:琴晴情卿,精讀讀友會會員。琴棋詩畫都喜歡,柴米油鹽也樂意。
↓免費試讀《精讀君通識詞典》前 30 個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