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今年已有的孕婦建檔數據推算全年新出生人口不足 800 萬?
據《中國慈善家》報道,從多個基層醫院了解到,今年建檔孕婦數量确實在下降,有醫生表示建檔數量減少了三分之一。爲了争奪産婦資源,很多醫院開始給産婦提供各種優惠服務。例如江西省一家知名婦幼醫院特需病房床位打出 5 折優惠。
河南一家醫院的婦産科醫生表示,目前孕婦數量與前幾年相比有了明顯下降," 現在産檢幾乎不用排隊,産科清靜了很多。爲了吸引更多孕婦,有的醫院還提供免費接送。"
對于低生育率,攜程創始人、人口經濟學家梁建章建議政府給有孩子尤其是多孩的家庭發錢,從而降低家庭的生育成本,幫助更多年輕人完成兒女雙全的願望。他建議補貼生育的财政支出至少應該占 GDP 的 2%-5%,具體可能需要支出幾萬億來補貼生育。
有醫院暫停産科助産服務
" 過去一天分娩七八個,現在幾天一個 "
據紅星新聞報道,近日,紅星資本局從全國多地婦幼保健院産科了解到,比起具體的産婦建檔數據,更直觀的感受是,今年以來分娩量下降了。對于不少産房裏的醫生而言,新生兒的哭啼聲變少,病床不再緊張,大家的工作也不像從前忙碌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貴州省某縣婦幼保健院一名婦産科醫生介紹,今年該院的分娩量較同期下降了近 30%,縣城内三家公立醫院的新生兒出生率都在降低,醫護的薪資也受到影響。湖南省某三甲婦幼保健院的一名醫護人員介紹,産科是該院的品牌,分娩量一直排名全省前列,但最近,産婦多到加床的情況已經較爲少見。
" 過去(分娩量)可能一天七八個、十來個,現在幾天一個,能一天一個就不錯了。"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婦幼保健院的一名産科醫生表示,醫院今年的分娩量減少了一半以上,除生育觀念和經濟水平等因素,當地私立醫院的分流也有影響。
此外,2023 年 5 月 7 日,浙江省蒼南縣中醫院的一則公告引發關注。公告稱,根據醫院學科發展規劃,經研究決定,即日起暫停産科助産服務(産科門診照常開放)。
" 分娩的數量很少,(繼續)幹就沒有意義了,我們去年 10 月份就徹底停掉了。"蒼南縣中醫院婦産科一名醫護人員介紹,最近幾年因分娩量下降,結合人員外調、退休等情況,婦産科員工的結構組成已經發生很大變化,業務也由以産科爲主轉向中西醫結合的婦科,轉變後業務量在慢慢回升。
産婦年齡不斷走高
"15 個裏隻有 3 個是 30 歲以下 "
據《中國慈善家》,最近,有消息稱今年的産婦建檔基本已經完成,大緻可以根據建檔情況估算出全年出生人數,結論是今年新出生人口不足 800 萬。
記者從多個基層醫院了解到,今年建檔孕婦數量确實在下降,廣東某綜合醫院婦産科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主任在接受采訪時介紹說,這幾年孕婦的數量明顯減少,今年更爲明顯," 我所在的醫院至少減少了三分之一 "。
" 疫情之前,時常能看到生三胎四胎家庭,現在就很少有生二胎三胎的,大部分來醫院的都是生第一胎。" 這位醫生說," 實際上,不管一孩還是多孩的孕婦,都在減少。"
除了孕婦的數量減少,孕婦年齡也在不斷走高。據澎湃新聞,從業近 30 年,産科醫生顧蔚蓉注意到近年來臨床上的一個現象:伴随低生育率的出現,臨床上高齡産婦(備注:年齡 35 歲以上)比例在明顯增加,合并症的風險也在不斷地增加," 這也是國内諸多大型産科醫院面臨的主要問題,對我們的接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顧蔚蓉是複旦大學附屬婦産科醫院産兒部主任,這家醫院也是上海三家三甲産科專科醫院之一。5 月中旬的一天上午,在産科專家門診中,顧蔚蓉總共服務了 15 名孕産婦,其中 30 歲以下的僅有 3 個,高齡産婦卻有 8 個,最高年齡者達到 40 歲。
"2016 年爲了應對生育高峰,我們醫院臨時增加了 100 張産科床位,但如今随着分娩人數的下降,床位不少空出來了,如今需要統籌合理安排,這種情況下就促使我們更好地去提高醫療服務,盡可能滿足當前孕産婦的需求,爲她們營造一個安全可靠的醫療環境。" 顧蔚蓉說,而目前該院孕産婦中,除了初産婦外,約有近 40% 爲經産婦,這部分人群以生二孩爲主,真正生三孩的比例仍然很低。
顧蔚蓉進一步表示,在該院高齡産婦占比 20-25%。而在 2011 年,這一比例大概在 11%,這意味着 10 年來這個比例幾乎翻了一番。
首個發錢的城市依舊 " 生不動 "
梁建章:補貼至少得幾萬億
爲了鼓勵生育,地方政府紛紛放出 " 大招 "。2021 年 7 月,四川省攀枝花市成爲首個現金補貼二、三孩生育的城市。2022 年 3 月底前,攀枝花已向全市兌現第一筆育兒補貼金,共計 95 萬元,涉及 650 個家庭。
如今攀枝花的育兒補貼政策實施近兩年,成效如何備受關注。" 每個月(分娩量)一百七八十吧。"5 月 22 日,攀枝花市某三甲專科醫院一名産科醫護人員向紅星資本局介紹,今年以來該院産檢數量和分娩量與往年接近。但紅星新聞記者從該市各區(縣)多家醫院産科了解到,存在分娩量下降的情況。
西南财經大學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楊成鋼表示,政府拿出 " 真金白銀 " 補貼,盡可能降低生育夫婦的育兒成本,體現了鼓勵生育的積極态度。但必須承認,這些補貼相對于家庭的育兒成本來說,雖然不能說是 " 杯水車薪 ",但恐怕也難以調動生育的積極性。
近日,攜程創始人、人口經濟學家梁建章在新書中建議補貼生育的财政支出至少應該占 GDP 的 2%-5%,具體可能需要支出幾萬億來補貼生育。
他表示具體的補貼生育措施應包括:一、現金補貼:對于二孩家庭的每個孩子,給予每月 1000 元的現金補貼;三孩以上(包括三孩)家庭的每個孩子,給予每月 2000 元的現金補貼,直至孩子到 18 歲或 20 歲。二、個稅和社保減免:對于二孩家庭,實行個人所得稅和社保減半,三孩以上家庭個人的所得稅和社保全免。三、購房補貼,具體方式可以通過按揭利息返還或房價打折進行補貼。比如說補貼二孩家庭的房貸利息的 50%,三孩以上家庭的房貸利息可全部補貼。
他表示,向生育孩子的家庭發錢,既有利于降低青年人失業率,也有利于提升生育率。如果人口大幅度減少,競争工作機會的人數固然會變少,可市場上的就業機會也會随之縮減,而且會因爲更難實現匹配而加重就業困難,東北地區就是例子。
編輯|王月龍 杜恒峰
校對 |劉小英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紅星新聞、中國慈善家、澎湃新聞、大河财立方
每日經濟新聞