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燃燒的島群 Author 群主飛龍
本文是 " 燃燒的島群 " 第 375 篇原創文章,作者群主飛龍。
全文共 5344 字,配圖 24 幅,閱讀需要 16 分鍾。原文曾于 2020 年 10 月 29 日首發,2024 年 2 月 9 日重發。
本文收錄于專輯 "細品二戰兵器"
在導彈已經泛濫的年代,高射炮和高射炮兵早已淡出視線,沒有想到讓一部新上映的電影又帶火了。
圖 1. 雙聯裝高射炮
簡單交代一下背景,二戰後,東西方兩大陣營針鋒對立,大國之間虎視眈眈,小國在夾縫中瑟瑟發抖,無論大國還是小國,都被後殖民時代嚴峻的國際形勢逼得緊張兮兮。
圖 2. 教皇分界線,兩顆牙就這麽愉快地決定了各自的勢力範圍
個中道理也不難理解:殖民時代早期,崛起中的大國可以通過瓜分落後的大洲來獲得财富和發展,相互之間的矛盾不算突出,實在扛不住了還可以找個中間人(如教皇)來劃分界限(比如 " 兩顆牙 " 瓜分世界的教皇分界線),到了殖民時代晚期,地盤早已分贓完畢,大國之間爲求發展隻能赤膊上陣,上演 " 狗咬狗 "。所以,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大國之間的血拼,雙方打得頭破血流,直到一方跪地求饒或者滿身鮮血地倒下!
圖 3. 一戰前的陣營,大國抱團合力,小國各自選邊站
二戰的結束标志着 400 餘年大航海和大殖民時代的終結,兩個大國被另外幾個大國聯手揍慘了,但是赢的那方的幾個大國也被這種慘狀給吓怕了。
圖 4. 二戰後的柏林市區,中間的是帝國大廈
吓怕的後果就是大國們對相互之間直接開戰更加謹慎,一旦開打必須死磕到底(否則會被本國國民噴死),而且最終的結局必然讓小國坐收漁翁之利,三德子碎片化後散落一地的那些袖珍國家就是沾了大國倒下的光,客觀事實就是硬生生把中歐腹地扯碎,歐洲的統一進程再次被阻止,但是區域外的大國則非常願意樂見其成。
圖 5. 原爆後的廣島,中間僅存的建築物現在是核爆紀念館
正因爲結局過于慘烈,所以二戰後的大國都不再選擇赤膊上陣,而更傾向于打代理人戰争,出錢出武器出什麽都行,就是别讓我露臉。于是,在半島上兩個陣營各自出盡利器 " 撐小弟 ",在這一罕見的背景下,我們跟世界首強練了幾年,終于打出了一個新的國際江湖地位。
圖 6. 今天的歐洲地圖,從德、俄等大國分裂出來的一堆小國進一步碎片化歐洲大國,但是域外大國喜聞樂見
抗日作戰中,由于武器、訓練和國力的巨大差距,基本上算是慘勝,熬到鬼子被聯手打趴下的那一天。而這一次的出國作戰,大量現代化武器裝備入手,整體戰鬥力翻番提升,付出了幾十萬人的鮮血,換來的卻是大國崛起的最佳機遇。
圖 7. 一水的蘇造兵器讓我軍實力成倍增長,這樣的戰略機遇再無一國能重現
一将功成萬骨枯,沒有哪一個大國是靠嘴炮崛起和立威的,也沒有哪個大國是僅僅靠輸出思想來成爲強國的。沒有這一仗,富起來的大國在其他強國眼中隻是個沒有自衛能力的提款機。
本文重點不是探讨曆史的戰略機遇,隻從一件具體的兵器來窺視這個機遇帶來了什麽。一個柔弱且分裂的東方大國才符合其他強國的根本利益,今天我們勉強算是跨過了這個危險的階段。
圖 8. 博物館中的 M1939 型高射炮,注意氣冷式炮管和安放炮身的圓盤,四個輪子便于機動
《金剛川》電影裏的隐藏主角——蘇造 M1939 型 37 毫米高射炮,就是一門有着優良血統的兵器。其前身可追溯到瑞典博福斯公司 M34 型 40 毫米高射炮,當 1934 年這門炮面世服役後,迅速得到全世界除了日本以外的大國的青睐,蘇聯人也不知從哪裏搞到了圖紙并進行了 " 山寨 ",研制出縮小化的 25 毫米版本,經過試驗後又在 1939 年定型生産 37 毫米版本,這就是後來蘇系軍隊大量裝備的 M1939 型 37 毫米高射炮。
圖 9. 博福斯公司的 40 毫米高射炮陸用版
由于此炮的結構嚴重參考了博福斯公司的原型,因此我們還是先回到博福斯 M34 型上來深入。瑞典博福斯公司的創始貴人可以追溯到阿爾弗雷德 · 諾貝爾,也就是諾貝爾獎的創始人,雖然現在諾貝爾獎最吸引眼球的是不促進和平的和平獎,但是當年諾貝爾發家的利器确确實實是炸藥,因爲諾貝爾本人就是個化學家。
圖 10. 阿爾弗雷德 · 諾貝爾,瑞典化學家,富翁,諾貝爾獎的創立者
1894 年,諾貝爾在臨死前兩年(設立諾貝爾獎之前),以 130 萬瑞典克朗收購了一家名爲博福斯 - 古爾斯邦公司,并更名爲博福斯公司,轉型生産武器和炸藥。化學家賣的炸藥銷量必須是杠杠的,所以博福斯公司的效益相當不錯。一戰期間,中立國瑞典和博福斯公司也是賺得盆滿缽滿。
圖 11. 存放在博福斯公司門口的一門步兵炮産品,這個公司似乎沒有 logo?
一戰後,由于德國被禁止武器研制,大名鼎鼎的克虜伯公司不得不曲線救國,轉而收購了瑞典博福斯公司的部分股份,雖然這段合作蜜月期不長,但是德國工程師與瑞典工程師聯手改進火炮工藝還是産生了一些有益的影響,後來的克虜伯開發出 " 無敵 88",博福斯公司則開發出 M34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射炮,都是打飛機最好的利器。
圖 12. 德國人安裝在火車上的博福斯 40 毫米高射炮,裝填手正拿着 4 發彈夾擺 pose
M34 型定型于 1934 年,原本就是以艦載防空爲主要目的,追求對飛機能夠 " 一擊必殺 ",因此選擇 40 毫米這個中口徑,爲了追求高射速,博福斯在供彈系統的設計上下了硬功夫。位于炮膛上方的供彈機構可以容納最多三排彈夾,每個彈夾 4 發,因此每門炮可以儲備 12 發待擊發彈,更精妙的是,供彈手隻需要不斷地将新的彈夾從供彈機構上方依次壓入,就可以實現不間斷供彈。
圖 13. 某小國魔改後的高射炮,注意長得誇張的供彈機構,這至少得裝 30 發炮彈吧
博福斯 M34 型的擊發方式是位于左側的主炮手踩下腳踏闆,理論上可以達到每分鍾 140 發,即每秒鍾近 2 發,6-8 秒鍾就能打完供彈鏈上的 12 發待擊發彈。實際上,由于裝填手根本達不到每 2-3 秒鍾裝入一個彈夾的手速,因此一門博福斯能達到每分鍾 80 發射速已經很厲害了,即便如此,因爲 40 毫米炮彈威力巨大,一炮就能打爛飛機,射擊效率在各類高射炮中最高。
圖 14. 美國海軍在給博福斯高射炮喂炮彈,裝填手的任務就是不斷往導彈夾裏安裝這種 4 發的彈夾
博福斯高炮至少需要兩個人操作,位于左側的擊發手同時負責操作高低搖把,右側的炮手負責操作水平搖把,整門炮的方向指向靠這兩個人就能實現全覆蓋和擊發,但爲了有效和持續射擊,還需要 3-4 名裝填手和 1-2 名觀測手 / 指揮員,因此炮班的組成從 6-8 人不等。
圖 15. 加拿大獲授權生産的 40 毫米高射炮
博福斯 M34/M32 型一經問世就得到各國軍事專家的青睐,博福斯公司略作修改,定型了一款 M36 型對外銷售,首批客戶是波蘭海軍、奧地利和比利時陸軍,後來波蘭、匈牙利購買了特許生産權在國内建造并裝備本國軍隊并少量出口,1936 年,英國、挪威和荷屬東印度也加入客戶群體,1939 年初,巨大的需求量使得英國和其他一些英聯邦國家也向博福斯公司購買了特許生産權,開始大量生産和裝備。
圖 16. 美國海軍在太戰爆發初期仍裝備 28 毫米高射炮,注意英國式的托米鋼盔和手動搖把,此時日美防空差不多
與此同時,美國海軍也從英國人的渠道大量獲得博福斯 40 毫米高射炮,并大量替換了美國軍艦上原本大量裝備的 28 毫米四聯裝高射炮,一線戰艦多半在 1942 年中期就完成更換,後期出廠的軍艦标配的中近程防空武器就是 40 毫米博福斯和 20 毫米厄利孔,都是舶來品,一個來自瑞典、一個來自瑞士,加上 127 毫米 38 倍徑高平兩用炮,組成了高中低三種不同距離的防空火力網,打得後期的日本飛機欲仙欲死。
圖 17. 大量換裝 40 毫米博福斯之後的美國主力艦,注意一個炮位有 13 人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大型戰艦上的博福斯高射炮使用電力驅動旋轉和俯仰,觀瞄系統也可以不再顧忌炮體重量而做了提升,追蹤效率和瞄準效率大爲提升,炮手的工作也輕松多了,不再需要死命地轉動那兩個搖把。
圖 18. 一艘紀念艦上的雙聯裝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注意炮身爲水冷,轉盤有電力驅動裝置
實際上,日本人的九六神炮也是一件舶來品的山寨版,其原型是法國哈奇開斯公司的 25 毫米高射炮,經測試後原版直接改名爲九四式和九五式,日本國産山寨版被稱爲九六式,不過好歹日本人 1936 年從法國哈奇開斯公司購買了特許生産權。
圖 19. 軍事博物館藏的單裝 25 毫米日造高射機關炮,注意镂空的彈匣,可裝 15 發
通過調整導氣閥門,九六神炮的理論射速可以達到每分鍾 200-260 發,但是其供彈系統僅僅是 15 發彈匣,如果全速射擊,可以在 4-5 秒鍾内打完,而裝填手無論如何也保持不了這個速度,實戰中爲了縮短換彈匣時間,裝填手很多時候都用手扶着彈匣。
圖 20. 安裝在大型軍艦上的三聯裝 25 毫米九六式高射炮,彈匣裏的黃色物體就是炮彈
爲了保持火力密度,九六神炮通常以雙聯裝或三聯裝方式安裝在艦體上。由位于右側的炮手負責高低俯仰搖把和腳踏擊發,左側的炮手負責水平旋轉搖吧,炮座上還有每炮配一個裝填手,炮座後方另有 2-3 名供彈手,整個炮班包括炮長在内需要多達 10 人伺候。
圖 21. 九六式三炮齊射的畫作,實際上其旋回和裝填效率都不足以支撐長期速射
與博福斯 40 毫米炮相比,九六神炮的射速不占很大的優勢,炮彈威力大爲遜色(25 毫米對比 40 毫米),回旋方式上隻見到手動搖吧,沒有英美大型戰艦上的電力驅動,在高射炮瞄雷達上,也存在很大差距,直到大和特攻的那一刻,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
圖 22. 《男人的大和》劇照,裝填手扶着彈匣的目的是方便快速更換彈匣
美軍的防空火力配置是 127 毫米馬克 L/38-40 毫米博福斯 -20 毫米厄利孔 -12.7 毫米高射機槍;日軍的配置是 127 毫米 89 式 -25 毫米九六式 -13.2 毫米高射機槍,明顯可以看出來日軍缺乏中距離防空火力的填充。
圖 23. 美國軍艦上大量加裝的 20 毫米厄利孔高射炮,使用 60 發彈鼓供彈,火力持續性有保障
那麽,日本人爲什麽沒有參與到全世界都采購博福斯的熱潮裏去呢?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了,首先日本陸海軍是兩套相互獨立的武器體系研究,日本海軍最初引入英國海軍的 2 磅 " 砰砰炮 ",因爲卡彈和重量問題而放棄,最後選擇了九六神炮,日本陸軍倒是搞過 37 毫米中口徑高射炮,但是技術沒有分享。總之一直到戰争末期,日本海軍的主力小口徑防空炮還是九六式。
圖 24. 二戰日本陸軍裝備的 37 毫米一式防空炮
技術的差異哪怕隻是一點點,在戰場上都需要付出許多鮮血的澆灌,即使是這麽一件不起眼的高射炮,認真趴一趴也有許多隐藏故事。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 給本站投稿隻需要輸入關鍵詞 " 投稿 "-
- 加入粉絲群,隻需輸入關鍵詞 " 加群 "-
如果您覺得本站還不錯,請掃這裏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